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本位意识在《家有儿女》中的运用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zh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家有儿女》是一部青少年教育题材的优秀儿童电视剧,该剧较好地运用了儿童本位意识,提供了家庭教育的新模式,真实再现了儿童生活,运用了儿童式幽默的语言,塑造了鲜明的儿童形象。
  关键词 儿童本位意识 家庭教育 儿童生活 儿童语言 儿童形象
  
  《家有儿女》(以下简称《家》)讲述的是两个离婚家庭重新组建后,一家五口共同生活的故事。该剧从2004年5月开拍至今。3年里已经播出了4部共365集,得到众多忠实观众的追捧,好评不断,先后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片电视剧奖、第26届“飞天奖”少儿电视剧一等奖。这部被称为“中国式《成长的烦恼》”的电视剧。从主题表现、题材选择、语言表达、人物塑造都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反映具有中国特征的儿童生活。体现出儿童本位的思想。
  
  一 儿童本位意识的内涵
  
  受众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受众本位的内涵就是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活动中,以最大限度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满足受众的根本需要。随着定位于少年儿童的影视剧和电视栏目的不断出现,少年儿童作为特殊受众群体开始得到关注。随着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化,儿童影视剧开始淡化“写儿童”和“为儿童”的意识,转而寻求更为广阔的内涵,具体体现在:首先,以儿童为主体,即将儿童作为形象塑造的核心。其次,题材的处理和形象的塑造上,满足童真、童心、童趣。第三,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欣赏习惯。以上三点,是儿童电视剧概念内涵的主要方面。其核心是要求突出儿童电视剧的“儿童属性”。这种儿童属性,成为儿童本位意识的基础。
  由此,笔者认为电视剧中的儿童本位意识首先肯定儿童是人,具有和成人同等的地位、享有同等的人格、拥有同等的权利。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其次,儿童是特定阶段的人,是孩子而不是成人,不能按照成人的标准来对待。儿童本位意识的内涵就是将儿童看作独立于成人的社会主体,承认他们有独立的人格、话语体系、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尊重他们包括接触和使用媒介需求在内的各方面需求的观念。在儿童电视剧中就是一切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用儿童的视角去表现儿童的世界。即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以儿童的语言去表达,并将此作为衡量一部儿童电视剧是否成功的标准。
  
  二、儿童本位意识在《家》中的表现
  
  (一)提供了儿童家庭教育的新型模式
  现今社会的快节奏,强压力使儿童承载着家庭、学校甚至于社会的殷切期望,这些期望值附加在儿童的身上变成一种强大的无形的压力。从学校和社会的层面来看,我们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并没有也决不可能真正让儿童从“应试”的模式中走出来,因此,家庭成为儿童能够放松身心、自由发展的平台,家长成为儿童最重要、最直接的教育者,他们一方面因望子成龙而对孩子严加管教。另一方面,又希望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自由空间。在给予压力和舒缓压力的矛盾中,家庭教育极易出现两类极端的模式。一类是高压式的教育模式,家长扮演着训诫者或教导者的角色,采取诸如唠叨式、数落式、训斥式、打骂式等教育方法。一类是包办式的教育模式,家长以保护伞的身份参与家庭教育,要么无限制的满足儿童的各种需要,要么用物质、地位为儿童扫清一切发展中的障碍,采取诸如溺爱式、引诱式等教育方法。这两类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儿童教育模式,使孩子们失去了充实的人生感,很难体会到人生快乐,“预备将来,应该是教育的结果,不是教育的目的。倘先悬一个很远的目的,与现在的生活截然没有关系。这样预备将来。结果一定反而不能预备将来。”,卢梭在《爱弥儿》中也主张“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家》的创作初衷,就是探讨“用怎么样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孩子快乐地成长,创造一种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为此,《家》采用重组家庭作为故事展开的平台,使之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为增强表现力,从第二部开始还穿插了鼠标一家、戴明明一家。剧中,夏家和谐的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的家庭环境与鼠标家的高压式教育和戴明明家的包办式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重组家庭的夏家五口,同样有误会,有争吵但更有沟通,有交流。父母在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前提下,尊重和信任孩子,赏识并激励孩子,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敢于直面两代人在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与冲突,采用两代人相互对视的沟通方式,发挥家庭教育中引导、示范、疏通、教育的作用。这样的家庭教育方法给中国现今的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提供了参考的框架和学习的模板。
  
  (二)再现了儿童成长中的酸甜苦辣
  在电子传媒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一方面以不可抗拒的态势参与到儿童世界的建构与发展中来,另一方面又由于儿童需求的特殊性,使之成为众多影视题材中最难拍的一类,如果创作者功力不够,孩子会觉得作品拍得太假,用孩子腔来说成人的思想,而成年人则会觉得这些作品太过弱智,无法构成对他们智力的激励。因此,那些反映人类共性的题材,如亲情、成长、勇气、理想等成为儿童电视剧的最佳选择。
  《家》以家庭为核心组织故事,辐射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儿童生活的真实感。强化了以儿童生活为关注点的思想,选择了儿童所熟悉的故事,巧妙地避免了用成人的视角去审视和表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避免给孩子们负载过于沉重的成人化元素和儿童难以理解的抽象的东西。
  该剧在题材和内容上,选择了孩子日常生活的点滴故事。《谁能相信我》反映了孩子们的学习困惑,《如此防范》表现了父母对孩子交友问题的干涉,《如此面对》涉及了孩子早恋的烦恼,《下马威》、《全家福》展现了孩子和父母的观念冲突,《借鞋风波》、《半杯牛奶》演绎了孩子之间的矛盾与误会。在思想和本质上,该剧进行了更大的拓展。关注了孩子成长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从对学习方法的探讨到对交友问题的反思,从爱心教育到亲情教育。以及对早恋的引导,对诚信教育的思考等等。它根据儿童的生活经历、认知水平、审美特点来设计剧情,真实展现了中国当下儿童的生活与心理感触、行为自觉和敏锐意识,揭示了他们在面临不同生活环境和成人文化撞击时心灵上产生的种种新问题,表达了儿童视野的爱憎、愿望与理想,更容易使儿童所接受。
  
  (三)运用了独特的儿童式幽默的语言
  大众传媒时代。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录像带、互联网等对儿童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关注社会变化,追逐时尚流行,热衷于从各种媒体中吸取精神营养,是敏感信息的探索群体。他们把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所吸收到的全部信息经过形象的而非逻辑、因果的思维转化,变成独具儿童式幽默的语言表现出来。
  这种幽默方式是一种和成人化的幽默完全不同的语言风格。美国心理学家乔洛姆·辛格等认为,“幽默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其萌芽自婴儿出生第二年起即开始具备。”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语言的幽默感与成人有很大不同,他们言语真诚、稚朴,情绪直露,思维简单,精力旺盛,并不会拐弯抹角,有意地创造幽默,比成人特意制造的幽默幼稚简单得多。所以儿童式幽默的语言即是语言简单、直接、新奇、多情绪化,没有艰深的理解过程和困难的推理程序。
  《家》在剧情设置上充满了因误会制造的喜剧。因偶然出现的巧合,三个小孩面对巧合和偶然时或调侃或讽刺。或自嘲或批判的语言通俗但不庸俗,可爱但不幼稚,它不以哗众取宠为噱头,而是感情的真实流露,其简单、直接、新奇的表达方式体现出儿童的童真、童趣和童心,从而让人感到幽默。如:
  夏雨:只许姐姐放火,不许弟弟点灯!
  夏东海:不准乱改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夏雨:但咱家只有姐姐没有州官!
  夏雨:早熟是什么?刘星:就是熟了。
  夏雨:那你熟了吗?刘星:我半生不熟。
  
  (四)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儿童形象
  现代教育观逐步瓦解了大众对儿童单一的评价模式,泛化的“好儿童”概念已经不存在《家》的一个重要的成功之处在于,创作者打破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价值定位,剧中人物形象在社会公众认可的道德标准下,表现出形形色色的性格缺陷和生活习惯的缺点,其中儿子刘星是最具有“争议性”的儿童形象。他几乎符合传统评价观念中对“坏孩子”的定义:学习成绩不好,“鬼点子”多,喜欢夸张和赶时髦,调皮捣蛋,常常顶嘴、任性,是十足的“问题”少年。但同时他又敢说敢做、爱打抱不平,富有爱心,是机灵的善良小孩。这些“完美”与“不完美”相结合的性格特征,弥补了人物形象在传统价值评价中的缺陷,从而塑造出鲜活生动,触手可及的人物形象。
  作为重组家庭的成员,《家》中这样性格各异的三个人共处一室,同吃一桌饭,大家面对的又都是成长中的敏感问题,不同性格间的碰撞因而密集而激烈。故事中从夏雪故意找“狂野男孩”扮男友给后母一个下马威到刘星偷夏雪的作文去得第一名,从夏雨在受罚时故意把床单刷成黑色以反讽爸爸迁怒于人到全家用“嘲笑”法去激励夏雪参加“青春风采”比赛的斗志,处处都有性格碰撞的火花。就在这些矛盾和冲突中,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道出了千万孩子的心声。
  《家》的创作者们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世界,在轻松快乐中完成了严肃的教育话题,其儿童本位意识的运用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其他文献
照相馆时期的袁毅平 上海 1939 -1949年  袁毅平先生是中国摄影界最有名望的老前辈之一,他在摄影创作、摄影杂志编辑与管理、摄影理论、影像评论、摄影教育、摄影活动组织与管理等多领域全方位地勤奋工作,为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努力。  1926年,袁毅平出生于江苏常熟鹿苑(今属张家港)。14 岁开始在上海照相馆学习人像摄影,成为一名职业的照相馆摄影师。1949年追求进步的袁毅平将自己
摘要:中美合拍电影《面纱》改编自英国小说家毛姆的同名小说。该影片荣获2006年美国“国家影评协会”最佳改编剧本奖和“年度十佳电影”及2007第64届金球奖最佳原创配乐等奖项。以中国内地为背景,故事讲述了一对迷途的夫妇,面对着死亡与新生命,他们了解了生命的意义,在逆境中完成了彼此爱情的救赎。  关键词:《面纱》毛姆 爱情的救赎    06年12月底在全球的公映的中美合资电影《面纱》The Paint
【摘要】简述数字技术在电视技术发展中不同电路的各种应用,说明了数字技术是推动电视技术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数字技术 应用 数字化    自电视机诞生之日到如今,电视技术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其图像伴音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改善,功能也更加强大,这主要归功于数字技术在电视技术中的广泛应用。电视数字化成为今后电视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数字技术最初应用于电视系统的局部电路,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数字
适马14-24mm F2.8 DN Art 的外观比同规格单反镜头小了一圈,全新的NPC纳米多孔镀膜不仅非常漂亮,并且在抗眩光和提升画质方面作用明显。减重、瘦身  随着无反时代来临,人们对专业级镜头也有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它们不仅要画质出色、光圈够大,还要比以往型号更为轻便。在此背景下,适马推出的适马14-24mm F2.8 DNArt 正顺应了这一用户需求。  适马14-24mm F2.8 DN
彝年是彝族的年節,一般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时间并不固定。刘娴赴大凉山采风创作时,恰逢2020年的彝年,在普雄到西昌的绿皮火车上拍摄了这组照片。由于疫情防控,车上的人不是很多,他们大都背着地方特产作为探亲之礼,这也是彝年走亲访友的习俗。刘娴拍摄的这组作品非常细致,视角和构图讲究,瞬间的抓取和环境信息的选择极具典型性,真实反映了大凉山地区的脱贫成果和彝族同胞喜迎新年的欢乐状态。归途 刘娴 摄俺去赶集
[摘要]在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中充溢着鲜明的激情情结,这种情结使其影片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从其早期生活经历可见,激情一直是张艺谋导演性格的一部分,在艺术创作上更是不断地的反叛传统和挑战自我。在其作品中,激情表现在演员的选用到电影主题的选择、电影语言的创造和人物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这种激情在成就张艺谋导演地同时,也显示出某些弊端。  [关键词]“中国大片” 视觉盛宴 传统文化精神    
[摘要]庞德的意象派诗歌深受中国传统诗歌中意境理念的影响,注重情与景的交融,他的许多诗作意象独特,思想深刻,文本丰盈、圆润,充满张力之美。其诗歌中的意境张力充分体现在他对诗歌意象的塑造和安排、诗歌语言的独特处理和运用等方面。  [关键词]意境张力 意象 庞德 意象派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意象派诗歌的影响已成为中外学术界的共识。庞德1915年发表在《诗刊》上的文章就曾说过,中国古典诗歌是“一
[摘要]电影《和你在一起》用音乐的语言,音乐的手法,讲述了一个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故事,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音乐,其中既有主题音乐在不同场影反复出现来贯穿亲情这一主题,又有选用古典音乐对于不同情感的表现,在影片的表现形式上,用音乐的手法充分宣泄了情感,打动了人心。  [关键词]音乐 电影 《和你在一起》 情感    几年前曾经看过一本书,名为《爸爸的心比天高》,其中的主人公是被称为“钢琴天才”的青年钢琴
[摘要]《色·戒》讲述的,其实就是一个政治理想人格与本真人性的博弈过程。从意义的层面讲,王佳芝内心深处的这种博弈过程即是《色·戒》意义的关节点,也是其价值的所在之处;从市场的层面讲,王佳芝内心深处这种博弈过程的外化在客观上却成了影片的市场卖点  [关键词]《色·戒》 政治人格 本真人性 博弈    2007年中国影坛最热门的一道风景,大概非李安导演的《色·戒》莫属。  构成《色·戒》这道美丽风景的
[摘要]媒体批评是大众传媒和文学批评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批评形态,媒体批评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必须加强对媒体批评的建设,以促使它在今后更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媒体批评 文学批评 大众传媒    媒体批评指发表在大众传媒上的,并且从大众的角度考察文艺现象,以当下的作家作品为主要批评对象的文学批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大众传媒的繁荣发展,中国媒体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