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留学”这个筐,装着两三千亿的产值

来源 :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jie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访启德教育集团总裁李朱
  采访启德教育集团总裁李朱,是凑到了他“正巧在北京”。生于1966年的李朱很有“文艺中年”范儿,他自己讲,当年读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时候,老往女多男少的北师大跑—“当然都是冲着诗歌去的,很纯很纯的。”这话骗不了同龄的老记者,20世纪80年代,校园诗歌本身就是“载不动,许多荷尔蒙”。
  “你知道吗?我开始想当作家。”提起当年广东省理科状元的历史,李朱很淡定,丝毫看不出一个状元那种天下我有、踌躇满志的痕迹,“我父亲希望我学医,我打死不肯;我老师希望我学核物理,我也坚决不干。因为我确实不喜欢那些。后来去清华学了建筑,觉得当个建筑师,很艺术的,也不错。结果现在成了一个商人,做的事儿还是回到了社会科学类别,回到了人文范畴。”
  尽管自己出国读的是工科,多年的行业经历,已经让他转变了看法。“之前我建议孩子读理工科、商科,现在我建议中国孩子读文史哲、学艺术。之前中国学生,学得再好,也就是个高级工匠;付出这么大的背井离乡的代价,现在我们要想方设法成为对方国家的主流或者中坚力量。国外大学的通识教育很厉害,好大学影响人生,这样的资源,我们要好好利用。”
  大留学,也绕不过留学中介
  在李朱看来,各种形式的留学,都是冰山在海面上的部分,每年40万留学生背后,是数量翻几番的家长和留学后备力量。这是典型的“大留学”概念—留学是一个综合了各种资源的成套动作,中介服务只是一小块,其他的配套产业可以延伸到很远的地方。比如鼎石这样的国际学校,被称为“不出国门的留学模式”,此类学校轮番冒头,产业发展很快。“大留学”这个筐里头,装下了高达两三千亿的产值。
  经过30年的加速发展,整个留学中介行业目前处于高位缓行的平台期,从前年开始,同比增幅不再有20%以上。即便是这样,李朱认为,这个行业的机会还是很多,而且在可预见的5到10年间,还能保持稳定发展。
  但是,认可留学就等于认可留学中介了吗?现在留学资讯已经很透明了,家长们的素质特别是英语能力普遍很高,能看懂也能搞定基本的资料文案,还要留学中介干什么?有没人直接把中介给绕过去了呢?《留学》问道。
  这个问题让李朱小小头疼了一下,但他否认启德因此受到了冲击而添了困惑。以美国为例,中国学生要去的有两种学校,一种是没有招生代表、基本不需要留学中介推介的,像哈佛、剑桥。这种牛校,你不推介,它都不愁优秀生源。另一种是竞争力不如哈佛、耶鲁,但学校依然很好。“美国前一、二百名的高校,比北大、清华一点不差,中国家长和学生所知甚少,万恶的排名啊,让多少优秀美国高校欲哭无泪。”
  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很受欢迎。这些学校也很想招到最优秀的中国学生,“我们和这些学校的联系就很紧密了,家长和学生找我们,跟直接找学校差不多。这样的优势,是单打独斗的家长和学生无法比拟的。”
  让市场淘汰机制解决中介原罪
  对于上述这种优质院校资源的代理,会不会出现一种负面结果:本来可以读前10的学生,结果被启德一代理,为了中介的业绩,选择标准降低,结果读了前100?《留学》继续追问。
  李朱坦承,会有这个问题,但这是一个软性的标准,无法准确计量。更为重要的则是,美国高校招生还有另一个不为中国人熟悉的特点,那就是规则和程序的刚性要远远大于中国。如果规则和程序出错,再好的学生也读不了好大学。李朱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中介,如果连对方招生的规则和程序都摸不清、搞不定,那你的好和优秀又体现在哪儿呢?这恰恰是中介的优势—学生各自去搞定各种学校的规则和程序,这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但是很显然,机构对规则和程序更善于利用和突破,甚至造就了中国留学中介的普遍原罪:为了做大业绩,过度包装学生,把普通学生包装成优秀学生,把优秀学生打造成不世出的天才。
  近几年不断爆发因包装过度而引发的诚信危机,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都曾成批量地清退过不合格中国留学生。启德这样的机构,有没有包装过度的问题,要不要对此负责呢?
  李朱否认启德有包装过度的问题,但倾向性的问题还是有的,“这正是我们要警惕的。”他也记不起来启德曾为此承担过什么责任或代价,找后账的情况还是极为少见的。对于留学生权益受损后的救济渠道,李朱想了想:“可以去找消协,或者法院。”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留学中介的行业准入标准。要不要行业准入?谁来制定标准?谁来把关行业准入?
  李朱认为,留学中介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行业,面对的中国学生千差万别,背对的国家和地区更是千奇百怪,如果行业没有出现颠覆性问题和严重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是要慎行行业准入;目前国际上也没有这样一个行业准入惯例。至于标准制定,更需要慎重,过度的行政干预,会伤害到整个行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李朱更倾向于通过市场的自由而充分的竞争,由市场自主形成一套行业规范和约定俗成的标准。
  “比如作假和夸大的问题,这个也是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解决的。市场竞争的压力甚至可以传到国外的高校,现在国外高校的面试官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文案材料都已经学精了,如果你千人一面、流水作业一样的文案,他首先就给你打回去了。你再像之前那样作假和夸大,吃亏的是留学生本人和代理中介机构。市场淘汰机制之下,每一个当事人都要承担相应的成本和代价。从留学中介的角度看,更不愿意作假和夸大。”
  退学率里有商机
  但是不愿意不等于不去做。不久之前李朱本人在演讲中曾引用了一个来历不明的数据,说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里,中国学生的退学率高达四分之一。此言一出,引起了各方激辩,质疑的居多。记者再次提及此事时,李朱解释说,四分之一退学,显然是个约数,美国学生的退学率可能更大,有44%,韩国学生退学率是34%。只不过美国学生退学后的痛苦指数远不及中国学生那么高,所以不被关注。   李朱认为,中国学生退学率高达25%,这事其实很正常—中国家长太把孩子教育当回事,出国留学成本和代价太大,所以对于退学这事实在难以接受。李朱建议中国家长改一改这种思路和心态,不然痛苦指数会高到爆表。
  作为教育服务机构的老板,李朱甚至在退学率上看到新的商机。“如果中国家长和学生想把退学率降下来,我们也有办法帮到他。这其实是一个留学低龄化的问题,”李朱说,“如果你想更好地适应美国大学的学习生活,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两年做准备,就像我对自己女儿的规划。我准备高一就让她出去读书,为此我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准备。这是我给中国家长的忠告:如果你家小孩子要出国读书的话,那么你一定要尽早去强化语言上的学习培训。”
  提起女儿,李朱赞不绝口,也有些得意,比如女儿爱读书、生活朴素都是受了自己的影响。
  作为留学的支持者和业内人,李朱很早就为女儿做了张弛有度的规划,“没法太明确,还得看她自己的人生计划。”女儿很有主意,要求读中国的公立学校,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那就去当地的学校。但国还是要出的,根据李朱的计划,高一就要出去读了。“我在中国打拼得已经够累了,不希望她也走这条路。高中就出去,不用经历高考的苦,将来也更便于孩子随遇而安。是回国还是留在外面,由她自己做主。”
  为了帮助孩子出国时能够顺畅适应,李朱从女儿三年级时就请了外国私教,每周上两节课,还亲自设计课程:“像英语角一样陪着孩子练习英语没什么用处。我女儿从小学习长笛和钢琴,很喜欢音乐,所以我请老师给孩子讲西方音乐史,切实能学到东西,积累谈资。”不仅如此,李朱每年都送女儿参加启德的游学和夏令营项目,培养对外国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帮助她认识自己的语言能力。
  “她的发音已经很好了,但是夏令营回来还是跟我说,和外国人交流不自信,觉得自己能说的东西少。”对此,李朱这个资深留学生深有感触—文化差异,这也是他对自己的孩子做出低龄留学规划的另一大原因。
  “双核人生”?我这辈子还就是中国人了!
  现在留学低龄化已经由趋势变成了现实。“几年前留学生中的70%或者60%还都是大学毕业以后去读硕士的,现在本科生能占到35%到40%了。高中及以下的留学生,快占到一成以上了。”李朱认为这是留学理性化、去工具化的必然结果,咱们的邻居日本和韩国的留学经历,都是这样一个趋势,留学到了一定阶段,必然要向低龄化转变。
  特别是韩国,到现在留学的风气依然很盛,托福是几乎每个学生必考的科目。所以韩国目前各个阶段的留学人口比例都相对稳定,高中、本科、硕士,各阶段的蛋糕都很稳定,基本不存在这一块抢那一块的问题,但越低年龄段的留学增长率,肯定是越高的。
  李朱这一代的留学生,在国外大都经历过比较明显的启示、身份认知的纠结和文化习俗的矛盾,所以他希望女儿可以尽早出去,也建议父母为孩子的留学早作打算。但是,是越早越好吗?难道早了就不会有中西方文化冲突下的“双核人生”的烦恼了吗?
  “‘双核人生’是所有留学生的宿命,早出去、早适应,可能程度会轻一点,但绝不可能消除。我研究过这个问题,中国孩子到了国外,15到20岁的时候最纠结,他会觉得我中国人嘛,为什么要讲英语,在英语环境中生存?这种纠结感和青春叛逆期混杂在一起,很伤感,也很伤人,孩子在国外的艰难感受,比国内的同龄人要高。这个阶段家长需要鼓励,给予宽容。大概25岁以后,慢慢又好起来了,他对中国人的自我认同会回归,认为做个中国人或有中国背景的美国人也挺好的。等到了40多岁以后,可能就更加明显了,理直气壮加无可奈何:他妈的我这辈子还就是中国人了!”
  语录
  关于信誉—如果你真的在乎品牌,在乎你运营的安全性;不规范的行为就像自己把剑拴在头顶,它随时可以斩下来。
  关于专业—我现在越来越认为,孩子读什么无所谓,他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关于归国—谁愿意背井离乡、离开父母,到国外去几年、十几年,承受这种身份认证的纠结和矛盾。
其他文献
亲历日本系列(七)  特约撰稿人_海尔凯特发自日本编辑_王众  口罩在日本已经成为文化的缩影,从一块白色的不织布口罩中,我们就能窥探出这个社会的精细、专注、守序、闷骚,以及神经质。  很  多人可能不知道,日本才是真正的口罩消费大国。  但是,当你来到东京或大阪的街头,如果看到满大街密集恐惧症一样的口罩,可千万别误会,这不一定是有啥疾病在肆虐。在日本,因呼吸道疾病戴口罩的人,只是很有限的一部分。 
泡洋妞是中国男留学生的隐伤,少数人抱得佳人归,大部分孤独寂寞冷。内心骚动的青年拿着各种不追或追求失败的理由小心翼翼呵护着自尊。洋妞和中国男生之间,究竟隔着什么?  关于“中国男留学生泡不到洋妞”的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从一百年前到现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呈现越发严重的趋势。就此,《留学》记者采访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男留学生,讲述他们的异国爱恋。成功路径各异,不得佳人的原因却大体相似。  姑娘,
从加德满都到博卡拉,一路上会经过无数不知名的峡谷和悬崖,车总是在山脊和森林里颠簸,空中的云朵,扑面而来的巨石和游蛇般的盘山路,时而带给我悬浮的幻觉。  尼泊尔司机坎塔一身精亮的古铜色,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瞳从容不迫地把车开得很响,摇摇摆摆的山路一路晃荡,每个人都迷迷糊糊地渐入佳境。耀眼的太阳把光斑从群山之巅投射下来,窗玻璃上映出一张张欣喜若狂的脸,旅途中每个人都能在某一刻发现最真实的那个自己。长途跋涉
6月1日上午,由共青团海南省委、共青团海口市委联合主办的“椰城少年手拉手 争当湿地小卫士”庆“六一”儿童节主题活动在海南(海口)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全市500余名少年儿童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节日。  活动伊始,近200名少先队员丰富多彩的才艺表演赢得了全场的热烈喝彩。歌唱曲目《中国梦,我们的梦》、舞蹈曲目《爱的人间》、架子鼓联奏《Tik Tok 桑塔纳》、魔术表演《魔法诱惑》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展示
导语:不动产类和投资金融产品类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投资移民方向,移民的路径很多,就看钱花没花到位。  2014年,加拿大叫停联邦投资移民,其移民部也尚未发布2014年省提名移民指标,目前加拿大投资、创业移民计划全面搁浅。虽然加拿大断了中国富人的移民路,可其他国家的怀抱还敞着。  放眼全球主要的移民国家,投资移民从投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方向:不动产(民用地产和商业地产),资源类(矿、能源等),金
作为入门级家长,不妨先从宏观上把握留学机构的类型。  2008年金融危机是一个分水岭。此前,自费留学的目的地国主要是英、加、澳等教育产业化先行的国家。当时中介拼的是院校资源:谁的资源多,谁就更容易把学生送出 国。  行业蓬勃发展,难免极端事件,期间“中介卷学费逃跑”事件偶有所闻。国家开始推行资质审批制度,拿到资质的留学中介机构,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个正规的办公场地,一笔足够数量的担保金:学生出国后
專家:观赛应合理安排 警惕患上世界杯综合症  看球、喝酒、吃烤肉……四年一度的球迷狂欢盛宴,第21届世界杯的战火已于6月14日在俄罗斯燃起,熬夜看球、大吃大喝成了球迷们看球的标配。但长此以往,肠胃疾病、颈椎疼痛和腰间盘突出、心脑血管疾病等就容易趁机入侵。医学专家提醒,虽然很替球迷高兴,但熬夜看球的确不利于健康。因为球迷们不仅抛弃了正常饮食和睡眠时间,而且情绪普遍激动,这样对身体会造成伤害。为此,专
导语:尽管离寒假还有近三个月的时间,不少家长已经在四处为孩子打探寒假出国游学的行情了。游学的价格不菲,而家长们依然要送孩子参加国际游学,那游学的作用和价值是什么呢?  从15年前送第一个学生交流访问团出国,到如今已累计送出十万名学生参与游学;从独自一人做游学,到拥有一家员工近百人的专业游学机构,路嘉国际董事长王文清经历了游学在中国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于游学的价值,他很有发言权。  练就一口纯正的英语
青春路上的疼痛与伤害,就像是樱桃,有的外表看起来很漂亮,吃着却又酸又涩,但是,我们总会挑到最甜的那一颗。第1颗樱桃  11岁,我上初一。学校组织体检,我欢天喜地地参加了。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个个子高高的男生,阳光下,他很安静地垂着眼,睫毛在脸上投出一片阴影来。我站在他身后,享受着他颀长的影子带来的片刻阴凉,心像雨后的青草地,有小小的花绽放出来。  忽然,我听到了他和一群男生尖利的笑声,“哈哈,小矮人!
导语:中国足球不是一直这么怂。民国时中国足球队为筹去柏林奥运会的路费,连番化缘,一路卖艺,虽最终被淘汰,但不妨碍连霸七届远东运动会冠军,还培养出许多世界球星。民国体育空前兴盛,跟一帮留学生密不可分。  巴西世界杯的球场上,身价不菲的球员踢得如火如荼。而在中国,因时差而众生颠倒,但无论是真球迷还是伪球迷,再怎么狂欢,也只是看客。世界杯盛宴,我们兀自品尝中国足球的落寞与感伤。  有一点需要澄清,现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