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与培养21世纪所需的“关键能力”,诸如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索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相照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基础教育中,传统的教育、管理、教学模式的惯性,却阻滞了研究性学习的推广。下面我结合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实际,略谈在基础教育中开展研究学习的几点体会。
一、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与现在的学科课程相比有四大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地点的开放。它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学习地点既可以是教室、实验室,又可以是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或以整个社会为大课堂。二是学习资源的开放。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的传授,更多地从课外乃至校园外获取教育教学资源。三是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呈开放式。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开展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经验来选择。因此,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应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2.自主性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学习基础,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主确定研究的内容,二是自主制定研究计划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三是自主选择指导教师,
3.实践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这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应让学生到社会上进行调查,可以外出到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也可以在学校内查阅资料,和老师、同学讨论问题。
4.过程性。研究性学习重视结果,但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研究性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具有研究性质的学习。它不像科研人员的研究那样以取得研究的成果为目的。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品质。
二、重组和构建新的学校管理体系
研究性学习呈现的是开放性学习的态势,突破了原有的学科教学在时空、手段和内容上相对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这是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有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靠教研组、年级组进行组织和管理是不合适的,必须重新构建学校的管理系统。有人提出“五个层面”的管理体系,很值得借鉴,即:领导组(宏观决策)——职能部门(分工决策)——年级组(统筹安排)——班级、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课题组(具体实施)。以此为基础,实行层层分级管理。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处理好的几层关系
1.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关系。现有的学科教学基本上都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来组织教学的,都是以传授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以教师的掌握、控制和主导下按部就班进行的。这就势必存在学科之间的封闭、学习内容的不可选择、学生与社会隔膜、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等问题,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正是为了弥补学科教学的不足,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研究性学习与活动课的关系。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人把研究性学习与活动课混为一谈,甚至合二为一。其实,二者有着极大的区别。首先,两者的课程价值指向不同。活动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爱好;而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控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其次,两者的课程实施方式和流程不同。活动课有许多种类,每一门课都有自己特别的组织实施方式和流程,相互之间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不论学生研究什么课题,其课程的实施基本都按照“提出问题—寻找资料—验证分类—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当然,研究性学习与活动课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之间的关系朝着越来越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理想境界。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实现这一教育理念提供了条件,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和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研究过程中,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勇敢地面对角色的变化,做到“参志而不干预,指导而不领导,授渔而不授鱼”,过多的包办代替和无所作为的倾向都是必须克服的。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知识在某些方面不如学生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要努力学习,以尽快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进研究性学习,那么,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是从哪里得来的呢?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而旧有的教育思想与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了,因此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育不仅要使人们更好更多地接受知识,而且要使人们具有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础教育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与学习内容也不能墨守成规,仅仅用原来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来学习预先确定的、由前人积累的文化和经验不再是合适的了,必须按照时代的特点及其对教育得出的要求,在教学中调整学习内容,充实新的学习方式。
总之,我认为,随着本课题的继续深入研究,它促使着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转变,虽然新课程改革步履艰难,但今年全国已有某些省开展试点。课程改革不仅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学校也必须适应这一历史趋势。我们坚信,通过顽强努力,即使是荆棘丛生的荒原也能踏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一、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与现在的学科课程相比有四大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地点的开放。它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学习地点既可以是教室、实验室,又可以是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或以整个社会为大课堂。二是学习资源的开放。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的传授,更多地从课外乃至校园外获取教育教学资源。三是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呈开放式。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开展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经验来选择。因此,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应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2.自主性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学习基础,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主确定研究的内容,二是自主制定研究计划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三是自主选择指导教师,
3.实践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这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实践性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应让学生到社会上进行调查,可以外出到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也可以在学校内查阅资料,和老师、同学讨论问题。
4.过程性。研究性学习重视结果,但更重视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研究性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具有研究性质的学习。它不像科研人员的研究那样以取得研究的成果为目的。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品质。
二、重组和构建新的学校管理体系
研究性学习呈现的是开放性学习的态势,突破了原有的学科教学在时空、手段和内容上相对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这是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有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靠教研组、年级组进行组织和管理是不合适的,必须重新构建学校的管理系统。有人提出“五个层面”的管理体系,很值得借鉴,即:领导组(宏观决策)——职能部门(分工决策)——年级组(统筹安排)——班级、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课题组(具体实施)。以此为基础,实行层层分级管理。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处理好的几层关系
1.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关系。现有的学科教学基本上都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来组织教学的,都是以传授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以教师的掌握、控制和主导下按部就班进行的。这就势必存在学科之间的封闭、学习内容的不可选择、学生与社会隔膜、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等问题,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正是为了弥补学科教学的不足,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研究性学习与活动课的关系。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人把研究性学习与活动课混为一谈,甚至合二为一。其实,二者有着极大的区别。首先,两者的课程价值指向不同。活动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爱好;而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控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其次,两者的课程实施方式和流程不同。活动课有许多种类,每一门课都有自己特别的组织实施方式和流程,相互之间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不论学生研究什么课题,其课程的实施基本都按照“提出问题—寻找资料—验证分类—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进行。当然,研究性学习与活动课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3.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之间的关系朝着越来越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理想境界。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实现这一教育理念提供了条件,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和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研究过程中,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勇敢地面对角色的变化,做到“参志而不干预,指导而不领导,授渔而不授鱼”,过多的包办代替和无所作为的倾向都是必须克服的。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知识在某些方面不如学生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要努力学习,以尽快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进研究性学习,那么,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是从哪里得来的呢?是靠教育培养出来的,而旧有的教育思想与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了,因此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育不仅要使人们更好更多地接受知识,而且要使人们具有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础教育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与学习内容也不能墨守成规,仅仅用原来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来学习预先确定的、由前人积累的文化和经验不再是合适的了,必须按照时代的特点及其对教育得出的要求,在教学中调整学习内容,充实新的学习方式。
总之,我认为,随着本课题的继续深入研究,它促使着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转变,虽然新课程改革步履艰难,但今年全国已有某些省开展试点。课程改革不仅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学校也必须适应这一历史趋势。我们坚信,通过顽强努力,即使是荆棘丛生的荒原也能踏出一条康庄大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