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注重文本专题性研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教材,是依照文化的元素编排为不同的板块和专题,它的正式使用,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使高中语文教学回归其本质,同时促进了高中语文教学生命的复苏。《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有这样的要求:“在语文教学的阅读与鉴赏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来认识和理解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鉴赏活动的。强调了阅读与鉴赏活动的人文意义,就是要造就全面和谐、有个性的“整体的人”。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以为,高中语文在教学中要重视文本专题性研读。它是开放性的阅读,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教学时引导学生踊跃参与课堂集体研读,然后再以自我个体的角度重读文本。通过文本的阅读和鉴赏,了解专题编排的人文内涵,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对个体与国家、社会、自然的关系产生理性的思考,来深入地领悟到文学作品的文化元素和人文底蕴。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语文学习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为例,该专题从“人与自然”这一向度来体现教材编排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思索和实践人与自然谐和相处的方式的。这一专题的标题设定非常有深意,它意在告诉人们,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人,人和自然是互属的,是亲近的,应当是和谐相处的。“像山那样思考”,这个专题名称饱含作者的祈愿、号召、恳求、期待,希望人们能把自己看做自然的组成部分,和谐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的诗化。专题阅读的核心目的便是指向这一点的。本着这样的理解,结合这一专题的三个板块——“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制定如下目标:
  (1)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核心目標)
  (2)学习作者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3)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4)积累文言虚词。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专题特点,进行文本专题性研读。在具体教学中,《江南的冬景》与《西地平线上》可进行对比阅读,而“感悟自然”中的两篇文言文需要对文言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又牵涉到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像山那样思考》和《神的一滴》两篇文章可一详一略,互相印证和补充。
  由文本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由思考到领悟的过程,但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到教学核心目标呢?为此,我们建议采取如下的一些方法:
  一、通过情境设定带学生走进文本
  既然领悟是困难的,我们不妨采取直观的方法让学生“体悟”:让一些学生将自己在旅游时所拍摄的优美的风景图片展示给同学们,并加上自己当时的亲身体验的文字说明。备课组也可以在网上查找一些江南水乡和西北落日的照片或画作,展示给学生观赏,并辅以一些简短的文字介绍。可以激发同学们对自然美的喜爱。然后,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领悟两篇文章用文字所描绘出来自然的美了。
  二、注重将学生获得的感受通过相关语文载体具体化
  《江南的冬景》与《西部地平线》两篇文字虽然都侧重于对自然的感性层面的欣赏,然而描写对象,语言风格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了展现江南的细腻温婉和西部的大气辽阔,所用的语言有什么不同?让学生通过诵读体味到祖国南北截然不同的两种味道来。《江南的冬景》可以让学生预习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一幅图画,在纸上勾勒自己想象的画面,品味作者写景时的层次顺序、色彩搭配、语言特色、景物意蕴;《西部地平线》则可让学生在读完后讨论,谈谈各自的感受。然后让学生课外在周记本或作文本上将自己的独特感受敷衍成文,或者让学生课外阅读同类文章,研究此类文章写作上的共同点,写成小论文,在班级交流。
  三、学习文本,放眼周围,关注社会,达到“从书中看世界”的效果
  《神的一滴》和《像山那样思考》都是表达这样的主题: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要引导学生体悟到二者在主题表达上的不同点:梭罗的《神的一滴》叙述了作者感性的生存方式,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自足的生存境界;而《像山那样思考》则通过理性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生态忧患意识。文本研读的开展可以从以上描述的异同中寻找切入口,也可以分别研读,最后加以比较。重要的还是求同,让学生体悟到专题的含义。教学文本时,除了关注他们的思考之外,要启发学生关注作者思维的寂寞的境界。郭沫若说:“狐狸总是成群结队,老虎总是独来独往。”我们的学生应该做老虎,《神的一滴》可以在冷静中孤独中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问题。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文本专题性研读,可以使学生更深地领悟文学作品阅读的文化元素和人文底蕴,同时,培育学生科学和谐的语文学习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层次分析法中权值计算和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分开进而导致计算精度不够精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SQP法的权值计算算法。同时针对目前泵站建筑物安全评价中评价指标数较多,
王锳《诗词曲语辞例释》(第二次增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存疑录"中"针喇"一词疑为"无故攀指"之意。原例句如下:1.红娘闻语道:"休针喇,放二四不识娘羞,待要打折我腿,缝合我口。"(《董西厢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或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播,却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那么
在牧区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笔者一直坚持高中学生的课前演讲活动。在开展此活动期间,我切实感受到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和阅读思维能力方面有了质的飞跃都分学生在高考中有了一定的面试应对技巧和应变能力,得到了一个满意的高考分数;更有个别步入社会的学生对此活动为他们的人生产生良好影响而致谢老师。下面将活动的意义及对学生今后的影响略述一二。  一、“课前演讲”能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一件事做得好不好,一定程
叶圣陶先生曾言:“教学生读书,为的是让学生从所读的书中懂的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中必须体现道德教育,语文教师必须承担道德教育的历史重任。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更好地发挥熏陶感染的作用呢?  一、从标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往往被称为文章的“题眼”,是文章精要内容的概括与浓缩。好的课题不仅能显现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能折射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此时,我们可以把课题当作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从而进行德
《江海学刊》于我是一个学术起点。1994年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在《江海学刊》上发表的,从此我便走上学术这条道路,迄今为止已有24年,虽然成就平平,还是十分怀念、感激《江海
当前,语文阅读课堂现状不容乐观。调查表明:尽管学生认为与课堂阅读相关的教学阅读资源对课堂阅读很有帮助,但由于来源有限,形式单一,教师引导的乏力和缺少交流,致使课堂阅读中教学阅读资源的开发利用失位,师生教学阅读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不强,习惯较差。学生习惯于传统的课文分析模式,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科学的阅读方法。所以,教师、阅读内容、教学方式、对阅读课的理解、阅读习惯和方法、文本评价方式等因素直接影响到
通过单轴压缩条件下灰岩破裂过程的声发射试验研究,利用高斯混合模型(GMM)对加载过程声发射信号波形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性识别灰岩破裂失稳过程的裂纹模式及其前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