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从改革备课形式、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评价方式、认真研究教材四方面阐述了“低成本、高效益”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关键字:低成本、高效益 备课 课堂结构 评价方式
多年来,我把“低成本、高效益”作为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采取一系列可行有效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改革备课形式,提高工作效率
过去的备课更多的是强调纸本备课,并采用个体劳动的形式,大量抄写,重复劳动,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采取电子与纸本相结合的备课形式,充分发挥备课组成员的主动性,逐步形成了群体合作、资源整合的备课模式。主要作法是:人人提前备课、集体交流资源、形成共性教案、个体补充完善。
在全书备课、周前备课,课前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电子备课,大大减轻了教师的重复劳动,使自己有更充裕的时间备学生、备方法、备资源,进行个性填充。这样的备课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极具个性化,既是教师上课的教案,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案。
集体备课以电子文档保存,又可以成为下一轮备课资源,既减轻了备课工作量,又节省了备课时间。同时,这种备课模式还弥补了教师主客观的知识缺陷,克服了自身专业的局限性。
二、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良好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先学后教、分层优化、整体提高”的教学特点。具体作法是: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提前预习,学会学习,发现问题,而后质疑,最后师生共同解疑。采用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结合教师的方法指导,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这样的课堂,在“先学”阶段,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在“后教”阶段,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学生相互学习,教师只作评定、补充、点拨、引导。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有意识地进行分层要求,认每位学生学有所获,从而实现整体提高的目的。
学生的学习差异,始终困扰着我们。首先,要承认差异、认可差异,并把学生的差异当作教学资源;其次,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分层要求,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认他们学有所得;三是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给学生证明自己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没有 “哑巴”生,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表达、善于动手、真正参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三、改革评价方式,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一般来说,学生都很重视自己在同龄人或小集体中的表现,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一个学生,比在办公室单独表扬这个学生效果要好的多。所以,教师的评价要很好地借助班级体这个“场”来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多方面的,如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学习态度的评价,学习方法和行为方式的评价等。这种评价不是预设的,是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进行的。教师的评价是否适时、恰当,对学生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目前,有些教师过分强调“赏识”的作用,对学生一味迎合,不敢批评,搞一些虚假的表扬,整堂课都是“你真棒”,这样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助长学生的虚荣心。
为了使评价产生学习的“正能量”,一般采取小组“捆绑”评价,这有助于形成学习的“群体”,组内成员互帮互学,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四、认真研究教材,积极开发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中,要想使用好教材,就需要我们开发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的方法很多,我的一般作法,一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或为学生搭建学习台阶,或为学生提供知识拓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清晰、更系统的了解。二是寻找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点,让他们感到知识就在身边,知识就在生活中,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研究知识的呈现方式,主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所以,一般情况下,知识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这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习中又产生新的问题,进而解决新问题。同时,把知识“活动化”也是非常有用的,皮亚杰说:“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知识“活动化”,就是要学生做中学,在过程中学,在实践中学,这样的学习,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能力的提升、情感的熏陶。
关键字:低成本、高效益 备课 课堂结构 评价方式
多年来,我把“低成本、高效益”作为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采取一系列可行有效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一、改革备课形式,提高工作效率
过去的备课更多的是强调纸本备课,并采用个体劳动的形式,大量抄写,重复劳动,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采取电子与纸本相结合的备课形式,充分发挥备课组成员的主动性,逐步形成了群体合作、资源整合的备课模式。主要作法是:人人提前备课、集体交流资源、形成共性教案、个体补充完善。
在全书备课、周前备课,课前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电子备课,大大减轻了教师的重复劳动,使自己有更充裕的时间备学生、备方法、备资源,进行个性填充。这样的备课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又极具个性化,既是教师上课的教案,又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案。
集体备课以电子文档保存,又可以成为下一轮备课资源,既减轻了备课工作量,又节省了备课时间。同时,这种备课模式还弥补了教师主客观的知识缺陷,克服了自身专业的局限性。
二、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良好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先学后教、分层优化、整体提高”的教学特点。具体作法是: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提前预习,学会学习,发现问题,而后质疑,最后师生共同解疑。采用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结合教师的方法指导,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这样的课堂,在“先学”阶段,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在“后教”阶段,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学生相互学习,教师只作评定、补充、点拨、引导。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有意识地进行分层要求,认每位学生学有所获,从而实现整体提高的目的。
学生的学习差异,始终困扰着我们。首先,要承认差异、认可差异,并把学生的差异当作教学资源;其次,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分层要求,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认他们学有所得;三是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给学生证明自己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没有 “哑巴”生,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表达、善于动手、真正参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三、改革评价方式,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一般来说,学生都很重视自己在同龄人或小集体中的表现,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一个学生,比在办公室单独表扬这个学生效果要好的多。所以,教师的评价要很好地借助班级体这个“场”来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多方面的,如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学习态度的评价,学习方法和行为方式的评价等。这种评价不是预设的,是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进行的。教师的评价是否适时、恰当,对学生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目前,有些教师过分强调“赏识”的作用,对学生一味迎合,不敢批评,搞一些虚假的表扬,整堂课都是“你真棒”,这样不但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助长学生的虚荣心。
为了使评价产生学习的“正能量”,一般采取小组“捆绑”评价,这有助于形成学习的“群体”,组内成员互帮互学,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四、认真研究教材,积极开发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中,要想使用好教材,就需要我们开发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的方法很多,我的一般作法,一是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或为学生搭建学习台阶,或为学生提供知识拓展,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清晰、更系统的了解。二是寻找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点,让他们感到知识就在身边,知识就在生活中,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研究知识的呈现方式,主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和记忆别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所以,一般情况下,知识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这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习中又产生新的问题,进而解决新问题。同时,把知识“活动化”也是非常有用的,皮亚杰说:“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知识“活动化”,就是要学生做中学,在过程中学,在实践中学,这样的学习,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能力的提升、情感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