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窦娥冤》教学中学生有意注意的调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sm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注意是通向心灵的“一个唯一的门户”。语文课能够熏陶人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其更好地体悟语文美。孟子说道:“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一个人心不在焉的时候,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有意注意是教学中主要的注意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倘若教师活用有意注意规律,就能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反推情节
   众所周知,明确学习目标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调动学生的参与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卢凌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巧用学习目标,增强有意注意效果与重视竞争机制,激发有意注意,席绪慧和任风雷进一步指出课堂教学的两种主要输入方式“讲解”和“提问反馈”在语言的“摄入”环节和语言能力的“内化”过程中,能够提高学习者的“有意注意”。《窦娥冤》有四折一楔子,人教版必修四语文教材选其前三折,故事发展的高潮在第三折,窦娥在刑场含冤发出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在初入学习《窦娥冤》文本内容的时候可设计反推情节,反推呈现的至少不会是“从一而终”的毫无新意,以故事高潮为起点可展开如下的问答:
   为什么要发出这样三桩誓愿?(昭示清白)——窦娥为什么会被冤枉呢?(昏官断案,强势逼迫)——那究竟是因为什么事呢?(张驴儿误杀己父,诬陷窦娥)——为什么要诬陷窦娥呢?(地痞流氓,胁迫窦娥作妻)——窦娥为何与张驴儿扯上关系呢?(索债无果,险被勒杀)——追溯蔡婆婆与窦娥的关系。(窦父上京赶考,卖女求生)
   紧扣反推情节,学生直面问答,尽量多让学生亲身参与这个环节。戏剧的高潮是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尖锐、最紧张的阶段,高潮的引入自然构建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窦娥为何有这般感天动地的冤屈,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质疑释疑的好奇,追问中推导出情节,矛盾冲突渐渐浮出水面;以此为反推情节的起点,此问答中显然用到了推理信息策略,倪文锦教授说“即使阅读最简单的文章也需要进行推理”,而推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有意注意的投入。在有所预习的前提下,反推情节即一定程度的复述,复述是促进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所在,复述能够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能够积极的思考答案所在。高潮中的镜头焦点是窦娥,抓住主人公,能够辐射所有情节的发展,上接窦娥一生之悲惨遭遇,下启含冤昭雪的结尾,有主要情节,有主要人物,学生能够清晰地注意到故事的根本所在。
   二、持续关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观意志的参与能够促使学生坚持学习。李小凤指出有意注意的深化,体现在维持注意的意志努力程度上。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只有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够进入我们的工作记忆,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果势必要集中注意力,集中注意属于监视策略之一。科学发现,注意与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关,注意力差的学生很难计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应该教给学生抑制分心的策略,以帮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和调节,如注意此刻正在做什么,避免接觸分散注意力的事物等。有新意的思考有助于维持兴趣与注意力,学生能够持续关注文本,能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能够有更深刻的感悟;教师要激发学生有新意的思考,关照学生心中的窦娥。
   对于学生而言,能在学习中发现新的解读视角,是思考的进步。不论高中生当前知识学习的程度何在,只要有质疑,就一定有属于他自己的想法,学生有想法很好,要知道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总比解决一个问题要好,学生持续关注自身能否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在进行有意的思考,能自我反馈是极好的。
   对于老师而言,《窦娥冤》有诸多不同视角的解读,能够不局限于常见的形象、节孝、鬼神、悲剧等方面讲授本文,自然显得有新意,新意就是吸引力。比如从女性视角进行解读,我们把镜头拉到窦娥被冤枉之前,倘若从了张驴儿,不就没有被冤屈一事?可是窦娥不从,为何?试问窦娥从了,不就没有悲剧的后文?或许是没有遇到对的人,或许她内心深处也渴望爱情?不同视角的解读不仅有新意,而且能够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能够增加学生深入文本解读的兴趣,在冗长的文章内容前保持探知的好奇心。
   三、教师把控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且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思考问题的方式,要随时提醒和监控自我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深入剖析《窦娥冤》文本的时候,常见的教学是围绕“冤”字,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展开文本教学,由情节、人物或语言特色等方面展开教学,剖析人物形象,追问悲剧精神。笔者认为此阶段,要强调学生自我学习的监控,比如深入剖析人物冲突时,学生要追踪自我如何思考善与恶的冲突。窦娥被判明日处斩,未见公正廉明的判决,故事继续推进,到了刑场,叫声冤屈动地惊天,直至三桩誓愿的发出,剧情仍旧没有“刀下留人”的大逆转。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冤,实在是冤!窦娥的美好品质和她含冤被斩之间形成对比,这是善良与邪恶的冲突。本是最该受官府与法律保护的窦娥,不料却成了官府与法律戕害的对象;剧中窦父为仕途难养亲儿,蔡婆被逼,屈于张氏父子,窦娥不从,这是伦理道德与孝敬父母的冲突;蔡婆将被杖刑逼迫,窦娥护母心切,含冤招罪之冲突;窦娥含冤原本相信公平正义,哪想到这梼杌如此不辨青红皂白!指天斥地,痛发誓愿之冲突。窦娥的冤屈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是众多的矛盾造成了她的冤,要在追问中思考,“诸多冲突体现于何处?”“剧情逆转的话会怎样?”“为什么自己不能全面的看待时代背景下的矛盾?”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如何思索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了课堂上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预设的问题,却一定有与预设不一致的答案。笔者认为《窦娥冤》是悲剧,理应让学生在沉静严肃的氛围中去感受窦娥之悲之冤,而在某老师教学《窦娥冤》的课堂上,有这样的小插曲,只见一同学答道“张驴儿”时将之念成“张马户儿”,堂上同学哄堂大笑,堂下老师亦忍俊不禁。这是一堂大型的公开交流课,且不说学生当时因为些许紧张而念错,试想在平时的课堂中出错,想必也是哄堂大笑,因为学生着实可爱,犯如此意料之外的错误。笔者从这个插曲中看到的是,学习者不够专注,在简单的问题上出错;注意力没有充分参与,在一堂悲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亦会被其他因素所干扰,自然难以真切感受到文中的悲痛。在正常的教学情境下,可以肯定的是学生心神不一,难以深入文本,试问怎能在笑声中感悟窦娥的悲与冤,怎能在戏谑中看到窦娥抗争天地的正义精神?学生在细小的问题上犯错,究其原因,是其注意力不够集中。所见教师要有应对课堂上千奇百怪的情况的心理准备,发挥教学机智,设法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在教授文本的时候注重文化知识的讲解,戏剧教学中观看影视作品是常用的辅助教学的方式,教师常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营造教学情境,但是教师不可忽视文化知识的讲解,学生难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难以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很多时候在于对时代久远的文化知识理解的欠缺,基础文化知识的讲解不可或缺。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论世,尽量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任何文本只要有故事的讲述,都可以尝试反推情节,但是没有情节就无法开展,比如纯“说”的说明文无法反推情节;由新意引导学生的兴趣可以使其持续关注学习,教师把控则贯穿于整个教學之中,其他文本教学皆有兴趣的导向以及教师的把控,所指向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是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样适用,操作具有普遍性。文中三者的组合是创新之处,对《窦娥冤》教学中学生有意注意的调动具有指导作用。初入文本时,反推情节可以保证学生有意注意的参与;深入文本时,持续关注凭借兴趣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主观意志的参与;教师把控主要指向学习目标的确定,强调学生作为个性主体的思考,三者互相补充,共同推进教学。
   学生的学,并非完全的主动,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方法与技巧予以助攻。明确学习目标使得学生在参与中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有意注意的投入能够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知识;教师要活用方法,要明确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的应有之义,也要看到注意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实际情境是千变万化的,为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教师有时不仅是采用一种技巧或方法,大多时候需要几种方法的并用,有机统一的教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自然更佳。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陈引驰.庄子一百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7]袁行霈主编.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桓灵灵.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1.
   [9]廖艳萍.《窦娥冤》的几种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0]李小凤.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培养策略[D].闽南师范大学,2017.
   [11]杜明星.《窦娥冤》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07(10).
   [12]施静.近二十年《窦娥冤》研究综述[J].前言,2003(3).
   [13]卢凌.如何有效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经验交流,2014(11).
   [14]席绪慧,任风雷.有意注意和话语“摄入”“内化”的基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AS)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技术检测65例冠心病患者与6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抗Cpn IgG 和IgM抗体.结果:患者组IgG抗体阳性率
谈到爱情和婚姻,有一个话题虽不招人喜欢却无法回避,那就是如今已大大干扰了婚姻生活的"婚外恋"现象。
对于高中生来说,语文阅读教学是具有个性化及阅读趣味的一种学习活动。老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阅读的规律,以提升阅读学习的有效性为主要目的。阅读学习
1.引言  目前关于语文教学已经产生了很多富有价值的思考。笔者根据对文本解读和教学过程的认识,试图初步探索语言建构的思维主线。思维主线是从文本语言形式提取出的解读语言含义、理解情感价值和内涵时思考的主线。倪文锦(2005)指出语言是人性的“遗传密码”,通过学习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所内含的人文的内容便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内心,影响到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语言形式字、词、句、篇章内容也包含了文字所承载的
源出《庄子·列御寇》:“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又,《汉书·佞幸传》:邓通“无它技能,不能有所荐达,独自谨身以媚上而已…
十八罗汉的神话引出了罗汉果相传,古时有十八罗汉。某年盛夏他们早出游山,待到晌午,烈日当空,大汗淋漓,口渴难忍,遂到古亭歇息。遇一村姑挑柴路过,众罗汉忙求她赐水。村姑说声稍待,回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由恶性肿瘤直接浸润或转移瘤压迫胆管引起的皮肤巩膜黄染,常见于胰头癌、胆管癌、肝癌、胃肠癌肝转移等造成的胆管受压,因手术作为减黄手段,创伤大,费用高
许多人不一定有意伤害亲人,可往往在无意中伤害了他们。我父亲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外面说话和蔼可亲,人缘出奇得好。可是一回到家里就变得凶巴巴的,说话也极为难听,一开口
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Bi2V0.9Cu0.1-xSnxO5.5-δ(0≤x≤0.75)系列化合物.X-ray粉末衍射分析表明所制样品均是四方1相.实验研究表明:Sn的掺入未能进一步改善体系的电学性质,但掺Sn有利于
厄贝沙坦是新一代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亚型拮抗剂,现广泛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为评价厄贝沙坦的降压效果和安全性,本文用赖诺普利作对照,观察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