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阅读一直是语文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在比较中见优劣、知得失等是这种学习方法的优势。这种比较的精神一直贯穿在语文教材中,如学习完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之后,教材也在课后练习题中出示了一首席慕容的同题诗歌,要求学生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把此文与彼文作比较,这需要一种鉴赏能力,也需要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高,语文素养一般,往往找不出什么异同,而且创作者不是自己,学生的参与欲普遍不强。面对这些理解能力、语文素养一般的学生,激发他们自己内在的“比省”意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所谓“比省”意识,就是学生自觉与作者比较,进而反省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进,接着把意识外化为一种自觉行动的学习方法。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比省”意识得以强化,在不厌其烦的学习实践中,各种语文能力必能逐日提升。
“如何说”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常言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亦有人言: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如何说”。我们普遍的训练方式一般都是“课前一分钟演讲”、“讲故事比赛”等,这些都是在特定场合的“说”,但“说”得最多的还是我们的日常交际,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亲友之间的交流是最普遍的。有些学生往往苦恼,在特定的情境中同一件事、同一个对象,为什么某个同学会说得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使人赞许?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礼貌、情感、语气、用词、技巧等方面与别人比较,让其反省,鼓励其实践,促使其改进。
每学新课,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方法是自己范读课文或录音范读,而大部分学生在听的时候往往只着眼于某个字词的读音,忽略了全文朗读的感情基调。结果范读是一回事,学生自己朗读又是一回事,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的朗读水平原地踏步,改善得不多。因此,如果在听范读之前,教师先激发学生的比较意识,然后让学生以自己的最佳水平练习朗读,再在听的过程中找出自己的朗读和范读的异同,接着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异同的原因,接下来让学生自行进行朗读训练,再与范读者一比高下。在与范读者的不断比较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必定有明显的提高。
理解能力的情况如何最易见于课文的学习中?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围绕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一般由教师先作激趣导入,然后师生间边讲边读,最后师生的共同印象是这篇课文学习过了,学生理解能力还是得不到实质的提高。
为了使学生深切体会所学课文的精美之处,在学习课文前,可以要求学生先构思或写一篇与所学课文同题的文章。学生写完之后,可提议他们把自己所写的同题作文与课文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会明显地发现自己的作文与所学课文的异同,大部分学生会明显地体会到所学课文的优点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如对于冰心《谈生命》的学习,先让学生思考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并思考一下自己在这个命题的作文中会表达怎样的主题?再来看作者在此文中表达的主题与自己的有什么异同,自己的亮点和作者的亮点各在哪里?最后思考作者的哪些方面值得自己学习?把自己的同题作文与课文作比较,大部分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作文在课文前相形见绌,至于不同之处,则各有各的情况。学生分析得肤浅,教师可就势从遣词造句、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表情达意方面进行点拨,让学生自觉从这几个方面与课文作比较。这胜于传统的条分缕析的讲读,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会更真更深,也能从中找到自己与优秀者的差距。比省法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欲,合理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思考、理解。通过比较,学生会明白自己的习作可能是老调重弹,别人的则是新翻杨柳枝,也可能会从中找出范文的瑕疵,在理解和写作方面就更深刻和有创见了。比省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也可让他们在比较、反思、练习中提高思考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比省意识可体现在说话、朗读、课文理解方面的学习中,它遵循着“先设想、构思,再自行实践,接着再欣赏别人的作品,然后进行比较和反思,最后在调整思维中提高”的基本程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在比较、反思中改进、超越,这是比省法的核心和优越所在。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语文学习中,比省法可引导学生“见优思齐,见不优而内自省也”。不过,这种学习方法的运用也需要因文因人因时而异。
“如何说”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艺术。常言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亦有人言: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如何说”。我们普遍的训练方式一般都是“课前一分钟演讲”、“讲故事比赛”等,这些都是在特定场合的“说”,但“说”得最多的还是我们的日常交际,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亲友之间的交流是最普遍的。有些学生往往苦恼,在特定的情境中同一件事、同一个对象,为什么某个同学会说得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使人赞许?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礼貌、情感、语气、用词、技巧等方面与别人比较,让其反省,鼓励其实践,促使其改进。
每学新课,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方法是自己范读课文或录音范读,而大部分学生在听的时候往往只着眼于某个字词的读音,忽略了全文朗读的感情基调。结果范读是一回事,学生自己朗读又是一回事,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的朗读水平原地踏步,改善得不多。因此,如果在听范读之前,教师先激发学生的比较意识,然后让学生以自己的最佳水平练习朗读,再在听的过程中找出自己的朗读和范读的异同,接着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异同的原因,接下来让学生自行进行朗读训练,再与范读者一比高下。在与范读者的不断比较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必定有明显的提高。
理解能力的情况如何最易见于课文的学习中?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基本上是围绕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一般由教师先作激趣导入,然后师生间边讲边读,最后师生的共同印象是这篇课文学习过了,学生理解能力还是得不到实质的提高。
为了使学生深切体会所学课文的精美之处,在学习课文前,可以要求学生先构思或写一篇与所学课文同题的文章。学生写完之后,可提议他们把自己所写的同题作文与课文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会明显地发现自己的作文与所学课文的异同,大部分学生会明显地体会到所学课文的优点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如对于冰心《谈生命》的学习,先让学生思考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并思考一下自己在这个命题的作文中会表达怎样的主题?再来看作者在此文中表达的主题与自己的有什么异同,自己的亮点和作者的亮点各在哪里?最后思考作者的哪些方面值得自己学习?把自己的同题作文与课文作比较,大部分学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作文在课文前相形见绌,至于不同之处,则各有各的情况。学生分析得肤浅,教师可就势从遣词造句、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表情达意方面进行点拨,让学生自觉从这几个方面与课文作比较。这胜于传统的条分缕析的讲读,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会更真更深,也能从中找到自己与优秀者的差距。比省法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欲,合理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思考、理解。通过比较,学生会明白自己的习作可能是老调重弹,别人的则是新翻杨柳枝,也可能会从中找出范文的瑕疵,在理解和写作方面就更深刻和有创见了。比省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也可让他们在比较、反思、练习中提高思考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比省意识可体现在说话、朗读、课文理解方面的学习中,它遵循着“先设想、构思,再自行实践,接着再欣赏别人的作品,然后进行比较和反思,最后在调整思维中提高”的基本程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体现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在比较、反思中改进、超越,这是比省法的核心和优越所在。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语文学习中,比省法可引导学生“见优思齐,见不优而内自省也”。不过,这种学习方法的运用也需要因文因人因时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