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应是教育研究主体?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e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特色及专业期待》一文,深入分析了河南省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现状,给出了几点十分中肯的建议,这篇文章也激发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其一:语文教育研究到底该如何助推实践?
  按照裴娣娜教授的观点,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培养未来的教育改革家,其最终指向是实践改革与人才培养。以此推导,语文教育研究的意义在于关注语文教学实践,培养语文教育专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育研究的过程,就是往返于实践与理论之间,并最终服务于实践的过程。
  从当前的语文教育研究现状来看,高校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教师和各地市的专业教研员,仍是研究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研究成果尽管关注了教育实践,也试图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但实际上并不能直接到达实践,也就是说,在理论和实践中间缺少一个中介。如果我们的教育研究不能够全面、持续地改善实践,它的意义又何在呢?那么谁能够担当中介的责任呢?至少,这个中介应该具备这样两个条件:一是长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并能够直接、持续地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落实到实践中;二是理解教育研究,能阐释教育理论,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研究成果。具备第一个条件的,非一线语文教师莫属;具备第二个条件的,除了专业研究人员,一线语文教师通过努力也可以达到。可见,依靠一线语文教师达到语文教育研究对实践的助推,有更大的可行性。
  语文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育实践的改善,研究者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一线语文教学问题的关注上,建立一种专业研究人员与一线语文教师合作交流的研究模式,或者建立一种研究成果应用推广模式,使得专业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之间形成畅通的交流渠道,促进一线语文教师的理论提升和行动改善。借助一线教师的力量推进成果应用,应该是语文教育研究助推教育实践的根本途径。换言之,语文教育研究要达到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全面推动,一线语文教师必须行动起来。
  其二:语文教育研究的主体是谁?
  与一线教师相比,专业语文教育研究者有着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可以凭借专业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环境,设计出更规范、更流畅的研究程序,可以凭借充足的理论素养和科学的研究手段,获得更系统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他们无法持续、直接地在实践中推行研究成果,常常导致优秀的成果被束之高阁,出现“理论很先进,现实很无奈”的状况,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
  与专业语文教育研究者相比,一线教师有更丰富的教学经历、更生动的教育情境和研究素材,是最直接的教育行动者。他们对教育的理解,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他们对诸多问题的困惑,也常常束缚他们的行为,甚至造成教育结果的偏差。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把理论的创造和实践的改造寄托在专业研究人员身上,并把他们作为研究的主体。尽管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进行了新的规定,提出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倡导教师进行反思研究,但人们还是习惯地认为,专业研究人员才是教育研究的主要力量,一线教师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广大的一线教师也很少把“研究者”作为自身职业角色的重要内涵,遇到问题还是寄希望于专家来解决。笔者长期参与安阳市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主讲过《教师的反思策略和方法》等课程,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多次听到他们关于“理论听起来很好,但不好实施”“专家的理论太高,与实践有出入”“教学中遇到很多问题,就是看不出问题的症结在哪儿”之类的议论。专业研究人员不能深入实践,而一线语文教师又对研究重视不够,欠缺研究能力,自然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观念与行为的不一致。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创造性解读理论和联系实际的过程,它必然会对一线教师提出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和反思精神等因素的要求。只有当一线语文教师成为了研究的主体,理论才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语文教育研究才能够切实地为语文教学提供帮助。
  那么,专业语文教育研究者与一线语文教师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专业语文教育研究人员有理论研究的优势,有长期研究形成的敏锐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作为主导者角色,为一线教师做好教育研究的理论引领;一线教师则应树立主体意识,自觉、自律地承担起语文教育研究的重任,借助理论引领,自主探索,进而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当然,由于自身角色的差别,专业研究者主要从事的是“正规”的教育研究,对研究程序有严格的控制,其目的更多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一线教师从事的是“非正规”的教育研究,我们把它定位为行动研究,此类研究更注重教育情境的变化,重视对实践问题的认识、感受和经验,以提高行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把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研究有机结合,最后落脚于自身行为的改善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后者所从事的研究,就是对照理论—诊断问题—寻找对策—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贯穿了研究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决策。完成这一研究的前提是一线教师必须主动成为研究者,成为研究的主体。
  其三:促使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专业结构包括教育信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
  笔者曾经做过《课程改革中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课题研究,研究发现,教师在角色调适中,常常出现观念与行为的落差,观念获得更新,行为却难以跟进。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结构水平的制约。尽管外力在教师专业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中起着重要的扶持和助推作用,但起根本作用的还是教师发展的主体性。也就是说,只有当教师对自身角色有了独立自主的认识,有了自主分析与决断的能力,才有可能不断调适,达到角色扮演的适称感。可见,外在的规范只有经个体主动内化于心,才有可能体现在行动上。而教师对规范的内化程度,既决定于其用心程度,也决定于其自身的知识素养。
  笔者曾关注过许多名师的成长经历,尽管成功的经验各有不同,但促成他们成功的主要因素却基本一致,最明显的有这样几点:第一,喜欢读书,爱好写作。大量的阅读为他们获取信息、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们在开阔的视野中加深了对语文的理解;勤奋写作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获得了思想的不断成熟。主动学习,坚持学习,最终实现了厚积薄发。第二,有探索和反思的热情。读书写作是一种精神的修炼,也是精神力量的积淀,而教学实践是把他们的精神修养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主要途径。名师们普遍追求个体价值的体现和社会角色的完善,他们喜欢在自主探索和反思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在创造中感受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快乐。第三,有高度的责任感。名师们普遍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满足学生的需求,高度的责任感使他们在行动中有了更多的自制、自律、自主。他们自觉检测行为中的偏差,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以上几点作为基础,他们或借助外部环境的推动,或通过自己的努力优化外部环境,最终走出了一条充满鲜明主体性的专业发展之路。
  所以,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广读博览、勤于写作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善于表达和交流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悲悯情怀和坚定信念的人。这些固然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但更多的是需要自身的修炼,需要主体性的张扬。如果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以强烈的责任感走进语文教育研究的队伍,语文教育研究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责 编 肖 飞)
其他文献
印刷压力是油墨传递最基本的动力,印刷压力也随着技术的进步发生了很大变化,胶印,柔印和凹印的压力来源于印版和承印滚筒的机械压力,数字式印刷机的印刷压力则与传统的压力有
英国Autotype国际有限公司隆重推出一种全新的感光软片Capillex cp.特别适合于制作高品质的四色网点印刷和精细线条图案的网版,用Capillex cp晒制的网版膜超薄光滑,Rz值小,网
时下,数学教材版本繁杂,编排形式也异彩纷呈、图文并茂。面对这种多图少文、重体验少讲解的教本,老师们的解读常常大相径庭,倘若要吃透并理解其设计意图,那就难上加难了。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教材的解读还得站在学生的角度。  一、优化资源,克服思维定式  教材是针对大众的,因此未必能适合所有的人,要使其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整合优化是必然的。  如《轴对称图形》第一课时,教材只通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并分析68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54例急性起病,14例亚急性起病,眩晕48例,头晕14例,恶心、呕吐34例,饮水呛
随着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学校体育的改革也在进行中。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小学体育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建立与我国“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相协调的小学阶段体育战略。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历程  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我国经济建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尽快解决好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主要是恢复体力的
成功的切入是一种教学艺术,它不是主观臆断的,也不固定在某一处,而是教师根据对教材的挖掘,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分析把握,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和控制等而进行艺术性的选取。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新颖实用的切入点呢?  一、从标题切入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抓住文章的题目,在题目上设置问题,可以迅速切入文章。  针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可以就题发问:邹忌为什么要向齐王讽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