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两课”网络教学的基本模式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uew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正发(云南红河学院人文学院)
  
  一、“两课”教学进网络的必要性
  
  1.高校“两课”课堂讲授的缺陷
  第一,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课堂讲授是以“两课”教师的活动为中心而进行的,“两课”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尽管这些年来许多“两课”教师纷纷进行教学改革,采取增加讨论和学生发言次数,引入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开展“两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以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但由于受授课时间、师资力量、教学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得到发言、演讲和社会实践等机会的学生仍属少数,致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不高。
  第二,不利于扩大学生的受教育面,“两课”教学资源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共享。课堂讲授面对的学生一般少则50—60人,多则120—250人。由于受教学空间、时间的限制,有机会聆听优秀“两课”教师授课的学生人数很有限,不能实现“两课”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无法扩大“两课”的受教育面。
  第三,不利于提高“两课”教师素质。1998年至今,由于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两课”教师的教学负担日益加重,教师常常处在“放电”和难以应付课堂教学的状态,无法进行正常的“两课”教师教学交流,这对提高“两课”教学效果和提高“两课”教师素质是非常不利的。
  
  2.高校“两课”网络教学的优势
  第一,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两课”的积极性。“两课”对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认知能力意义重大,同时以其与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紧密联系而深受大学生的欢迎,但也由于理论性较强而相对比较枯燥,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学习“两课”的兴趣不高。“两课”开展网络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视频点播、网上答疑等手段进行教学,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听觉感受,大大增强了“两课”教学的生动性。而且网络教学立足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师生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等手段进行讨论、辅导,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在学习中所遇到问题通过网络向教师请教,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提问题在BBS上或以电子邮件形式通知学生,这既方便了教师也方便了学生,更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两课”的积极性。
  第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两课”教学资源的共享。“两课”传统教学方式下是每位“两课”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班级,一般来讲很少有机会到其他“两课”教师承担的教学班级授课。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两课”教师可以大大增强“两课”的吸引力,而教学水平较差的“两课”教师则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即使是师资力量雄厚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两课”教学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而网络教学则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网络,一位教学水平高的“两课”名师的授课能够被全校学生所接受,这既大大提高了“两课”的教学效果,又充分利用了“两课”师资,有利于缓解高校扩招后所带来的师资短缺问题,也扩大了“两课”的受教育面,使“两课”教学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共享。
  第三,可以不断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两课”教育的成效如何,与“两课”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技术和业务素质紧密相连。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二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时代的需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不懂网络技术的教育者,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个称职的教育者。新时期的“两课”教育工作者,既应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要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树立创新意识、开拓精神,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当前尤其迫切的是必须掌握现代网络知识。每一位“两课”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深入了解网络特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能及时洞察、发现和解决网络信息传输中的一些情况。可以通过分期分批进行培训,让“两课”教育工作者尽快掌握网络知识和技能,使“两课”教育工作队伍中产生一批既懂知识业务,又能制作“两课”课件的人才,从而使“两课”教育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构建“两课”网络教学的基本模式
  
  1.建立专门的“两课”教学网站(页),开辟“两课”教学的网络阵地
  建立专门的“两课”教学网站(页)是开展“两课”网络教学的前提,也是搞好“两课”网络教学的关键所在。
  要把“两课”教学与网络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校园网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这就需要建立自己有特色的信息专题库和资源库,跟上形势的发展。如果说网络硬件是“路”,网络软件是“车”,那么信息资源就是“货”。目前网上“两课”教学中缺少的就是“货”。没有“货”就没有内容,就占领不了网上阵地,因此必须加快和加强“两课”多媒体素材资料库、教材库、试题库和课件库等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开发有思想、有品位、有教育意义的网络信息资源,以占领网络阵地。同时,必须根据形势发展和时代要求,随时更新资源,扩大库容,提高质量,加强时代感和实效性,从而使网上“两课”教学成为新的阵地。
  
  2.充实“两课”网络教学内容,利用视频点播等网络技术进行“两课”网上授课
  “两课”网络教学内容必须适应网络特点,以拓展和深化“两课”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正面引导,现实针对性要强,回答问题要有理论深度和逻辑说服力,内容容量上要大面积覆盖,注重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思想观点的长期宣传和教育。“两课”教学的突出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两课”网络教学内容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直接性,根据实践的变化和教育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根据国内外实践和形势的重大变化,调整“两课”网络教学内容,利用网络的全球性和共享性,及时吸收当前理论界和具体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弥补因教材出版和使用周期可能造成内容的某种滞后性。“两课”网络教学内容要结合大学生热衷上网的特点,贴近现实生活,敢于正视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特别要研究和回答学生思想中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注重理论深度,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引导和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的认识与理解,突出、拓展、深化“两课”的主题,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有条件的学校,“两课”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广播技术进行实时网上授课。考虑到场地、课时安排等条件的限制,可预先制作好“两课”教学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解说、录像等内容)挂放在校园网上,利用视频点播技术,由学生自主选择时间进行学习。
  
  3.开展“两课”的网上辅导、讨论和答疑
  “两课”教师可以将根据授课内容所布置作业的答案公布在网上,供学生随时上网查询。学生作业通过E-mail或其他网络方式交给教师,“两课”教师也可通过这种形式将信息反馈给学生。“两课”教师可在课间、课后安排时间,利用网上实时授课系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解答疑问。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站的“教学辅导”专栏获得有关辅导或通过E-mail等网络工具与教师交流。
  “两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开辟网络的专门讨论区进行教学,与学生在网上交流,这是学生喜欢的形式。可以在校园BBS或“两课”教学网站(页)讨论区与学生就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也可以尝试采取上网阅读的示范课,在课堂上打开相关网站,针对其观点进行现场评论和分析。学校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为“两课”教师和学生安装个人电子信箱,开通学生宿舍网,使没有个人电脑的学生也可以在公共网络中拥有自己带密码的电子信箱。这样师生就可以通过网络和电子邮件,交流思想,发表感想。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现在“两课”教学普遍存在的是信息量不够,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而互联网上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教师必须注意收集信息,积累资料,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信息交流的巨大场所。另一个是在教学中要加入有关科技伦理和网络伦理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科技伦理和网络伦理及有关法规,培养他们崇高的道德情操和遵守网上有关规定的自觉性。
  
  4.实现“两课”网上考试
  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最终手段是考试。传统的“两课”考试存在方式过分单一、时间过于死板等问题。实施“两课”网上考试不仅可以给学生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减轻“两课”教师批改试卷的负担,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次考试机会,使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在适宜的时间进行考试。
  当然,“两课”网络教学的实施,必须提高“两课”教师的信息网络素质。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占有信息优势地位,教师比较容易树立权威,受到尊重与信赖,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优势逐渐消失。再加上目前“两课”教师的信息素质状况因种种原因整体上还不能适应互联网迅速发展这一形势,不能用“网生”熟悉的语言与符号与之对话。教师所说的东西学生早就知道,而学生口中蹦出的新名词和新鲜事却是教师闻所未闻的。因此必须对高校“两课”教师进行信息网络培训,使他们能利用网络进行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具有对信息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能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听学生的心声和热点问题,在网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发挥“两课”教师的理论优势,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真正做到“两课”教育网上与网下的互动,拓展“两课”教育的空间。
其他文献
背景:甲状腺癌是临床常见的颈部恶性肿瘤,得益于超声检查的普及和病理检测的进展,其检出率逐年上升。甲状腺癌有多种病理类型,其中以乳头状癌(PTC)最常见。大多数PTC的患者预后较好
近年,随着夏玉米大面积贴茬机播,大田缺苗、弱小苗现象显著增加,部分地块重达20%~30%,导致成熟后期空秆、小棒率也明显增加。在保证种子质量的前提下,机播玉米缺苗、弱小苗的发
宋春梅(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生)    一、影响语言学习的主要情感因素    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学习者的个别因素,包括焦虑、抑制、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学习动机等。第二类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主要有移情、课堂交流、跨文化意识等。本文仅对第一类中的几个因素进行探讨。  焦虑可能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它和不安、挫折感、自我怀疑、忧虑等
目的:目前在辅助生殖技术中胚胎移植通常是经腹部B超引导下进行的,普通的阴道B超因使用时存在局限性而未能用于胚胎移植。本实验通过采用可视人流专用探头经阴道超声引导下胚
目的:经皮胆红素值(Transcutaneous bilirubin,TCB)与血清总胆红素值(Total serum bilirubin,TSB)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临床上已普遍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的筛查与监测。但在光疗时皮下
湘珠牌烟草多元复混肥在湘南丘陵区海拔5 0 0 m以下的红壤旱地和水田中施用效果很好 ,能与进口的硫酸钾复合肥和省内通用烟草肥媲美 (已有报道 ) ,但在湖南湘西山区 (海拔80
罗明(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5级教育硕士)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也是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创新过程。近年来,我坚持“以生为本”,立足于学生道德方面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以情感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积极开展了“和谐课堂”的探索。采用“和谐课堂”进行教学不仅优化了课堂结构,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
卢文艳(湖北黄石理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一、隐性审美教育的含义    隐性审美教育是由隐性课程引申来的。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叫潜在课程、潜隐课程、隐蔽课程。它主要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指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无形的、隐藏于显性课程内外的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那些课程[1]。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  所谓“隐性审美教育”
鲍坚勇陈龙福(浙江武义三中浙江师范大学2003级教育硕士)    一、教师教学合作的必要性    1.新课程需要教师全方位的合作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新课程标准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虽然没有教学大纲那样具体系统,但它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要求。显然这些要求靠单个教师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教师之间更紧密、更有效、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平等为前提,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
选择合理的爆破参数,直接关系到爆破效果的好坏。为了提高爆破质量,根据金堆城矿岩性质,和多年的爆破经验,确定了适应目前所掌握的金堆城矿岩类型的爆破参数。 Choose a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