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对待过错:再论国家赔偿的过错归责

来源 :浙江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我国《国家赔偿法》舍弃了过错要素,但在越来越多的案例中,法院已经将过错重新带回国家赔偿的司法实践,并且依据《侵权责任法》上的相关法理,灵活地将过错要素作为裁判说理的重要支撑.过错要素不仅可以直接成为国家赔偿责任的"法外"构成要件,也能够"替代"违法性要件,还会对违法性要件、损害结果要件和因果关系要件的成立以及责任范围、责任形态和责任承担方式产生影响.当下的国家赔偿司法实践清晰且有力地表明,过错真实地扮演着国家赔偿制度中的重要角色.
其他文献
"克罗茨纳赫时期"的马克思阅读了大量18世纪英法理论著作,这意味着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历程中,存在一个"理论迂回".以《论犹太人问题》为例,其政治解放批判包括两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中马克思借助国家与市民社会这对概念揭示了政治解放的限度,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观念论的抽象历史划清了界限;第二环节返回近代思想史,通过揭示人权与公民权、自然人与公民的间距,以对勘的方式通过对人的解放图景的描绘完成对现实政治的批判.本文通过厘清市民社会、异化(aliénation)、人(homme)这几个关键性概念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因不
人称代词显化是翻译共性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利用HanLP工具对LCMC汉语母语语料库和ZCTC汉语译文语料库中包含人称代词的句子进行依存句法分析,发现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在充当不同句法成分时其类比显化程度不同,其中以主语和定语的类比显化最为显著;当人称代词充当主语或定语时,又以第三人称的类比显化最为显著,且单数形式较复数形式的类比显化更为显著。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主语显化多由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造成;定语显化多由英汉人称代词使用系统的差异造成;人称形式和单复数形式上的显化程度差异则多由英汉人称代词篇章
高校是发展党员和培养党员的摇篮,大学生党员是党的建设和发展的新鲜血液.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廉政廉洁教育,关系党员队伍建设,关系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本文通过调查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有效治理的实现有赖于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建构.当前,科层式治理导致基层治理理念、主体、制度、机制、责任、技术等碎片化,深究其因,需从理念、主体、制度、机制、责任、技术等层面建构基层整体性治理共同体,实现基层整体性应急治理和整体性智治.
公众法治意识是一种尊崇法律、信仰法治的社会意识,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法治社会的整体性视野,可以构建出公众法治意识"三构成要素""三主观原因"和"四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运用这个框架对粤港澳大湾区A市居民展开的实证研究揭示了许多值得注意之处,包括: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对法治意识可能的影响;与政府或法院打交道经历对于法治意识的多样性影响;与法治相关的抽象理念对于法治意识的提升作用及提升机制;新冠肺炎疫情所引发的社会紧急状态增强了人们的法治意识.这些发现对于法治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均有重要启发,并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集中批判了经验批判主义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四点指责:1.唯物主义承认在感觉之外还有一个"自在之物";2."自在之物"是"超越的",因此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3.唯物主义把认识对象区分为"感觉"和"自在之物"两个方面,因而唯物主义属于"二元论";4.因为"自在之物"不可知,所以唯物主义是"不可知论".列宁针对上述四个认识论问题对经验批判主义逐一给予了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为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人的单体化是数字社会的新现象,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通过数字技术的解析,人的单体化得到了量化自证,自我与他者的差异被揭示,人的差异性单边呈现,单体人出现.从社会功能看,通过数字技术解析人是强化社会控制的需要,是社会数字化、智能化治理的需要,是个性化社会治理的需要.在社会数字化过程中,这三个方面的功能必须保持平衡.如同工业化过程中破坏了人际关系一样,数字技术解析人引发的社会失范主要包括:新平等难题开始呈现,社会革命加速来临,"双重社会性死亡"出现,人际治理难题加重.忽视数字化过程中"人的问题",对数字社会的治理
枢纽型社会组织在政府下移社会管理职能、购买公共服务以及创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等多重政策叠加下发挥着重要纽带作用,可促进社会组织适应公共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竞争的资源配置格局,调节社会组织与政府、市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以M市社会组织总会为例,提出并验证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发展逻辑为:政社关系方面,优化政社互嵌,实现政治性与社会性的平衡;机制建设方面,推进市社互联,实现功利性与公益性的兼容;组织结构方面,提升社社互通,实现分散性与集成性的融合.
丐帮在金庸武侠小说里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其主题体现为"三部曲"式的变化:先是体现完美的正义,继而以帮主之位常被篡夺之故事表达犹疑,最后写成与江湖其他一般帮派毫无二致,泯然众人.这是金庸创作过程中重大转变的折射之一.时常有人将金庸误解成丐帮书写的创造者.其实,乞丐这种身份在民国武侠小说中早已出场,而丐帮书写的成形则始于还珠楼主《云海争奇记》之永康方岩.对方岩的田野调查结果表明,还珠楼主的乞丐书写与实际状况可能有些距离.但是金庸对丐帮的武侠书写仍有重要贡献.
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特征,金庸小说自然也不例外.但早期学术界并不认为金庸小说具有现代性,而只认为其具有"近代性"或"前现代性""后古典性".随着现代性及金庸小说研究的深入,可以发现金庸小说所具有的现代性因素在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总体现代性三个层面其实都有所体现.金庸小说的现代性,更多建基于中华民族国家的启蒙现代性之路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异化扬弃的总体现代性之路,其现代性揭示是深刻的,其现代性道路是广阔的.在今天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更需要将其放到广阔的现代性大格局之中,并由此找到对今天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