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天府蜀都,享秋之乐韵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b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4-0139-04
  2012“秋之韵——成都当代音乐节”于10月14-18日在四川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此次现当代音乐盛会历时4天半,邀请到了来自荷兰、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美国和香港中乐团的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与四川的音乐家,联袂奉献了13台独具特色的音乐会、大师班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
  2012“秋之韵——成都当代音乐节”是由四川音乐学院主办、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四川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研究中心承办的一次空前的音乐盛会。邀请到了世界著名美籍柬埔寨作曲家奇纳里·翁(Chinary Ung)、国际盛名的香港现代音乐之父林乐培、旅美华人国际著名作曲家葛甘孺,国际当代音乐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活动家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阎恵昌以及中国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高为杰教授。本次音乐盛会是继“2003年中国成都国际现代音乐节暨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音乐盛会;同时,也是继“北京现代音乐节”以及“上海当代音乐周”之后的对现当代音乐的再次展现。
  纵观本次盛会,有如下几大亮点和特色。
  一、高水平乐团汇聚,名家荟萃,联袂奉献听觉和视觉大餐
  本次音乐节,邀请到了荷兰室内乐团、德国墨瑞兹·艾格特当代乐团、奥地利维纳组合、美国弦乐四重奏、香港创乐团、香港中乐团。四川音乐学院参加演出的单位有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四川音乐学院西蜀中乐团、四川音乐学院歌剧合唱系合唱团、四川音乐学院现代器乐系打击乐团和新大陆萨克斯管四重奏团等。
  “Insomnio室内乐团”(荷兰)成立于1997年,在艺术总监和指挥乌尔里希·波尔(Ulrich Phl)的带领下,一直致力于现代音乐的研究、演奏与探索,以演绎多媒体现代音乐享誉国际。本次音乐盛会上,乐团为观众带来了三场独立的高水平音乐会、一场大师班、一场与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联袂演出以及开幕式演出。开幕式演出的压轴节目《生色团》室内乐团与电子音乐(2007)由荷兰作曲家罗德克·德曼(Roderik de Man)创作。作品通过选择某些可见的频率和吸收某种特质颜色并将其强烈交互而产生的物质通过细腻入微的音乐表现与电子音乐的结合表现出来,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乐团的初次亮相、精彩演绎令在场观众叹服不已。接下来的三场高水平音乐会演奏的是现当代作曲家特别是当代作曲家的作品,部分曲目世界首演,共演奏了国际国内十位作曲家的作品,他们是:罗宾·德·拉夫(Robin De Raaff,荷兰)、里盖蒂(Gyorgy Ligeti,匈牙利)、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奥地利)、萨尔瓦多(Sciarrino,意大利)、哈里森·伯特威斯尔(Harrison Birtwistle,英国)、葛甘孺(美籍华裔)、邹向平(中国)、郭元(中国)、胡晓鸥(中国)。罗宾·德·拉夫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乐的多种参数和数字为特征,力求将这些特征融入统一的音乐元素中,同时使其音乐的思想表达更易于理解。如《面对面》,作曲家融入了他对中世纪音乐的理解,将自己独创的线型技术运用于创作中,使其结构架构在相对简单的动机上。作曲家运用C-E-D-E-C的音程组合,力求让音程关系以简单的方式跳出八度构造复杂的音阶。匈牙利作曲家里盖蒂的《大提琴协奏曲》主要展现了作曲家对于声音和音调的理解与探索。作品由大提琴演奏长达一分钟的音符开始,通过乐器音质与音色改变来展开音乐,通过不同乐器在单音符上所作的音色变化来统一旋律,使音乐富有深邃的思想内涵。被世界权威《新格罗夫音乐大辞典》誉为“中国第一位先锋派作曲家”。同时,被视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有原创性的作曲家之一的美籍华裔作曲家葛甘孺的作品《巴格达沦陷》第五弦乐四重奏(2007)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作曲家创作此部作品的灵感来源于美国作曲家乔治·克拉姆反映越南战争的弦乐四重奏作品《黑天使》(1970)。《巴格达沦陷》由三乐章组成,分为13小段。第一乐章:深渊,表达了战争所带给人的恐怖以及产生的音乐形象;第二乐章:天堂之乐,表达愉快和乐观的情绪;第三乐章:孤寂,表现了战争所带给人的悲痛和影响。作品中,作曲家采用现代音乐创作技术,如以滑奏和摩擦声模仿人声“尖叫声”,以弓木敲打琴码前后的弦线以及以低音乐器的高音来模仿痛苦的声音等。《巴格达沦陷》这部作品在2009年曾被纽约时报评定为最佳CD之一。
  创立于2008年的香港创乐团演出了四位作曲家的作品,分别是:日本作曲家安良冈章夫(Akio Yasuraoka)的《咏叹调》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中国作曲家陈明志的《太极行歌诀》为单簧管、中提琴与大提琴而作,香港作曲家陈景标的《和平片刻》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奏(2012),以及美籍柬埔寨作曲家奇纳里·翁的三部作品《螺旋-XI:母亲和孩子》,为独奏中提琴与人声、《七面镜》钢琴独奏三,二,七乐章、《螺旋-VI》。
  给听众留下惊喜的乐团是墨瑞兹·艾格特当代乐团。音乐会演出了德国作曲家、钢琴家墨瑞兹·艾格特(Moritz Eggert)的《旋律1.0》打字机、单簧管和钢琴、声乐套曲《轻轻地唱》女高音与钢琴、《画面》单簧管与钢琴、《剑锋》双钢琴、还有四川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刘奇琦的《知更鸟之死》女高音、单簧管与双钢琴。带给人惊喜的是墨瑞兹·艾格特的声乐套曲《轻轻地唱》,作为作曲家本人作曲与演奏,以及和女高音歌手安娜·露西亚·克里特的组合演绎,惊动全场。作品在具有可听性、现代性、创新性的审美情趣中惊艳结束,满足了听众对现代音乐也应具有可听性的期待和奢望。
  来自奥地利的维纳组合室内乐团演奏了勒内斯塔的《双子座作品集——A13》小提琴和竖琴,兹齐斯瓦夫威索基《五重奏OP.53》为手风琴和弦乐四重奏而作,瑞恩哈德·福克斯《幻影》为手风琴独奏(2007),杰拉尔德·瑞奇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的二首《撕破的时间/浑浊》(1998),迪特马尔·黑尔米希《调制竖琴》(2006),卡尔科恩《为手风琴和竖琴所作的托卡塔与变奏》,赫伯特·格莱索《五重奏》为手风琴与弦乐四重奏以及青年作曲家张志亮的《微光》为竖琴、巴扬与弦乐四重奏而作。来自美国旧金山的Del Sol弦乐四重奏乐团音乐会演奏了乌兹别克斯坦作曲家艾琳娜凯茨彻宁的《固蓝村》(2007)、美国作曲家卢哈里森《弦乐四重奏集》(1979)、美国作曲家梅逊·贝斯特《为扩音的弦乐四重奏与电子音乐而作的小品》、柬埔寨作曲家奇纳里·翁《螺旋X》纪念增扩弦乐四重奏(2007)以及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胡晓的《弦上独白》为独奏中提琴而作。   另外,香港中乐团与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乐团、西蜀中乐团于10月18日晚在四川音乐学院大音乐厅联袂演出了香港著名作曲家林乐培的作品音乐会。音乐会还演出了作曲家易柯的《阿诗玛叙事诗》为竹笛与乐队而作(1982)以及作曲家邹向平的《板车号子与山歌》。
  二、川音作曲家群体强力展示最新力作,一次国际与当代作曲理念的展演
  本次当代音乐盛会最引人注目和令人骄傲的是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群体整体实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为期4天半的音乐会演出交流中,共演奏了川音作曲系18位当代老、中、青作曲家的30部作品。作品涉及的类型有民族管弦乐、管弦乐、合唱、打击乐重奏、弦乐四重奏、室内乐、电子音乐等等,有二分之一的作品为世界首演,大部分作品为近年创作。这一丰硕的创作成果充分反映了川音作曲家群体频繁活跃于国际和国内音乐舞台,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与音乐会演出所取得的一系列傲人成绩。30年前,高为杰先生在川音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现代音乐团体“作曲家创作探索会”。10年前,川音又成立了现代音乐研究中心,承接发展30年前的探索工作,近几年,再一次迈向国际,被国际现代音乐协会(ISCM)吸收为中国第一个副会员。10月26日,在布鲁塞尔ISCM正式会议上,参会的33个国家和地区、单位及主席团成员共近50个国家代表,一致通过四川音乐学院成为该协会正式会员单位。川音作曲家群体在学习、吸收、接纳、探索当代音乐的步伐中,坚韧跋涉、辛勤耕耘,成果不断涌现,获国际国内大奖,捷报频传,体现了近几年川音在办学方针、办学理念上的成功。川音作曲家首次在音乐节登台亮相是在音乐节的开幕式上,音乐会以作曲系系主任、作曲家宋名筑的合唱作品《高原彩虹》(混声合唱)开始,作曲家以鲜明独特的和声和藏区民族的演唱演绎,表达了藏区孩子们在“帐篷学校”中学习和成长的愉快心情。该作品获“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暨国际合唱联盟世界合唱峰会”表演并荣获小合唱组别银奖。昌英忠的无伴奏混声合唱《吉祥阳光》同样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浓郁的藏族特色音乐画卷,该作品于2011年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作品银奖。作曲系副系主任、作曲家杨晓忠的萨克斯管四重奏《移动的背景》,运用萨克斯吹奏技巧制造出变化莫测的音色,将萨克斯管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作品使用了羌笛哭诉、哀怨的音调,结束时引用了莫扎特(W.A.Mozart)的《安魂曲》(Requiem),隐喻了羌族人在“5·12”地震中所经历的苦难,表达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纪念。在18日晚川音大音乐厅“林乐培作品音乐会”上,演出了四川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易柯教授等创作的《阿诗玛叙事诗》为竹笛与乐队而作(1982),作品取材于云南撒尼族叙事长诗《阿诗玛》,乐曲由引子、天空闪出一朵花、拒媒、思念、回声等段落构成。音乐具有较强的叙事功能,作品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二等奖。邹向平的《板车号子与山歌》,以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为素材,将四川民间的人力板车号子声、叫卖吆喝声等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市井一角,将四川特有的民风民情表现出来。本次音乐节音乐会重头大戏于17日晚在川音大音乐厅由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与荷兰室内乐团联袂演出了川音作曲家的5部乐队作品:杨新民的管弦乐作品《残春》(2012 世界首演)意图表现世界万物生灵的外在形态以及内在神韵美。作曲家通过多个时期的不同音乐语言交汇,将记忆中风格不同的音乐碎片的互相渗透、交融、发展以及碰撞形成整体乐章。敖昌群的管弦乐《大凉山随想曲》(2010)以四川凉山彝族的少数民族音调为素材,作品分为三乐章:第一乐章,月琴调;第二乐章,阿惹妞;第三乐章,口弦调。通过对火把节几个特色场景的描写,勾画出彝族青年载歌载舞、激情欢乐的场面,该作品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委约作品,2010年首演于上海国际音乐节,作品获“全国十六届音乐作品评奖”(交响乐)中型作品第四名。胡晓教授的《鼓之韵》为独奏打击乐与交响乐队(2012世界首演),作曲家采用了泛自然音阶的材料组合,通过交响乐队富有声线的变化关系与独奏打击乐的节奏张弛与蔓延交汇,形成一种清新又具张力的音乐意象。胡晓鸥的《一千座佛的石窟》为大乐队而作(2012世界首演),创作灵感来自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密苏里堪萨斯尼尔森博物馆中国馆。两座馆内的佛像绝伦美奂,特别是尼尔森博物馆的紫竹观音给作曲家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由此想到了历史与历史的反思而作。邹向平的《剑韵》为杜甫诗意而作——献给伟大的诗人与舞者(2012世界首演),作曲家的乐意来自于唐代诗人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最辉煌的篇章之一《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唐玄宗开元盛世舞女八千、梨园绽放,转眼即逝,孙、李师徒之舞,堪比草圣张旭之书法;末之,凄凉、惆怅……本次音乐节音乐会另一重头戏为四川打击乐团专场音乐会。打击乐团主要演奏了川音作曲家的三部作品,均为2012年创作,世界首演。宋名筑的《阿尼托》打击乐三重奏,音乐以分布在中国滇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的哈尼族民歌为创作素材。乐曲富有云南哈尼族的特点,中段运用了哈尼族的摇儿歌的“E G CbE D C”作为音乐的基本素材加以发挥变化,最后在回味无穷的意蕴中结束。郭元的《袅绕》为六位打击乐手而作,通过一个小木棒敲击或摩擦福音碗发出的天籁般的圣灵声音,将三件福音碗置于打击乐的周围,使“幸福之音”弥漫空气中,表达一份美好祝愿。杨晓忠的《云团》为五位打击乐手而作,通过打击乐音色和力度的变化,用流动的音乐去描绘变化莫测的云团。整首作品由漂移、聚集、涌动、散落四个段落构成。在其它音乐会上,还演奏了作曲系其它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展示了川音新生代作曲力量。如施子伟的《狮子座》为女高音、钢琴、打击乐而作(2009),敖翔的《画彝》为弦乐四重奏而作、郝宇锴的《安魂曲》为5·12汶川大地震的受害者(为小提琴与双钢琴)。本次音乐节另一特色且具创意的电子音乐专场音乐会也给观众带来了听觉与视觉上的冲撞,演奏了美国作曲家史蒂夫·莱西的《电子对位》、美国作曲家杰弗里·斯托莱特的《索·仪》,同时,还演奏了电子音乐系三位青年作曲家的电子音乐作品:白小墨的电子装置艺术《鱼说》(音乐厅外场)和《得广厦千间》为四只喇叭和谷粒而作,毛竹的《三重门》独奏打击乐与实时电子音乐以及李琨的《鼓簧如舌》等。   三、一系列学术讲座,作曲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本次音乐节共举办了八场学术讲座和五场大师班交流。开启音乐节学术讲座第一场的是旅美作曲家葛甘孺,他的讲座是《我对音乐的认识——我曲折的作曲道路》。作曲家首先讲述了他曲折的创作历程,然后介绍了他的《遗风》、长笛协奏曲《孟姜女》、交响组曲《霸王别姬》等。葛甘孺将中国的古典音乐融入到现代的音乐创作当中,用音乐的方式描述中国古典文化。葛甘孺先生的音乐是有感而发的,他认为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创作的技术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第二场为美国加州大学著名作曲家、教授奇纳里·翁的讲座《臆像、结构、语言在音乐中的关联性》。奇纳里·翁在讲座中主要阐述了他对音乐艺术、作曲研究的认知和新观点。他认为对文化、艺术的吸收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成果,而是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创新并不是要彻底的新文化、新元素,而是一种新旧结合的状态,这才是音乐的未来。他认为音乐是语言前的文化,音乐是模仿性的文化,音乐是精神的文化。第三场是荷兰鹿特丹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罗宾·德·拉夫的《管弦乐作品专题讲座》,罗宾·德·拉夫主要分析了他的室内乐作品“Idea Angle”。这首作品是为Manon Gropias逝去的女儿而创作的,作品中作曲家运用了泛音质体的创作手法,从听觉上营造了有天使回音的感觉。在作品的末尾用纯五度的音程排列制造出了安魂的效果。接下来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墨瑞兹·艾格特的《别去想风格》。作曲家认为,音乐不能刻意地去追求一种风格或局限于某一种风格,音乐就像生活一样,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必拘于过多规则,音乐本身是没有什么规则的,要用音乐来使一切不可能都变成可能。不受拘束并不一定是刻意地去追求个性或者复杂化,好的作品不一定要写得多么的复杂,音乐是用来聆听的,再复杂精彩的谱面如果演奏不出好的效果也不能算是好的作品。音乐节还邀请到了香港资深作曲家林乐培先生作讲座《林乐培的音乐创作专题》。林先生把自己学习作曲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具有学习他人作品的能力;第二,对浪漫和声法的研究;第三,对对位法的研究;第四,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探索;第五,对无调性音乐的改进;第六,电声和多媒体音乐的体验;第七,从古代理念中探索新音乐风格。音乐节学术讲座还特约嘉宾现任智汇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的杨毅先生作了《跨界音乐》(Crossover music)的学术讲座。
  纵观本次音乐节,短暂的四天半时间,四个音乐厅连续演出音乐会、学术讲座、大师班、室内乐等系列活动。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演出团体以及国际国内作曲家作品的交流,架起了一座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桥梁以及当代音乐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本次音乐节,使观众改变了对“现代音乐”的看法,观众对当代音乐的互动也愈来愈强烈,充分体现了本次音乐节举办的意义和价值。音乐节也培养了一批欣赏当代音乐的乐迷和崇拜作曲家的粉丝,大家都非常期望这样的活动能够继续举办下去,希望中西方音乐文化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我们期待第二届成都当代音乐节的举办。
  责任编辑:李姝
  注释:
  ①文章参考《2012“秋之韵——成都当代音乐节”资料汇编》。
其他文献
摘 要:黄翔鹏以100个小问题的形式,就中国音乐文化的内在规律提出质诘,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一系列重大阙疑作了系统提问,所谓“乐问”。透过这些看似中国传统音乐中音乐形态,诸如乐律学等基础理论性方面的问题,就能捕捉到黄翔鹏一生治学只为治史的终极目标;透过这种治史的思路,可以发现他特别重视实学,并融多门学科交叉研究的治史方法;透过黄翔鹏这种独特的治史思路和方法,深度折射出他对前人的尊崇,以及对前人未竟事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521  作者简介:梁茂春(1940—),男,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摘要:华丽丝是一位已经被历史湮没无闻之人,她原名荫嘉·亨利希,是位德国姑娘,1921年嫁给留学德国的中国人青主。1926年来到中国,直到1950年去阿根廷定居。华丽丝在中国前后共生活了24年。她曾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并谱写了近20首艺术歌曲,这些艺术歌曲在20世纪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一段轻浅而特殊的足迹。  关键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906  作者简介:宫宏宇(1963—),男,奥克兰大学哲学博士,新西兰国立尤尼坦理工学院语言研究系高级讲师;“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骨干专家。  ※基金项目:本文部分研究经费由新西兰国立尤尼坦理工学院(UnitecInstitute of Technology)社会及健康科学研究院(Faculty of Social and Health Sciences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915  作者简介:蒂莫西·赖斯(Timothy Rice),美国民族音乐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译者简介:魏琳琳(1980—),女,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2009级博士。  本文的翻译与发表已获作者蒂莫西·赖斯(Timothy Rice)和文章初次发表刊物Музикологиjа(《音乐学》)的授权。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音乐与认同的关系成为民族音乐学的流行
期刊
马思聪1912年5月7日出生,1939年在云南徵江完成了《降b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作品11号),这是中国人创作的早期钢琴奏鸣曲之一。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马思聪和他的钢琴奏鸣曲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此纪念马思聪百年诞辰。
期刊
萧山细十番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萧山这一古老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和重视。笔者取萧山细十番为研究对象,在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获得一手资料。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和案头文献梳理,对萧山细十番历史流变、生态现状、本体构成、存在问题和保护策略做出了符合实际的思考和探索。
期刊
摘 要:《扬州大学学报》(2011/3)发表张美林、韩月波二位先生《扬州音乐元素与〈红楼梦〉》一文,文中说八十六回林黛玉谈论古琴讲的是“工尺谱”,是“五线谱与简谱”出现以前“唯一”的记谱方式,而这些方式在徐氏《五知斋琴谱》里皆有详细阐述。笔者不敢苟同,认为林黛玉谈论古琴讲的不是“工尺谱”而是“减字谱”;在“五线谱与简谱”传入前的中国就已有多种记谱方式,《五知斋琴谱》阐述的不是工尺谱而是减字谱。笔者
期刊
摘 要:交响音乐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西方音乐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集中体现了西方文明的思维特征与审美情趣,并以系统的组织结构形态呈现出来。受其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形成的中国交响乐创作,在艰难前行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交响乐作品创作的中国化、民族化,不但应表现在音高组织结构包括旋律、和声与对位织体中,也应体现在作品的各级组织结构中。近期,上海音乐学院“和毅庄诚”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中的几部作品在
期刊
摘 要:文章属“流行音乐的社会效应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以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为例,回顾了流行音乐高等教育体系的创立等议题,并对现行流行音乐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此外兼及对流行音乐服务社会功能和社会效应的探讨。  关键词:流行音乐;高等教育;社会效应;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  引 言  “‘社会效应’原为社会学术语,意指人的某种行为施加于社会而产生的影响。”[1]文中特指流行音
期刊
摘 要:王子初先生是中国首席音乐考古学家。在20余年的音乐考古研究工作中,子初先生不仅在学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研成果,而且在学科建设、科研队伍的培养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成果和贡献已经成为中国音乐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本文拟分6个方面阐述子初先生在中国音乐考古发展史上的丰功伟绩及重要地位。  关键词:王子初;音乐考古学;文物大系;里程碑  王子初,中国首席音乐考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