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数学”是基于儿童生命发展的数学教与学的新范式。它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以儿童的生命发展为本,以数学的思想、方法生成为本。在“有机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数学知识本体的形成特性和儿童生命自体(身与心)和谐发展的自然本性,以便让数学教学像呼吸一样自然!
“有机数学”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儿童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儿童的生命发展是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超越单一的“数学知识论”,从儿童生命的高度来观照数学教学。要解放儿童的双手和大脑,让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儿童的感官协同作用的过程。儿童经由数学观察、操作、思维、想象等活动过程,主体性获得确证和表征。换言之,在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彰显。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为一门联系紧密的科学,数学同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数(例如整数、小数、分数等),还是形(例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都是充满亲缘关系的。尽管儿童使用着不同的数学工具(例如画图、列表等),尽管数学知识千差万别(例如有形、有数),但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之间是相互融通的。
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性的有机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不是“单向度”的线性过程,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探险过程,是一个复杂性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随时会遭遇“非预设生成”,这些“未曾预约的生成”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智慧。实践中,调动儿童的数学感知,激活儿童的数学思维,放飞儿童的数学想象,是“有机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
“有机数学”教学的现实路径
基于儿童生命生长的“有机数学”知识是不断茁壮生长的,其中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缄默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双“透视眼”,深刻洞悉数学知识的有机联系,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联结点、结构点和增长点,让儿童的数学知识自我萌芽、自我生长、自我成熟,并形成知识生长的“新种子”。
把脉“有机数学”的生长点 由于数学知识是有机的整体结构、系统结构。其中,有些知识是生长性知识的“生长元”,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类似“种子”的作用。例如,长方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圆的面积的“生长元”,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与梯形面积的“生长元”。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脉数学知识的生长点。不仅如此,更要思考儿童的知识经验、认知特质等。要在数学知识的已知点与未知点、知识形成的外因与儿童认知内因、教学的有序与无序之间引发儿童探究。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有着深深的疑问,因为之前已经认识了分数。针对学生的疑问和百分数知识的“形成点”,笔者设计了“定点投篮”比赛的情境,让学生们明白:不能直接比较投中球的个数,因为各人投的总次数不同,这样比较不公平,应该比较各人的命中率。由此,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一目了然:百分数是为了比较而产生的。“有机数学”知识的生长点是知识发生的逻辑起点,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儿童“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找准“有机数学”的联结点 由于数学知识是一个开放性、发展性的有机体,是不断“生长发育”的,因此数学教学要找寻数学知识的联结点,联结点是有机的数学知识核心。例如,学生在三年级学了“商不变的规律”,在四年级学了“小数的性质”,在五年级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因此在执教《比的基本性质》时,笔者首先和学生们对知识进行“闪回”,将分数、比、小数、除法算式进行比较;然后,引领他们回顾“商不变的规律”“小数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并根据“有机知识”的联结点,进行合情猜想“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基本性质”;接着,笔者放手让他们分组进行验证(改写成小数、化成除法等);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们自然而然地生成了数学新知。
丰富“有机数学”的结构点 尽管数学是“有机”的,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原本和谐统一的整体被分散在不同年级进行教学,形成了众多的知识点。这些孤立、芜杂、分散的知识点,不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为此,教师必须要用一种“有机的眼光”来考量,既要瞻前,更要顾后,要将知识点进行串联,使之形成有机整体。例如,整数加减法的法则、小数加减法的法则以及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法则,尽管数学表现形式不同,但内在的“灵魂”是一致的——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唯当儿童形成了“有机的知识观”,他们才能理解知识的数学本质,数学学习的正向迁移也才会成为可能。
形成“有机数学”的增长点 数学新知有许多增长点(包含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等),这些增长点将为儿童的后续学习、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会在儿童学习新知的不经意间发挥着潜在的影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笔者不仅让儿童知晓“圆的面积”公式,而且向儿童展示“圆的面积”知识的形成过程、来龙去脉等推导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中重点向儿童渗透“无限分割”“化曲为直”“转化”“极限”等数学的方法与思想,为儿童在六年级学习“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甚至以后学习“圆台的体积”等建立牢固的思想方法增长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
“有机数学”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儿童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儿童的生命发展是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超越单一的“数学知识论”,从儿童生命的高度来观照数学教学。要解放儿童的双手和大脑,让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儿童的感官协同作用的过程。儿童经由数学观察、操作、思维、想象等活动过程,主体性获得确证和表征。换言之,在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彰显。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为一门联系紧密的科学,数学同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数(例如整数、小数、分数等),还是形(例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都是充满亲缘关系的。尽管儿童使用着不同的数学工具(例如画图、列表等),尽管数学知识千差万别(例如有形、有数),但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之间是相互融通的。
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性的有机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不是“单向度”的线性过程,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探险过程,是一个复杂性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随时会遭遇“非预设生成”,这些“未曾预约的生成”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智慧。实践中,调动儿童的数学感知,激活儿童的数学思维,放飞儿童的数学想象,是“有机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
“有机数学”教学的现实路径
基于儿童生命生长的“有机数学”知识是不断茁壮生长的,其中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缄默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双“透视眼”,深刻洞悉数学知识的有机联系,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联结点、结构点和增长点,让儿童的数学知识自我萌芽、自我生长、自我成熟,并形成知识生长的“新种子”。
把脉“有机数学”的生长点 由于数学知识是有机的整体结构、系统结构。其中,有些知识是生长性知识的“生长元”,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类似“种子”的作用。例如,长方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圆的面积的“生长元”,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与梯形面积的“生长元”。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脉数学知识的生长点。不仅如此,更要思考儿童的知识经验、认知特质等。要在数学知识的已知点与未知点、知识形成的外因与儿童认知内因、教学的有序与无序之间引发儿童探究。如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学生对“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有着深深的疑问,因为之前已经认识了分数。针对学生的疑问和百分数知识的“形成点”,笔者设计了“定点投篮”比赛的情境,让学生们明白:不能直接比较投中球的个数,因为各人投的总次数不同,这样比较不公平,应该比较各人的命中率。由此,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一目了然:百分数是为了比较而产生的。“有机数学”知识的生长点是知识发生的逻辑起点,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儿童“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找准“有机数学”的联结点 由于数学知识是一个开放性、发展性的有机体,是不断“生长发育”的,因此数学教学要找寻数学知识的联结点,联结点是有机的数学知识核心。例如,学生在三年级学了“商不变的规律”,在四年级学了“小数的性质”,在五年级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因此在执教《比的基本性质》时,笔者首先和学生们对知识进行“闪回”,将分数、比、小数、除法算式进行比较;然后,引领他们回顾“商不变的规律”“小数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并根据“有机知识”的联结点,进行合情猜想“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基本性质”;接着,笔者放手让他们分组进行验证(改写成小数、化成除法等);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们自然而然地生成了数学新知。
丰富“有机数学”的结构点 尽管数学是“有机”的,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原本和谐统一的整体被分散在不同年级进行教学,形成了众多的知识点。这些孤立、芜杂、分散的知识点,不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为此,教师必须要用一种“有机的眼光”来考量,既要瞻前,更要顾后,要将知识点进行串联,使之形成有机整体。例如,整数加减法的法则、小数加减法的法则以及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法则,尽管数学表现形式不同,但内在的“灵魂”是一致的——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唯当儿童形成了“有机的知识观”,他们才能理解知识的数学本质,数学学习的正向迁移也才会成为可能。
形成“有机数学”的增长点 数学新知有许多增长点(包含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等),这些增长点将为儿童的后续学习、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会在儿童学习新知的不经意间发挥着潜在的影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笔者不仅让儿童知晓“圆的面积”公式,而且向儿童展示“圆的面积”知识的形成过程、来龙去脉等推导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中重点向儿童渗透“无限分割”“化曲为直”“转化”“极限”等数学的方法与思想,为儿童在六年级学习“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甚至以后学习“圆台的体积”等建立牢固的思想方法增长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安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