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要注重诵读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che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有很大的比例。我认为,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的目的,古诗文教学应该注重诵读。
  一、导读、自读、范读,引导学生入境
  导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精彩的开篇导语是古诗文教学的引路石,精心设计的情境能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空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自读,扫清字词障碍。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文通字顺。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错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此环节教师除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外,还应对学生在自读古诗中遇到的疑难字句进行点拨引导。
  范读,体味诗的意境。根据诗歌的内容特点,教师要饱含激情地范读,或读得大气磅礴,或读得温文婉转,或读得字正腔圆,或读得声情并茂,还可以配上相关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在听中感悟诗的意蕴,在优美的旋律中体味诗的意境。
  通过以上的“三读”,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诗生爱、对诗生情,从而逐渐入境。
  二、诵读,引导学生悟情
  诗歌的语言凝练、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意味隽永,很多诗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领略诗境。因此,可采用自读、领读、接龙读、分组读、配乐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品读等方法。无论哪一种读,教师都要营造朗读情境,或煽情地引导,或恰当地点拨,层层铺设,使学生的朗读达到诗情和诗境的有机融合。学生在诗境中细品其中滋味,就能水到渠成地理解诗的主题,品味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然而,想要达到诵读的目的,就要处理好诵读的技巧——重音、语调、节奏。
  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深沉,表示肃穆、悲伤的情感。如: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时,重音要放在“愁何在”“喜欲狂”上。因为读到这六字,我们就仿佛看到了诗人的妻子儿女当听到官军收复了蓟北这个喜讯时,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的情景。无法掩饰的那种喜悦之情、急欲还乡之情,就仿佛就浮现在眼前,就能感受到诗人杜甫那颗跳动着的赤诚的爱国之心。
  语调,是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音调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泊船瓜洲》中的“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要读得平缓,“何时”开始上升,“照我还”要读得缓慢而悲伤,更显无奈。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就能激起学生心中的同情之心,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节奏,应着眼于全篇。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如:《草》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诗是诗眼,它充分体现了小草那旺盛的生命力。诵读时要尽量用欢快的节奏,采用“二二一二”的节奏,重音要放在“烧不尽”和“吹又生”上,语调应是先抑后扬。抓住了诗的节奏,诗的感情也就出来了。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因此,要引导学生读出语调、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在反复吟咏中浮现出诗的意蕴。通过诵读指导,我们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刚开始上课时学生还读得不流畅、读不出味,到下课时已经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声情并茂。这就说明古诗文教学的精髓在于诵读,诵读的关键在于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读得情趣盎然。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把学生们引入诗境的金钥匙,学生自然能在诵读中品味其意、感悟其情。
其他文献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家、佛家、道家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它也包括了医学、戏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与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一、创设操作情境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让学生动手操作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主动
一堂物理课的时间、空间是固定的,对每个老师都一样,而不同的教师上课,效率、效果却不一样。这不仅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口才有关,而且与教师的课堂调控有关。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用具、教学手段参与复杂的师生知识传递、情感交流的活动,因而活动中的因素只要有所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效率效果。教师既是活动中的因素,也是这些因素的调控者,必须根据课堂的实际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使教学活动循序渐进,
一、品味赏析语言美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语言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隔绝术(EVE)中导入动脉相关并发症的的处理方法.方法自1997年3月至2002年10 月共对136例AAA实施了EVE,导入动脉主要相关并发症有导入动脉不良(包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在这种体现社会发展,时代需要的形势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艺术同步优化。为此,我校开展了教学艺术研究活动,在探讨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即“五字”教学法。    一、教学观念要突出一个“新”字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作为教师首先要调整课堂结构,发挥学生的
珠心算这一学科对少年儿童智力的早期开发、增强记忆、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促进其他文化课成绩的提高、培养速算人才和将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主要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减小坡度,培养兴趣    學前班和一年级的学生一般都在6~8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形象思维、机械记忆都比较强,好奇心、模仿能力也都很强。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生理特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患者女,40岁.车祸伤致头部、腹部疼痛3 h急诊入院.体检:血压18/10 kPa,心率98次/min,左上腹压痛,无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B超提示:脾包膜下血肿.经保守治疗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