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技术也不断更新。IPAD现在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中十分有效的课堂工具。应用IPAD,建构数学“E ”课堂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将IPAD利用好,使IPAD与小学数学课堂相互融合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生动呈现信息,点燃心理内驱”“实现动手操作,生成学习资源”“及时点拨提示,尝试迁移类比”“链接趣味游戏,挖掘思维潜力”四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生动呈现信息,点燃心理内驱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IPAD给学生们呈现各种信息,这样可以使学生们更容易地接受数学概念,从而很自然地点燃心理内驱。同时,学生们在接受这些数学概念时也会对数学产生興趣。
在给学生们教授“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积极运用IPAD给学生们进行教学。一开始我在黑板上写出了1到10十个数字,然后我问学生们:“同学们,大家知道黑板上的这些数字的含义和读法吗?”学生们表现得一脸茫然。看到学生们不能理解黑板上这些数字的含义,我利用IPAD让学生们去了解。我首先在每个同学的IPAD上发送一张铅笔的照片,然后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大家看自己的IPAD上的铅笔的形状和黑板上的哪个数字的形状是一样的?”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道:“和黑板上第一个数字的形状是一样的。”然后我鼓励学生们说:“同学们,大家真棒。” 接着我又告诉学生们数字1的读法与含义。然后我又给学生们的IPAD发送了旗子、秤钩、豆芽、镰刀、葫芦、勺子,油条加鸡蛋的照片,让学生们分别在黑板上找到相对应的数字,然后通过IPAD发出相应数字的读音,接着学生们跟读,很快学生们就学会了1到10的读法。之后我又在学生们的IPAD上发送了有一个苹果的照片,然后我问学生们:“同学们,照片上有几个苹果?”“1个”,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然后我又在学生们的IPAD上发送了有五个苹果的照片,还没有等我提问,学生们就说:“照片上苹果的数量是5。”学生们深刻地理解了1到10十个数字的含义。
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通过利用IPAD给学生们生动地呈现出相关信息,可以使学生们可以更加真切的认识这些数字的读法与含义,同时也点燃了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的内部驱动。
二、实现动手操作,生成学习资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们有效的学习方法,还应当适时培养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实践中所生成的学习资源是十分有价值的。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结合IPAD进行实践操作是十分有效果的。
在教授如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结合IPAD实现动手操作。在一开始的时候我给学生们的IPAD上发送了一道题目,题目的内容是利用白纸分别剪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长方形的长为5cm,宽为6cm,平行四边形的底为5cm,高为6cm。另外再剪出两个底为5cm,高为6cm直角三角形。然后将这两个三角形进行拼凑,看看会是什么图形?学生们看到IPAD上的题目之后便赶紧进行动手操作。不一会儿,学生们便拼出了自己的图形,然后我让学生们对拼凑出的图形进行拍照,之后再将这些照片通过IPAD上传给老师,从而达到收集每位学生的学习信息、生成学习资源的目的。我看到学生们拼凑出的图形是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然后我继续带领学生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题目中的数据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为20cm2。这个长方形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构成的。因此,则三角形的面积为长方形的一半,为10cm2,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底乘高的一半,对于平行四边形也是如此。
通过结合IPAD实现动手操作,提升了学生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们很快地理解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也学会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及时点拨提示,尝试迁移类比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发现学生有错误或者疑问时,应及时进行点拨提示,这样可以使学生们正确地理解数学知识,另外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尝试进行迁移类比。
在教授简易方程这一章节时,我对学生们的问题进行点拨提示,然后运用类比的方式进行学习。因为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与方程有关的概念,如直接就对方程进行讲解大多数学生恐怕难以接受,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我首先给每个学生的IPAD发送了几个等式和几个不等式,等式分别为10 15=25、20 30=50,不等式分别为10 25
一、生动呈现信息,点燃心理内驱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IPAD给学生们呈现各种信息,这样可以使学生们更容易地接受数学概念,从而很自然地点燃心理内驱。同时,学生们在接受这些数学概念时也会对数学产生興趣。
在给学生们教授“1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积极运用IPAD给学生们进行教学。一开始我在黑板上写出了1到10十个数字,然后我问学生们:“同学们,大家知道黑板上的这些数字的含义和读法吗?”学生们表现得一脸茫然。看到学生们不能理解黑板上这些数字的含义,我利用IPAD让学生们去了解。我首先在每个同学的IPAD上发送一张铅笔的照片,然后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大家看自己的IPAD上的铅笔的形状和黑板上的哪个数字的形状是一样的?”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道:“和黑板上第一个数字的形状是一样的。”然后我鼓励学生们说:“同学们,大家真棒。” 接着我又告诉学生们数字1的读法与含义。然后我又给学生们的IPAD发送了旗子、秤钩、豆芽、镰刀、葫芦、勺子,油条加鸡蛋的照片,让学生们分别在黑板上找到相对应的数字,然后通过IPAD发出相应数字的读音,接着学生们跟读,很快学生们就学会了1到10的读法。之后我又在学生们的IPAD上发送了有一个苹果的照片,然后我问学生们:“同学们,照片上有几个苹果?”“1个”,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然后我又在学生们的IPAD上发送了有五个苹果的照片,还没有等我提问,学生们就说:“照片上苹果的数量是5。”学生们深刻地理解了1到10十个数字的含义。
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通过利用IPAD给学生们生动地呈现出相关信息,可以使学生们可以更加真切的认识这些数字的读法与含义,同时也点燃了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的内部驱动。
二、实现动手操作,生成学习资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们有效的学习方法,还应当适时培养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实践中所生成的学习资源是十分有价值的。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结合IPAD进行实践操作是十分有效果的。
在教授如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结合IPAD实现动手操作。在一开始的时候我给学生们的IPAD上发送了一道题目,题目的内容是利用白纸分别剪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长方形的长为5cm,宽为6cm,平行四边形的底为5cm,高为6cm。另外再剪出两个底为5cm,高为6cm直角三角形。然后将这两个三角形进行拼凑,看看会是什么图形?学生们看到IPAD上的题目之后便赶紧进行动手操作。不一会儿,学生们便拼出了自己的图形,然后我让学生们对拼凑出的图形进行拍照,之后再将这些照片通过IPAD上传给老师,从而达到收集每位学生的学习信息、生成学习资源的目的。我看到学生们拼凑出的图形是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然后我继续带领学生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题目中的数据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为20cm2。这个长方形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构成的。因此,则三角形的面积为长方形的一半,为10cm2,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底乘高的一半,对于平行四边形也是如此。
通过结合IPAD实现动手操作,提升了学生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们很快地理解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也学会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及时点拨提示,尝试迁移类比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发现学生有错误或者疑问时,应及时进行点拨提示,这样可以使学生们正确地理解数学知识,另外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尝试进行迁移类比。
在教授简易方程这一章节时,我对学生们的问题进行点拨提示,然后运用类比的方式进行学习。因为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与方程有关的概念,如直接就对方程进行讲解大多数学生恐怕难以接受,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我首先给每个学生的IPAD发送了几个等式和几个不等式,等式分别为10 15=25、20 30=50,不等式分别为10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