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教师避免单纯传授的教学方法,尽量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将新课程教学方式粗略归纳如下:
一、讲授式
讲授式是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的讲解、演示、范读为主。讲授式有它的重要作用: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控制整个课堂、掌握教学进度;发挥正荫教育和教学的作用,对学生直接传授知识和进行直接的思想品德教育等。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有别于过去的讲授式,要注意改革:
01.注意把握概念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之间的平衡。新课程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增加了许多过程性知识的介绍。如“酶的发现过程”、“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
02.要注意将探究性思维融入讲授过程;
03.在讲授过程中更加重视启发性教学。给出一个概念和结论之前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链;
04.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启迪。在新教材每个必修模块,都以《科学家访谈》代序,是见人、见事、见精神。
05.更加重视改变讲授本身的被动性。讲授本身的缺陷很明显:学生活动少,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要使教师的讲授在他们变成有意义的听讲(积极思考的听讲),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即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生动、主动的得以发展。
二、探究式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的学习过程中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探究式教学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01.就是“看科学、听科学、记忆科学”与“做科学”相融合。学生常讲:“听一听,我忘了,看一看,我记住了,做一做,我明白了。”对教师很有启发意义。
02.教学的所有环节都要发生深刻改变。
03.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应成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过程时又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每一个学生都应有明确的探究目标。在操作时可以实行小班教学和小组分工;二是活动程序的每一步骤都要到位;要特别重视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了解和探究技能的发展。通过探究、学生的技能有变化,特别是过程技能有很大的提高。过程技能主要是指科学研究方法的习得。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科学的方法,而不是死背这些方法和结论。
04.掌握好内容标准中的不同探究活动的目标侧重点。小题小做,大题大做,各得斯,不能把问题复杂化。有的只要求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如“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等;有的通过实验收集数据,重点在控制变量和设计实验。如“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别”;有的只是对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的重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如“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有的偏在取样检测,“调查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有的要求学生合理设计实验装置,如“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内容要进行选择和处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性教学,但也没有截然界限。如“衰老细胞的特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有些探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如原本通过理论计算来推导酵母菌种群生长曲线,新课程人教版教材通过先做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酵母菌的生长曲线。
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要精心设计,讲究策略。首先探究活动形式可多样化。如发现型探究(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应用型探究(如项目学习)、纸笔型探究(计算、数据分析)等。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巧设质疑也是很重要的一环,问题设问方式多样。有情境性设问,如适度捕捞,池塘鱼种群数量却没有减少,为什么?;有延伸性设问,如从细胞周期示意图看出分裂间期的时间较长,可以追问:为什么间期需要较长的时间?;有联想类比法设问,如癌细胞和早期胚胎细胞都有无限分裂的特点,引出问题:两者在组成成分上有何相同和不同?;还有逆向思维设问,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对洋葱根尖细胞进行解离,解离条件是解离液浓度一定,温度一定,时间是变量。提出问题:要想缩短解离时间,可以改变哪些条件?,此外还有直接提问,意外事件提问法。如“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结果可能出现加入过氧化氢酶的试管产生的气泡也不是很多,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3.合作式
“合作学习”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个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若干学生组成。个体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动,完成指派的任务,即掌握一定的学习内容。每个成员的工作都是整个小组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以小组活动(成绩)与其他小组进行竞争。整个教学进程应遵守以下原则:
01平衡性原则 在安排学习小组时,应充分考虑到每个成员的能力、性格、智力差异等因素,使不同人格类型的学生良性互动,吸收彼此优点。教师不能偏袒任何学生,同时“一枝独秀不是春”。
02主体性原则坚持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活动主线”原则,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改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改变;由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向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师生互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转变。所以教师应是学生的领队,需要“引导”就到队前,需要“穿针引线”就插到队中,要担当好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03合作性原则 合作学习主张培养成员之间的互动精神,在合作基础上进行竞争,在活动中品尝付出的喜悦及成功的快乐,在竞争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04层次性原则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循序渐进。
05激励性原则 “每个人都需要成功的安慰”,应对学生多做肯定性评价,培养其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一种努力奋发、积极向上的动力。
此外还有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一、讲授式
讲授式是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的讲解、演示、范读为主。讲授式有它的重要作用: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控制整个课堂、掌握教学进度;发挥正荫教育和教学的作用,对学生直接传授知识和进行直接的思想品德教育等。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有别于过去的讲授式,要注意改革:
01.注意把握概念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之间的平衡。新课程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增加了许多过程性知识的介绍。如“酶的发现过程”、“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
02.要注意将探究性思维融入讲授过程;
03.在讲授过程中更加重视启发性教学。给出一个概念和结论之前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链;
04.更加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启迪。在新教材每个必修模块,都以《科学家访谈》代序,是见人、见事、见精神。
05.更加重视改变讲授本身的被动性。讲授本身的缺陷很明显:学生活动少,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要使教师的讲授在他们变成有意义的听讲(积极思考的听讲),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即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让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生动、主动的得以发展。
二、探究式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的学习过程中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探究式教学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01.就是“看科学、听科学、记忆科学”与“做科学”相融合。学生常讲:“听一听,我忘了,看一看,我记住了,做一做,我明白了。”对教师很有启发意义。
02.教学的所有环节都要发生深刻改变。
03.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应成为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过程时又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每一个学生都应有明确的探究目标。在操作时可以实行小班教学和小组分工;二是活动程序的每一步骤都要到位;要特别重视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了解和探究技能的发展。通过探究、学生的技能有变化,特别是过程技能有很大的提高。过程技能主要是指科学研究方法的习得。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科学的方法,而不是死背这些方法和结论。
04.掌握好内容标准中的不同探究活动的目标侧重点。小题小做,大题大做,各得斯,不能把问题复杂化。有的只要求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如“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等;有的通过实验收集数据,重点在控制变量和设计实验。如“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别”;有的只是对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的重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如“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有的偏在取样检测,“调查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有的要求学生合理设计实验装置,如“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内容要进行选择和处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性教学,但也没有截然界限。如“衰老细胞的特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有些探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如原本通过理论计算来推导酵母菌种群生长曲线,新课程人教版教材通过先做探究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发现酵母菌的生长曲线。
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要精心设计,讲究策略。首先探究活动形式可多样化。如发现型探究(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应用型探究(如项目学习)、纸笔型探究(计算、数据分析)等。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巧设质疑也是很重要的一环,问题设问方式多样。有情境性设问,如适度捕捞,池塘鱼种群数量却没有减少,为什么?;有延伸性设问,如从细胞周期示意图看出分裂间期的时间较长,可以追问:为什么间期需要较长的时间?;有联想类比法设问,如癌细胞和早期胚胎细胞都有无限分裂的特点,引出问题:两者在组成成分上有何相同和不同?;还有逆向思维设问,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对洋葱根尖细胞进行解离,解离条件是解离液浓度一定,温度一定,时间是变量。提出问题:要想缩短解离时间,可以改变哪些条件?,此外还有直接提问,意外事件提问法。如“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结果可能出现加入过氧化氢酶的试管产生的气泡也不是很多,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3.合作式
“合作学习”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个班级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若干学生组成。个体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动,完成指派的任务,即掌握一定的学习内容。每个成员的工作都是整个小组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以小组活动(成绩)与其他小组进行竞争。整个教学进程应遵守以下原则:
01平衡性原则 在安排学习小组时,应充分考虑到每个成员的能力、性格、智力差异等因素,使不同人格类型的学生良性互动,吸收彼此优点。教师不能偏袒任何学生,同时“一枝独秀不是春”。
02主体性原则坚持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活动主线”原则,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改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改变;由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向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师生互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转变。所以教师应是学生的领队,需要“引导”就到队前,需要“穿针引线”就插到队中,要担当好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03合作性原则 合作学习主张培养成员之间的互动精神,在合作基础上进行竞争,在活动中品尝付出的喜悦及成功的快乐,在竞争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04层次性原则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循序渐进。
05激励性原则 “每个人都需要成功的安慰”,应对学生多做肯定性评价,培养其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一种努力奋发、积极向上的动力。
此外还有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