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政综合授课,凸显核心素养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ra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人文积淀”成为一个重要的基本点。由此我们认为,人文思想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存在于历史、政治等多个学科之中,如何能够打破学科的壁垒,帮助学生真正贯通人文认识方法,从而整体把握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成为了我们努力的方向。我和政治教师一起做了初步探索,以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24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课为契机,联合授课,力图有机融合两个学科的方法与认识,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
  一、为何选择《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一课
  本课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两目,介绍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三个国际组织的运行与作用,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涉及具体的国际金融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作为历史学科仅仅是通过文本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其作用,无法深入探究其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而《思想政治2必修 政治生活》第四单元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中,对于国际组织有着明确的表述:“有的国际组织受某些大国控制”,在政治学科这部分教学中,教师举一些国际组织的例子来证明这一原理,但往往也仅是从现实角度而不是对国际组织进行追根溯源。于是,我们认为此处是政治和历史可以有机结合的教学部分,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先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三个国际组织的源流介绍清楚,在此基础上再由政治教师引导学生以这三个组织为例,认识国际组织的本质特征。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历史学科的教材中有这样的表述:“尽管在三大支柱中,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是它们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其也是教学的难点,即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向“体系化、制度化”发展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里程碑意义。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所限,学生并没有二战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及特征的背景知识,这就使得以往的教学中,这个重要的意义成为了一句“记忆性结论”,学生既不好背誦,也很难理解。通过和政治教师的交流,在高中的《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中,虽然没有具体介绍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形成过程,但对于国际汇率的形成及其作用有所涉及:“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使用外汇必须了解汇率。”基于以上两个结合点,历史政治两个学科的老师一拍即合,选择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一课作为综合课的学习内容。
  二、史政联合授课的具体操作与设计
  1. 补充国际金本位形成过程,为探究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意义做铺垫
  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清晰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的特点及其在人类历史中的重要里程碑意义,我们在介绍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过程之前,由政治教师补充了运行于1880-1914年的国际英镑金本位的汇率制度。
  首先,出示图1,引导学生回顾。
  政治学科经济模块学习过的“社会再生产流程图”,教师进行讲解:“它既是商品的流通,也是货币的流动。发端于欧洲的工业革命,使一些国家的生产力空前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对外贸易的需求迅速增加。各国之间要进行贸易,就要确定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这就涉及到政治中所学的什么知识?”学生回顾已有知识,能够想到是汇率。
  接着,教师进行引导:“如何确定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呢?运行于1880年至1914年的国际金本位曾经是汇率稳定、收支稳定的代名词。国际金本位时期的游戏规则,货币发行与黄金储备挂钩,由黄金储备决定货币供给量。能制定和实行这样规则的国家,它手中一定拥有了什么?1880年前后,哪个国家最有可能实行金本位?英国凭借它的经济强国的优势和政治大国的地位在1821年率先实行了金本位,国家立法规定了1英镑的含金量,随后,各个国家纷纷效仿,请问,各国向英国效仿的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与观察,能够想出“模仿的是黄金与货币固定兑换的规则。”
  进而政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纵观国际金本位的形成过程,其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国际金本位制是一个强国首先实行规则,其他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效仿的制度.它的形成过程中没有国际会议、货币协议和管理机构,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规则。学生形成这一认识以后,在课程下面再学习通过国际会议协商、形成条约共识、建立国际管理机构而形成的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后,能够与此时的国际金本位进行对比,自然而然能够认识到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呈现的“体系化、制度化”的特征。
  2. 认识三大支柱形成历程,为政治学科探究国际组织本质打基础
  当今主流的国际组织在其建立初期,尤其是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都体现了非常明显的两面性,而这也是政治学科所强调的。于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国际组织的本质,历史教师在介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具体机构时,采用了以下的方式。
  首先,引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个组织的原始条约内容,请学生概括两个组织的宗旨,材料如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宗旨是:促进汇率的稳定,保持成员国之间有秩序的汇兑安全,避免竞争性通货贬值。[1]
  世界银行(WB)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与开发,维持国际收支水平。”[2]
  学生从材料中不难看出两个组织的宗旨分别是“稳定汇率”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从而充分理解两个组织对于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之后,我们出示了如下的材料:
  并进行层层设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投票制度是否公平?对哪些国家有利?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能够看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加权投票制度并不公平,其倾向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实际上拥有了一票否决权。   在历史教师根据材料的分析基础上,政治教师追问这样的问题:“根据历史相关材料,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国际组织的本质?”学生能够通过历史材料的分析,认识到国际组织的成立一方面为世界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另一方面,其也会受到某些大国的控制;这样的设计不但帮助学生认识了国际组织的本质,同时,培养了学生对事物做出理性的解释、判断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史政联合授课后的反思
  授课后,两个学科的教师对本课的设计意图和实施效果进行了反思与探讨,我们得出了以下的认识。
  1. 立足学科特点,综合设计课程
  历史与政治具有不同的学科特点,这是不争的事实。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集中在反映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和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而高中政治学科的特点集中在确立正确的思想方向和政治意识上,正是这种异质性而不是同质性使得政治与历史学科综合授课成为了可能。但同时,我们也经历了两个学科在融合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学科在一节课中介绍同一个内容,其学科特色如何体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走了两段弯路:其一,政治学科的内容在课程设计伊始,没有突出政治学科的思想性和方向性,成为了仅仅是为历史理解服务的补充材料,例如在补充一战前金本位的知识时,仅仅是政治学科教师将形成的过程介绍给学生,致使政治学科的学科特色没有体现。其二,在设计的后期,历史学科介绍的具体历史史实和发展过程,又有成为政治学科原理的基本现象的倾向,削弱了历史学科对于历史发展趋势阐释的学科特色。
  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及时进行了调整:首先,在政治学科介绍一战前国际金本位制形成的过程中,不仅仅向学生展现其历史发展进程,同时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为何是英国最早确立金本位制度?为何其他国家纷纷效仿?为何在英国出现无法偿付黄金时,其他国家要借黄金给英国以维持金本位的运行?这一连串的问题,从中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力量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因素,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等国际关系原理。其次,在历史学科介绍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设计了:“我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思考题,帮助学生通过历史发展的进程,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的影响,突出历史学科的特征。
  2. 史政综合授课,课程优势明显
  与以往历史学科单独进行授课相比,我们发现史政综合授课有着明显的优势。
  首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高中历史课程与初中相比,更加偏向理性分析,所以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尤其是经济史部分,学生普遍认为内容枯燥,缺乏学习热情。在这节史政综合课上,学生明显被新颖的授课方式和内容所吸引,进而对历史、政治两个学科的交叉现象与原理有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后,依然有很多学生进一步向两个学科的教师追问经济史中的其他问题,想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了解。
  其次,有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已经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理解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而世界是纷繁复杂和普遍联系的,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其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这也是2016年以来新一轮课程标准修订的出發点之一。史政综合授课这种形式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顺应学科综合发展的趋势,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课程结构的学科独立性和体系严密性,缺乏整合的倾向,将学科的渗透和综合、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定为主要目标。史政综合授课利用了整体教学观念,渗透高中政治、历史知识和学科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随着世界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人才。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提出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学科相互渗透与综合也成为了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 希望今后我们能够在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中进行教学的探讨,真正帮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注释】
  参见网址:http://money.163.com/12/1010/14/8DFB9U4E00254SB3.html,浏览日期,2017年12月17日。
  参见网址:https://site.douban.com/160160/widget/notes/8482113/note/215971916/,浏览日期,2017年12月17日。
其他文献
何谓“植入式广告”,就是将企业的名称、产品、商标等能够代表品牌特征的元素策略性地融入影视剧或节目内容中,使受众在进行观影或者观看节目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对企业和产品进行认识和了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1]。韩国电视剧《大长今》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该剧用大量篇幅介绍韩国料理的制作和针灸方法,还有韩国服饰、伦理道德等,伴随着该剧的热播,这些韩国文化不仅被深深植入观众心中,同时也带来了韩国商品热销。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已成为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学生16万人,被社会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华南地区知识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2月19日,记者专访了华南理工大学主管招生工作的副校长邱学青教授。    ■:走进华工校园,就能感受到一股浓烈的文化气息,红楼绿
3月17日至19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中国卫生信息管理雜志》社主办,创业慧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19西湖高峰会议在浙江杭州召开。  本届会议以“智慧互联,共享健康”为主题,旨在深度解读医卫政策,总结信息化实践经验,聚焦创新技术,借助互联网、物联网,让优质医疗资源普惠于众。
史料实证以及即将开设的《史料研读》课程使史料研习一时炙热。史料研习的一个重要研读策略是确证,它在操作上被定义为建立不同文献中信息之间的联系,并注意到这些信息的矛盾和相同之处。[1]引申说,将不同来源的史料相互比较,有助于评估史料可能的偏见和史料可信度。细究现有研习案例,确证研读策略显得薄弱,不乏呈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解读式、印证式的研习史料模式,即用单则或多则指向同样结论的史料来诠释、印证教科书或教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历史制作“既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评价方式。通过制作历史模型、编制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可以考查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1]历史制作活动课有利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邹伯奇是近代著名科学家,邹伯奇故居位于南海区泌冲,距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较近,为学生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历史制作活动
面對普通人避之不及的灾难,他们是逆人群而行的勇士,烈火、洪水、暴雪、狂风、地震、泥石流,他们毫不犹豫,毫不畏惧。  但平日,他们是儿子、丈夫、父亲,是兄弟、朋友、同学,有喜怒哀乐,有儿女情长。所不同的是,他们时刻准备,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只为护卫一方平安。  半是火焰半是水,一半烟尘一半赤红,通过摄影师孟建强的镜头,我们得以接近消防员这一群体,从更多侧面了解这些无畏可爱的橙衣勇士。
一、考纲要求    1. 概括的准确性;  2. 字数大约30词;  3. 不要抄袭阅读材料中的句子。    二、难点分析    1. 如何迅速、准确地捕捉要点;  2. 如何巧妙串连,将要点串成篇章;  3. 如何灵活诠释,避免抄袭的嫌疑。    三、解题思路    1. 巧妙利用opinion,预测材料内容  读写任务先读后写。那么“读”的材料肯定是与要“写”的材料话题是相同的,至少是相关的。
一、批判性思维与史料实证的关系  自从2014年开始修订各科的课程标准开始,“核心素养”就是一个热门词汇。2016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三个大方面18个关键词。在这18个关键词中,“批判质疑”成为教育界热衷讨论的话题,人们一般认为批判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显在特质。学者罗伯特·恩尼斯的经典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指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反思性的思考。”[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
历史课堂中的“人”——包括历史舞台的人,学习主体的人,[1]即历史之“人”,和课堂之“人”。然而教学中历史之“人”选角往往被禁锢或者脸谱化。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抱残守缺,往往重复昨天的故事,课堂之“人”成为没有思想的傀儡,谈笑间对答如流实则精神世界游离于课堂之外,空有流水线式的价值灌输。如何让历史之“人”活起来,让课堂之“人”动起来,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朱海蓉老师在2019年“苏州市课改展示活动”中所
2019年高考虽早已落下帷幕,但全國Ⅲ卷35题却给笔者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时刻浮现于脑海。在不少师生眼中,该题难度较大,有些无所适从,难以下笔。而在笔者看来,本题蕴含着命题人的巧妙构思,它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或许向一线教师暗示着高考命题的新方向。本文拟对该题作一粗浅剖析,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一、“常量”与“变量”释义  所谓“常量”是指长期以来高考试题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命题立意、风格与特点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