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校行政部门中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规范、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本文通过寻找影响知识管理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应用的因素,提出高校可以从建设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入手,促进知识共享以及知识创新,从而达到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创新能力和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 高校行政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种人对资源的动态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做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高校作为知识的生产源和集散地,迫切需要知识管理的支持,而保障和服务高校各项正常活动的高校行政管理也必须面向知识管理。
高校行政管理必须面向知识管理
教育行政管理是对教育事务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实现教育目标。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实施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施依法治校的必要保障。它在高校管理体系中既处于领导组织地位,又处于保障和服务的基础地位,所以我们有必要重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纵观知识经济,目前高校行政管理面临着适应以下三项变化的任务:
1.环境的变化。知识经济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行政管理要研究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知识持续创新的能力,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2.竞争焦点的转变。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的竞争靠内涵、质量,而非单一的规模和数量,不是看学校有多少师生,开多少专业,而是看高校能培养多少高质量的人才。为此,高校的行政管理必须围绕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中心任务。
3.战略的调整。目前,高校面临的任务是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分配战略上要打破“平均主义”,向做出知识创新的人员倾斜,重视实际能力;成长战略上注重向管理要效益,不断挖掘内部潜力,要集约化办学、知识化管理。
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必须面向知识管理,这是由高校行政管理的使命和知识经济的性质和决定的。
高校行政部门知识管理的任务
按照知识分类法,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在高校行政部门中,像成文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等等。
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如个人所拥有的难以言传的技术、技巧和心智模式。在高校行政部门中,如个人的工作经验和人际交往技巧等等。
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如何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进而鼓励行政人员进行知识创新,是高校行政部门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制约知识管理在高校行政部门中运用的因素
1.隐性知识本身的特点
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非正式性、非系统性、情境性、整体性、实践性等特点,通常很难用文字语言来表述,一般都是像师傅教授徒弟一样进行隐性知识向隐形知识的转化,速度慢、成本高。
2.知识主体的排他性
人们一般会这样认为,如果我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我就有了优势,如果别人也知道了,我就失去了这些优势,所以不论个体、还是组织,对于自己所掌握的隐性知识都不自觉地具有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带来的是知识主体对知识的垄断,造成知识共享困难,隐性知识不能顺利转化。
3.本位主义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部门多按照职能划分,各自都有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职责范围,不同部门员工之间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较少,每个人的工作被限定在狭窄的范围里,无法突破岗位对个人的约束。长期被制度约束的员工,其工作能力和思维方式被禁锢在一个小圈子里,不能超越,对知识创新造成很大的障碍。
4.缺乏激励知识共享的措施
由于上述原因,一般行政人员不愿主动把自己掌握的隐性知识拿出来与同事分享,对这些成员的知识不能强行索要,而要引导他们自觉奉献给组织或与他人交流,让奉献的成员觉得共享自己的隐性知识比让它永远存储在自己的头脑中更实惠。但目前对高校行政人员的考评多流于形式,考核内容多是“德能勤技廉”五方面,对于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考核比重较小。很多高校行政人员的超工作量奖金都是取教师超工作量奖金的平均值。这就造成了很多行政人员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这样,他们或是根本不钻研业务,或者将自己掌握的隐性知识限制起来,不主动传播与共享。
促进知识管理在高校行政部门中运用的建议
1.建设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共享知识的行为环境,是开展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首先,高校行政领导者应转变思想,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平时多鼓励创新行为,并把管理模式由控制转为支持,由监督转为激励,由命令转为指导,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其次,通过加强部门内外的交流、教育和培训,使每一位成员都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从而逐渐认识到贡献知识和与人共享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都互利的行为,而且共享的知识越多,挖掘越深,创造的新知识也就越多,获得的增值就越高,也就更有利于自身和学校的发展。
2.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指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善于不断学习是其本质特征。这里的学习不是单纯的看书、培训,而是有系统的全员学习和全过程学习。在高校行政部门创建学习型组织时应注意:
(1)学习是经过认真计划的,每学期初就规划出本学期的学习时间和内容。
(2)学习包括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全部门的学习和部门间的学习等。
(3)所有人员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自觉地将学习作为一项终生任务和一种生活方式。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研究证明,在适当的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知识的转移更为有效。为了鼓励行政人员之间知识的共享,高校应当制定一些激励措施,对在促进知识共享方而做出成绩的员工进行奖励。
首先,学校要提供知识共享和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金、物质上的支持和人力的调配。
其次,在考核时应加大对员工知识创新方面的考核,并将此方面的工作业绩与奖金、晋升或评先挂钩,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知识共享及创新的热情。
第三,在激励方式上,学校应强调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的有机结合,这样可以才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第四,知识创新过程伴随着风险,对于创新的失败,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只是追究责任就会严重挫伤员工的创新热情。所以,对于适度损失范围内的失败创新,学校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并帮助创新人员和部门进行分析,找寻失败原因,为今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参考文献:
[1]聂锐,芈凌云,高伟等.现代管理论[M].第1版.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成荣,安凤华,熊成鑫.对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3]曾祥霖.学校知识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汤姆·奈特.雷弗·豪斯.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蓝图[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徐州
[关键词]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 高校行政管理
知识管理是一种人对资源的动态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做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高校作为知识的生产源和集散地,迫切需要知识管理的支持,而保障和服务高校各项正常活动的高校行政管理也必须面向知识管理。
高校行政管理必须面向知识管理
教育行政管理是对教育事务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实现教育目标。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实施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施依法治校的必要保障。它在高校管理体系中既处于领导组织地位,又处于保障和服务的基础地位,所以我们有必要重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纵观知识经济,目前高校行政管理面临着适应以下三项变化的任务:
1.环境的变化。知识经济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行政管理要研究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知识持续创新的能力,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2.竞争焦点的转变。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的竞争靠内涵、质量,而非单一的规模和数量,不是看学校有多少师生,开多少专业,而是看高校能培养多少高质量的人才。为此,高校的行政管理必须围绕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中心任务。
3.战略的调整。目前,高校面临的任务是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拓宽办学渠道;分配战略上要打破“平均主义”,向做出知识创新的人员倾斜,重视实际能力;成长战略上注重向管理要效益,不断挖掘内部潜力,要集约化办学、知识化管理。
因此,高校行政管理必须面向知识管理,这是由高校行政管理的使命和知识经济的性质和决定的。
高校行政部门知识管理的任务
按照知识分类法,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在高校行政部门中,像成文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等等。
隐性知识是指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如个人所拥有的难以言传的技术、技巧和心智模式。在高校行政部门中,如个人的工作经验和人际交往技巧等等。
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如何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进而鼓励行政人员进行知识创新,是高校行政部门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
制约知识管理在高校行政部门中运用的因素
1.隐性知识本身的特点
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非正式性、非系统性、情境性、整体性、实践性等特点,通常很难用文字语言来表述,一般都是像师傅教授徒弟一样进行隐性知识向隐形知识的转化,速度慢、成本高。
2.知识主体的排他性
人们一般会这样认为,如果我知道一些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我就有了优势,如果别人也知道了,我就失去了这些优势,所以不论个体、还是组织,对于自己所掌握的隐性知识都不自觉地具有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带来的是知识主体对知识的垄断,造成知识共享困难,隐性知识不能顺利转化。
3.本位主义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部门多按照职能划分,各自都有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职责范围,不同部门员工之间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较少,每个人的工作被限定在狭窄的范围里,无法突破岗位对个人的约束。长期被制度约束的员工,其工作能力和思维方式被禁锢在一个小圈子里,不能超越,对知识创新造成很大的障碍。
4.缺乏激励知识共享的措施
由于上述原因,一般行政人员不愿主动把自己掌握的隐性知识拿出来与同事分享,对这些成员的知识不能强行索要,而要引导他们自觉奉献给组织或与他人交流,让奉献的成员觉得共享自己的隐性知识比让它永远存储在自己的头脑中更实惠。但目前对高校行政人员的考评多流于形式,考核内容多是“德能勤技廉”五方面,对于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考核比重较小。很多高校行政人员的超工作量奖金都是取教师超工作量奖金的平均值。这就造成了很多行政人员认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这样,他们或是根本不钻研业务,或者将自己掌握的隐性知识限制起来,不主动传播与共享。
促进知识管理在高校行政部门中运用的建议
1.建设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在组织内部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共享知识的行为环境,是开展知识管理的基本条件。首先,高校行政领导者应转变思想,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平时多鼓励创新行为,并把管理模式由控制转为支持,由监督转为激励,由命令转为指导,自上而下形成一种共享学习的宽松环境。其次,通过加强部门内外的交流、教育和培训,使每一位成员都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从而逐渐认识到贡献知识和与人共享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都互利的行为,而且共享的知识越多,挖掘越深,创造的新知识也就越多,获得的增值就越高,也就更有利于自身和学校的发展。
2.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指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善于不断学习是其本质特征。这里的学习不是单纯的看书、培训,而是有系统的全员学习和全过程学习。在高校行政部门创建学习型组织时应注意:
(1)学习是经过认真计划的,每学期初就规划出本学期的学习时间和内容。
(2)学习包括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全部门的学习和部门间的学习等。
(3)所有人员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自觉地将学习作为一项终生任务和一种生活方式。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研究证明,在适当的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知识的转移更为有效。为了鼓励行政人员之间知识的共享,高校应当制定一些激励措施,对在促进知识共享方而做出成绩的员工进行奖励。
首先,学校要提供知识共享和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包括资金、物质上的支持和人力的调配。
其次,在考核时应加大对员工知识创新方面的考核,并将此方面的工作业绩与奖金、晋升或评先挂钩,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知识共享及创新的热情。
第三,在激励方式上,学校应强调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的有机结合,这样可以才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第四,知识创新过程伴随着风险,对于创新的失败,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只是追究责任就会严重挫伤员工的创新热情。所以,对于适度损失范围内的失败创新,学校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并帮助创新人员和部门进行分析,找寻失败原因,为今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参考文献:
[1]聂锐,芈凌云,高伟等.现代管理论[M].第1版.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成荣,安凤华,熊成鑫.对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现状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3]曾祥霖.学校知识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汤姆·奈特.雷弗·豪斯.知识管理——有效实施的蓝图[M].第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