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博物馆藏品中,通常有一种被称为“虎子”的陶瓷器。虎子是指一种盛水的器具,口部似张口的虎首,背有提梁,圆腹,下有四足,因其形如虎,故名。东汉时出现,六朝时墓葬中常见,大部分都为青釉器。其用途有两说,一说是溺器,一说是水器。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在两晋南北朝隋唐墓葬中也有很多件虎子的出土,质地有陶和青瓷两种,时间跨度从东晋至唐。发现最早随葬虎子的墓葬是南安丰州狮子山东晋太元三年(378)墓,其随葬的虎子体形较大,尺寸为高19.3、底径11.5厘米,具有实用器的特征。至南朝前期宋、齐两代,虎子形体变小,约为东晋时期的三分之二,逐步向明器过渡。南朝后期梁、陈二朝,虎子的造型越发多样,如丰州皇冠山此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虎子,造型各异,刻划细致,已经没有早期的简单粗放,有的虎子装饰有四足,有的则为平底。隋代的虎子,目前仅在丰州的开皇十六年墓中发现,其器身呈扁圆形,器身刻划精细。到了唐代,作为随葬品的虎子,大放异彩,质地上不仅有瓷质虎子,还有陶质虎子,而且虎子的造型和装饰工艺越来越精致小巧,完全成为一种随葬明器。瓷质虎子的造型有葫芦状、圆锥状、倒圆锥状、球状等,器身刻划手法精细,有的刻划出口、眉、眼睛、胡须、毛发等。陶虎子的器身有长圆锥形、肥短圆锥形、扁圆球形等,并用刻划、粘贴的方法装饰器身。
现举几例虎子进行描述,以供诸位藏友鉴赏。
陶虎子
1.1934年安溪后垵唐乾封二年墓出土一件,长10.2、高8厘米。器身如倒置的瘦长圆锥体,加两道弦纹,微平底,下捏贴四小趾,上部捏贴一把,头部上捏塑,似虎,并刻划多道放射状弦纹。胎灰黄色,釉色脱落。
2.1934年安溪后垵唐乾封二年墓出土一件,长7.7、高8.2厘米。器身如倒置的肥短圆锥体,微平底,上部捏贴一把,头部加捏塑,似猪,并刻划多道弦纹。胎灰黄色,釉色脱落。
3.1934年安溪后垵唐乾封二年墓出土一件,长4.7、高5.7厘米。器身如扁圆球状,平底,上部捏贴一把,头部加捏塑如猪面,两侧刻划柳叶状纹。
瓷虎子
1.南安丰州狮子山东晋太元三年墓出土一件,高19.3、底径11.5厘米。体成球形,短流上附塑鼻眼作虎面。腹部施弦纹。胎骨灰白,施青釉,釉不及底。
2.南安丰州隋开皇十六年墓出土一件,长9.5、高7厘米。形状扁圆,上有提梁,有口,口上有耳有鼻,底有四足,背有鳞纹。
3.泉州西南郊唐墓M1出土一件,长10、高9厘米。侧面作葫芦状,昂头,口向上,系假口。
4.永春唐上元三年墓M1出土一件,通高14.2、长12.6厘米。作圆锥状,中空,前部平,尾部呈圆锥体。顶部有一小孔象征虎口,身上刻划数道象征毛状纹饰。肩尾之间贴附圆柱状提梁。灰红胎,施灰白色釉,釉不及底。
5.洛江梧宅唐贞观二十二年墓出土一件,长7.5、高7.5厘米。倒圆锥形,前大后小,上一提把,下底部捏贴四个小足。前立面平,饰以老虎形状,一个口,一对眉毛、眼睛,刻以胡须。胎灰质坚,釉呈青绿色,满釉。
6、晋江内坑唐墓出土一件,通高12厘米。器前高后低,虎子用粘贴、刻划等手法生动简洁地塑造出老虎的眼、眉、鼻、嘴、四肢和尾巴,施白釉。
7、泉州西南郊唐墓M2出土一件,球形,高5.5、腹径7、底径4.5厘米。
现实社会中虎子的盛行,也影响到当时的丧葬礼仪,考古资料显示两汉至唐代的古墓中常发现作为随葬品的虎子。虎子又名楲,《史记·万石列传》集解:“苏林曰:‘贾逵解周官,楲,虎子也。’”段玉裁注:“虎子所以小便。”泉州地区的青瓷虎子,出现于东晋墓葬。体成球形,短流上附塑鼻眼作虎面,腹部施弦纹。胎骨灰白,施青釉,釉不及底。不过在墓葬中多趋于明器化,既含虎虎生气,又呈温顺驯服之态。古代人们对虎既畏惧厌恶,也希望征服、惩罚它。把溺器造成老虎的形象,正反映了这种心理。
至唐代之后,虎子随着丧葬风俗的变化,逐渐从随葬器物的名单中消失。但由于它的方便与实用,使其在现实生活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住宅的现代化,虎子已失去了在普通家庭中存在的意义。但是,一些旧城镇居民家中仍可见到各式造型的虎子,医院中为行动不便的病人及老人常准备一些方便用的虎子。如今那些沉睡千年的虎子,由于种种机缘再度重见天日,从而成为藏友鉴赏、收藏的新宠。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在两晋南北朝隋唐墓葬中也有很多件虎子的出土,质地有陶和青瓷两种,时间跨度从东晋至唐。发现最早随葬虎子的墓葬是南安丰州狮子山东晋太元三年(378)墓,其随葬的虎子体形较大,尺寸为高19.3、底径11.5厘米,具有实用器的特征。至南朝前期宋、齐两代,虎子形体变小,约为东晋时期的三分之二,逐步向明器过渡。南朝后期梁、陈二朝,虎子的造型越发多样,如丰州皇冠山此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虎子,造型各异,刻划细致,已经没有早期的简单粗放,有的虎子装饰有四足,有的则为平底。隋代的虎子,目前仅在丰州的开皇十六年墓中发现,其器身呈扁圆形,器身刻划精细。到了唐代,作为随葬品的虎子,大放异彩,质地上不仅有瓷质虎子,还有陶质虎子,而且虎子的造型和装饰工艺越来越精致小巧,完全成为一种随葬明器。瓷质虎子的造型有葫芦状、圆锥状、倒圆锥状、球状等,器身刻划手法精细,有的刻划出口、眉、眼睛、胡须、毛发等。陶虎子的器身有长圆锥形、肥短圆锥形、扁圆球形等,并用刻划、粘贴的方法装饰器身。
现举几例虎子进行描述,以供诸位藏友鉴赏。
陶虎子
1.1934年安溪后垵唐乾封二年墓出土一件,长10.2、高8厘米。器身如倒置的瘦长圆锥体,加两道弦纹,微平底,下捏贴四小趾,上部捏贴一把,头部上捏塑,似虎,并刻划多道放射状弦纹。胎灰黄色,釉色脱落。
2.1934年安溪后垵唐乾封二年墓出土一件,长7.7、高8.2厘米。器身如倒置的肥短圆锥体,微平底,上部捏贴一把,头部加捏塑,似猪,并刻划多道弦纹。胎灰黄色,釉色脱落。
3.1934年安溪后垵唐乾封二年墓出土一件,长4.7、高5.7厘米。器身如扁圆球状,平底,上部捏贴一把,头部加捏塑如猪面,两侧刻划柳叶状纹。
瓷虎子
1.南安丰州狮子山东晋太元三年墓出土一件,高19.3、底径11.5厘米。体成球形,短流上附塑鼻眼作虎面。腹部施弦纹。胎骨灰白,施青釉,釉不及底。
2.南安丰州隋开皇十六年墓出土一件,长9.5、高7厘米。形状扁圆,上有提梁,有口,口上有耳有鼻,底有四足,背有鳞纹。
3.泉州西南郊唐墓M1出土一件,长10、高9厘米。侧面作葫芦状,昂头,口向上,系假口。
4.永春唐上元三年墓M1出土一件,通高14.2、长12.6厘米。作圆锥状,中空,前部平,尾部呈圆锥体。顶部有一小孔象征虎口,身上刻划数道象征毛状纹饰。肩尾之间贴附圆柱状提梁。灰红胎,施灰白色釉,釉不及底。
5.洛江梧宅唐贞观二十二年墓出土一件,长7.5、高7.5厘米。倒圆锥形,前大后小,上一提把,下底部捏贴四个小足。前立面平,饰以老虎形状,一个口,一对眉毛、眼睛,刻以胡须。胎灰质坚,釉呈青绿色,满釉。
6、晋江内坑唐墓出土一件,通高12厘米。器前高后低,虎子用粘贴、刻划等手法生动简洁地塑造出老虎的眼、眉、鼻、嘴、四肢和尾巴,施白釉。
7、泉州西南郊唐墓M2出土一件,球形,高5.5、腹径7、底径4.5厘米。
现实社会中虎子的盛行,也影响到当时的丧葬礼仪,考古资料显示两汉至唐代的古墓中常发现作为随葬品的虎子。虎子又名楲,《史记·万石列传》集解:“苏林曰:‘贾逵解周官,楲,虎子也。’”段玉裁注:“虎子所以小便。”泉州地区的青瓷虎子,出现于东晋墓葬。体成球形,短流上附塑鼻眼作虎面,腹部施弦纹。胎骨灰白,施青釉,釉不及底。不过在墓葬中多趋于明器化,既含虎虎生气,又呈温顺驯服之态。古代人们对虎既畏惧厌恶,也希望征服、惩罚它。把溺器造成老虎的形象,正反映了这种心理。
至唐代之后,虎子随着丧葬风俗的变化,逐渐从随葬器物的名单中消失。但由于它的方便与实用,使其在现实生活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住宅的现代化,虎子已失去了在普通家庭中存在的意义。但是,一些旧城镇居民家中仍可见到各式造型的虎子,医院中为行动不便的病人及老人常准备一些方便用的虎子。如今那些沉睡千年的虎子,由于种种机缘再度重见天日,从而成为藏友鉴赏、收藏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