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提炼问题,在问题中回归生活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r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2012年出版)一年级下册第77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2.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感悟数学的价值,使学生能够保持一种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
   1.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创境激趣
   开场播放一段音乐(爸爸去哪儿),问学生这是什么歌曲?看过这个节目吗?接着出示爸爸去哪儿的全体成员图片,问个别学生最喜欢里面的哪位小朋友?
   师:今天他们要参加一次特别的节目(出示:端午节特别节目)。半个月后就是“端午节”了,这个传统的节日都有什么样的活动?(出示:包粽子、划龙舟、撞蛋)这次特别节目只邀请小朋友参加哦……也想邀请我们一年(3)班的小朋友一起去,你们想去吗?
   我们整理一下,准备出发吧。这次节目,我们的目的地是一个小村庄。刚到目的地,村长就来派发了第一个任务(出示数学信息):3个人包粽子,每人包6个。
   (设计意图:在课前谈话的基础上,通过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利用其中的人物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情境迁移,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读一读,收集数学信息
   3个人包粽子,每人包6个。
   读一读文字,这张任务卡你读懂了吗?读懂了什么?(随机板书)
   随机点拨:那这三个人是谁呢?他们分别包了多少个粽子呢?也就是说田雨澄包了多少个粽子?天天呢?kimy呢?
   2.摆一摆,提出数学问题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把任务卡的内容用摆小棒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把自己摆好的小棒进行同桌交流,互相讲述自己对任务卡的理解。
   同时在摆的过程中请学生思考: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资源,创设内容丰富的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儿童化,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分析重点句子来收集信息,从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接着通过动手操作,使得收集的信息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从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搭起了一座抽象到形象的桥梁。)
   (二)自主建构,解决问题
   1.写一写,算一算
   师:数学信息和问题我们已经找到了,现在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动手写一写,算一算。(预设:学生会通过画图法、列算式法来解决问题)
   2.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收集个别学生的作品,上台展示和交流其中的算法和算理。(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不仅放手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还有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适合自己的算法。)
   3.双重方案引出列表法
   方案1:如果学生想不到列表法,老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份用列表法解决这个问题的练习纸,然后说其他班有个小朋友是这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能看得懂吗?(出示表格法)
   方案2:如果学生已经想到列表法,那么这个环节就可以和上一个环节合并在一起。
   (三)回头张望,检查验证
   师:这道题列出了算式,有了结果,是不是就做完了呢?我们应该怎么检查呢?
   请个别学生汇报交流。在汇报和交流中强调检查和验证的不可或缺性。
   师:你们可千万别小看了检查,检查的作用可大啦!它能帮助我们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现在检查完了,我们可以口答这个问题了吗?(板书)
   (设计意图:不仅让学生意识到检验的重要性,还要让学生从小养成善于检验的习惯)
   (四)小结
   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板书: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板书,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课中做操,提高注意
   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做30秒钟的小鸡操。
   (设计意图:课上到一半时学生可能会出现做小动作、讲悄悄话等现象。因为七八岁的儿童持续注意的时间本来就只有20分钟,学生出现以上症状也是正常的。面对这一现象,我想用新鲜事物来吸引他们。这样既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有利于提高下半节课的质量。)
   四、对比应用,提升思维
   师:解决了田雨澄,天天,kimy三人的包粽子问题,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另外两个小朋友今天的任务(创境引入,出示课件),学生通过观察,获取数学信息。
   王诗龄包了3个粽子,石头包了6个粽子,他们俩一共包了多少个粽子?
   首先让学生自己审题,独立解答。然后让个别学生汇报交流。
   接著老师再抛出下面这个问题:刚刚我们解决的这两个问题中,都出现了“6”和“3”,可为什么算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最后再全班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这节课我通过试教发现学生比较容易把“3个6相加”和“3和6相加”混淆,所以就安排了一组对比练习,通过这组对比练习让学生从中发现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解答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读题、审题的好习惯。)
   五、应用拓展,服务生活
   (一)基础练习
   每条龙舟上有9个人,有3条龙舟,一共有多少个人?
   (二)砸金蛋
   1.我來当小裁判(判断“对或错”)
   金蛋1号:爸爸买了3袋苹果,每袋8个,一共买了24个苹果,对吗?
   金蛋2号:爸爸买了3箱牛奶,每箱20袋,一共买了23袋牛奶,对吗?
   小结: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数连加)(补充课题)
   2.我来当小老师(上讲台指一指,说一说,写一写)
   金蛋3号:生活中的同数连加解决问题。
   师:你能在下面这幅图中找到用“同数连加”来解决的问题吗?
   (此图片来自于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的主题图)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发现其中可以用“同数连加”来解决的问题,接着请个别学生上讲台,对着屏幕指一指,说一说图中的哪些部分有这样的问题,最后让他们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算式。然后让全班同学来当一当评委,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完成练习的解决与分析。
   师小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能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和思考,那我们的学习智慧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设计意图:借助教材提供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引导学生独立解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在扮演不同角色的活动中,不仅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还感受到了课堂中主人翁的地位,并且可以使他们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六、总结全课,设疑延伸
   课后实践:你在日常生活中碰到过“同数连加”的情况吗?说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通过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说一说各自的收获,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有趣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获取的知识是鲜活的、深刻的。课后实践活动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交流中积累有益的经验。)
   【板书设计】
  同数连加解决问题
  信息:3个人包粽子,每人包6个。
  问题:一共包了多少个粽子?
  解答:画图法  列式法  表格法
  6+6+6=18(个)
  检验:口答:一共包了18个粽子。
   【教学思考】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站在一个以促进人的发展的高度,强调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为了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我把整节课设计在一个大的虚拟生活情境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独立观察,并主动发现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最后交流成果,完善答案。在这一完整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同时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处处有解决问题的乐趣。
   这节课我通过试教发现了学生比较容易把“3个6相加”和“3和6相加”混淆,所以就安排了一组对比练习,希望通过这组对比练习,可以让学生从中发现它们的异同,借此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用“同数连加”来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审题的好习惯。
   教过二年级的老师肯定发现了,最后游乐园的图片是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的主题图,我把它当作了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练习,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接下来二年级的乘法本质的认识上做个铺垫,如有欠妥的地方,尽请读者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更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掌握基本的知识,锻炼能力,进而,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在语文阅读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论述,以期能够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
期刊
摘 要:数学是一门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着很高要求的学科,而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这些思维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是做好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经过诸多的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结合教学实践经验,重点谈一谈如何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小组合作,课堂的本质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舞台,是一场表演。教室可以看作是没有天花板的舞台,教师与学生都是舞者,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一对舞伴。  关键词:学习;课堂;高峰体验  以笔者观察,“灌输式”课堂依然存在,学生失去了思想,失去了质疑与思考的空间,失去了学习应有的主动和乐趣,在“被教育”、被灌输的痛苦中,许多学生放弃了学
期刊
摘 要:红光小学加强“礼文化“建设,为学校德育注入新活力,继承传统学校文化,构建“礼文化”体系;创新课堂“礼文化”、课延“礼文化”、活动“礼文化”、环境“礼文化”等。通过新的探索与创新,推动“三自教育”品牌学校的创建。   关键词:礼文化;创新;体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
期刊
沙河市第二小学是一所全日制国办小学,自1987年8月建校至今,28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的教育理念,以“夯人生之基、育合格人才”为工作思路,打造出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赢得了领导的好评、家长的满意和社会的赞誉,曾荣获:“教学管理工作先進学校”“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一等奖”“邢台市标准化小学”“邢台市创新教
期刊
摘 要:更多的教师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词汇与语法教学,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语篇教学中。而新教材把原来的Read and say改成了Story time,更加突出了语篇的趣味性与整体性。但语篇教学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意在探讨语篇的构建,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英语课;现状;策略   一、现状聚焦   (一)零星布局   在我们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时,首
期刊
摘 要:教师应该提供现实或历史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英雄人物,现实生活中的小伙伴以及故事和插图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言谈举止,弄清应该怎样做,区分善恶美丑,以达到启迪学生良知,陶冶情感,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创设情境;导之以行;高尚情操;美德   所谓“创设情境,导之以行”就是教师基于某种教学任务的需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体验、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比教师简单
期刊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中的《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极富生活气息,教师应引导孩子们多多挖掘生活中有关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资源,触发孩子们的更多探究、更多感悟、更多延伸。假如“窗里窗外”都有轴对称图形的“影子”,那么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数学版图就愈来愈开阔,而身处其中的师生也就愈能得到多方面的锻造、滋养和提升。   例如,可以创设以下生活情境进行延伸和突破:   (1)在结婚典礼上观察“喜字”,尝试能否以
期刊
曾经执教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以下是我在第一次磨课开头时的教学片段:   (1)复习角的概念和各部分的名称。   (2)出示三个角,问:哪个角最小?为什么?让学生把这些角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队。   (3)你能测量下面两个角的度数吗?说说测量的方法。   (4)拿出量角器,介绍它的各个名称。   课后回想这个教学片段,总体感觉有点“死气沉沉”,一问一答只限于极个别人
期刊
缘起:习作与阅读教学的踟蹰并行   小学教学中,习作是学生进行语文素质和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之一。不过每周仅有两节习作课,难以保证学生扎实习得习作方法技能的时间需要,习作整体水平不高,多数孩子体会不到习作带来的成功的快乐,每次习作对很多学生来说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阅读教学则是语文课程中的重头戏,肩负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任。多年教学的认识和惯性使然,老师常常以“阅读”来构建课堂,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