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要想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必不可少,审题习惯就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学习习惯,很多教师提醒学生认真读题,却没告诉学生如何读题、要注意哪些信息,使得学生的审题能力依然很低。本文将简要分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习惯;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做好示范作用
小学生十分容易受外界影响,并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很多学生都会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因此教师的习惯也会极大的影响学生,使学生不由自主的进行模仿。所以,教师应迎合学生的特点,积极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让学生理解良好的习惯在学习中可以带来怎样的实际作用,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加减法运算中,由于数量关系十分简单,很多学生在读题时不用仔细思考就可以列出算式甚至口算得到答案,学生的审题意识不强,即使结果正确也没有从解题中收获更多内容。因此,教师在解题时要引导学生将重点从解决问题上转移到理解题意上,例如一道题是“小红有7颗糖,吃掉了3颗,还剩几颗糖?”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关注点放在问题本身,为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给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这个问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数量信息?”、“这个问题要求的是什么?”、“应该选择加法还是减法?为什么?”通过教师的层层剖析与引导,学生的审题思路变得逐渐清晰了起来,对审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二、审题方法教学
2.1读
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起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题准确把握题意,为后续的思考与解题做好准备。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识字水平有限,因此教师可以首先示范如何读题,带领学生共同读题,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用手指指着题目中的文字进行边指边读,最少读两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专注,手指要跟着移动,全面且认真的理解题目中每个字的含义以及组合起来的意思,通过读题找出问题中的关键字词。通过读题,学生需要掌握问题的来源与结果,弄清楚各个数量关系与已知条件,在全面的准备下才能提高后续解题的质量。教师在教读问题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提高读题难度,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并为学生规定读题的规则:不漏字、不填字、通读全句等。例如一道题目是5比()多2;6是3的()倍;6的2倍是(),学生如果不仔细读题,很有可能将第一题的答案填成7,第二题的答案填成18,第三题的答案填成12。题目的难度不高,但很多学生在读题时不仔细、没有逐字逐句的理解题目意思,就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如果学生能够认真沉着的读一读题,能够大大减少出现这样低级错误的概率。
2.2画
在审题的过程中画出相应的示意图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复杂的题目变得更加简洁明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标出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如波浪线、三角形、圆圈等,不仅要将题目中非常明显的已知条件标记出来,还要深入挖掘问题中的隐含条件,如问题所提示的运算法则、没有直接给出的条件关系等。通过画图标记,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问题是什么,有几个;关键数据是什么、有几个,这些都能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一些题目中较为抽象的数量关系,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题目,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例如在一道排序题中,题目是这样的:8,5,1,0,9,7,4,请将这串数字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在这个问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从大到小”四個字下面划上符号。学生立刻理解了这道题的关键要求:排列的顺序。这样大大减少了学生出错的概率,为解题做好了准备。
2.3述
学生在审题过后需要具备还原题目的能力,即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一边问题的信息与要求。学生在审题后各自的思考与理解都有所不同,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来表述问题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快速找到学生在审题上存在的不足,还能培养学生敢说、会说的习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才能更多的参与进课堂学习之中,在数学学习中收获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学生起来表述还原一道相同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表述的方法与表述的重点,既可以就问题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也可以肯定他人的思路、学习他人的长处,从而不断加深自己的审题能力,丰富对问题的理解。
三、避免学生猜题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注意力难以集中不仅会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中常常出现走神的情况,还表现在学生在审题时常常出现“猜题”的情况。很多学生只是粗略的扫一遍题目,就是开始“猜”问题到底是什么,为了追求解题速度快速的进行答题。并且由于低年级阶段数学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十分简洁明了,并且层次分明,学生在学习加法时需要做的就是加法应用题,学习减法时需要做的就是减法应用题,因此很多学生在审题时容易形成惯性,直接“猜”出题目并“猜”对答案。看似快速的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为以后的审题解题埋下了不小的隐患。为了避免学生乱猜题目,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相近问题进行对比教学,这些相近问题需要学生仔细读题,认真研究才能回答准确,找出问题中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比较”是一种分辨事物异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认识事物,因此教师要善用对比教学,引入更多相似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问题之间的区别与异同,避免学生再出现“猜题”的现象。例如一道问题是“草莓有4个,苹果有7个,苹果比草莓多多少个?”教师可以再引入一个相似问题“草莓有4个,苹果比草莓多7个,苹果有多少个?”让学生自习对比题目中的不同条件并列出相应的计算式,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加清晰,通过对比得出两个问题各自的重点之处,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题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小养成,教师在培养学生审题习惯时要对学生投以更多耐心与关注,及时指出学生审题时出现的不足,并以自身为良好示范,这样既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又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审题习惯的培养是长期的,教师要做好准备,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蔡模儒.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读写算,2019(9):69
[2]安鲜霞.探析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习惯应如何养成[J].神州印象,2018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习惯;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做好示范作用
小学生十分容易受外界影响,并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很多学生都会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因此教师的习惯也会极大的影响学生,使学生不由自主的进行模仿。所以,教师应迎合学生的特点,积极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让学生理解良好的习惯在学习中可以带来怎样的实际作用,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加减法运算中,由于数量关系十分简单,很多学生在读题时不用仔细思考就可以列出算式甚至口算得到答案,学生的审题意识不强,即使结果正确也没有从解题中收获更多内容。因此,教师在解题时要引导学生将重点从解决问题上转移到理解题意上,例如一道题是“小红有7颗糖,吃掉了3颗,还剩几颗糖?”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关注点放在问题本身,为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给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这个问题告诉了我们哪些数量信息?”、“这个问题要求的是什么?”、“应该选择加法还是减法?为什么?”通过教师的层层剖析与引导,学生的审题思路变得逐渐清晰了起来,对审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二、审题方法教学
2.1读
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起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题准确把握题意,为后续的思考与解题做好准备。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识字水平有限,因此教师可以首先示范如何读题,带领学生共同读题,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用手指指着题目中的文字进行边指边读,最少读两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专注,手指要跟着移动,全面且认真的理解题目中每个字的含义以及组合起来的意思,通过读题找出问题中的关键字词。通过读题,学生需要掌握问题的来源与结果,弄清楚各个数量关系与已知条件,在全面的准备下才能提高后续解题的质量。教师在教读问题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断提高读题难度,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并为学生规定读题的规则:不漏字、不填字、通读全句等。例如一道题目是5比()多2;6是3的()倍;6的2倍是(),学生如果不仔细读题,很有可能将第一题的答案填成7,第二题的答案填成18,第三题的答案填成12。题目的难度不高,但很多学生在读题时不仔细、没有逐字逐句的理解题目意思,就会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如果学生能够认真沉着的读一读题,能够大大减少出现这样低级错误的概率。
2.2画
在审题的过程中画出相应的示意图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复杂的题目变得更加简洁明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标出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如波浪线、三角形、圆圈等,不仅要将题目中非常明显的已知条件标记出来,还要深入挖掘问题中的隐含条件,如问题所提示的运算法则、没有直接给出的条件关系等。通过画图标记,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问题是什么,有几个;关键数据是什么、有几个,这些都能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一些题目中较为抽象的数量关系,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题目,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例如在一道排序题中,题目是这样的:8,5,1,0,9,7,4,请将这串数字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在这个问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从大到小”四個字下面划上符号。学生立刻理解了这道题的关键要求:排列的顺序。这样大大减少了学生出错的概率,为解题做好了准备。
2.3述
学生在审题过后需要具备还原题目的能力,即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一边问题的信息与要求。学生在审题后各自的思考与理解都有所不同,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来表述问题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快速找到学生在审题上存在的不足,还能培养学生敢说、会说的习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学生才能更多的参与进课堂学习之中,在数学学习中收获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学生起来表述还原一道相同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表述的方法与表述的重点,既可以就问题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也可以肯定他人的思路、学习他人的长处,从而不断加深自己的审题能力,丰富对问题的理解。
三、避免学生猜题
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注意力难以集中不仅会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中常常出现走神的情况,还表现在学生在审题时常常出现“猜题”的情况。很多学生只是粗略的扫一遍题目,就是开始“猜”问题到底是什么,为了追求解题速度快速的进行答题。并且由于低年级阶段数学应用问题的数量关系十分简洁明了,并且层次分明,学生在学习加法时需要做的就是加法应用题,学习减法时需要做的就是减法应用题,因此很多学生在审题时容易形成惯性,直接“猜”出题目并“猜”对答案。看似快速的解决了问题,但实际上为以后的审题解题埋下了不小的隐患。为了避免学生乱猜题目,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相近问题进行对比教学,这些相近问题需要学生仔细读题,认真研究才能回答准确,找出问题中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比较”是一种分辨事物异同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认识事物,因此教师要善用对比教学,引入更多相似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应用问题之间的区别与异同,避免学生再出现“猜题”的现象。例如一道问题是“草莓有4个,苹果有7个,苹果比草莓多多少个?”教师可以再引入一个相似问题“草莓有4个,苹果比草莓多7个,苹果有多少个?”让学生自习对比题目中的不同条件并列出相应的计算式,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加清晰,通过对比得出两个问题各自的重点之处,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题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小养成,教师在培养学生审题习惯时要对学生投以更多耐心与关注,及时指出学生审题时出现的不足,并以自身为良好示范,这样既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又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审题习惯的培养是长期的,教师要做好准备,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蔡模儒.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读写算,2019(9):69
[2]安鲜霞.探析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习惯应如何养成[J].神州印象,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