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进入新世纪,为了作好可持续发展的准备,人们把改革的目光聚集在教育上。面对像海潮一样迎面扑来的种种危机和挑战,大学德育工作显示出更多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道德教育;传统文化;科学性
一、面向新时代,明确紧迫性
第一,从市场经济来看:市场经济的平等性在鼓励了人们参与生产的同时,诱发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在利润的刺激下也让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行为蔓延;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虽然可以通过外力的约束让人的活动有秩序,但是人的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还是要靠内在的因素,那就是道德;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促进生产力的跨越发展,生产的解放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同时必然导致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多样化。经济的发展只有内化为人的素质的提升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对于如何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直接途径。第二,从对外开放来看:对外开放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以各种形式渗透进来。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甚至是混乱。“是与非”在今天的人们那不是那么明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面临重新选择。大学校园是一个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在那更需要德育工作者的引导和帮助。第三,从信息来源渠道看:网络给了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的场所,更成为年青人交往和娱乐的场所。没有设置有效适应范围的信息给了学生多方面的教育,甚至是一些不良的教育。更可怕的是网络让人在虚拟的世界变得精神空虚、行为失范,在这方面的惨痛例子和教训实在太多了。大学校园是崇尚自由的地方,但很多大学生的心智并不成熟,很容易在网络世界迷失方向。然而在需要德育的时候,以说教为主的传统德育在网络时代又是那样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与时俱进,把握规律性
在新的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大学生的心理层面、思想认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机遇和挑战,关键是要找到德育的规律性。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从社会需求出发,忽视了个性品质、独立意识。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作用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原则。但是,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种按统一的思维模式来培养人才,很难解决人们复杂多样的思想矛盾,反而会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前提下,应尊重青少年个性的发展,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第一,要运用专业知识提升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盲目的教育只能显示德育工作的政治目的而让人反感。以前的德育工作简单,只要是党性强的人都可以进行对人的德育教育,那是对德育工作的歪曲。德育有自己的专业理论为支撑: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传统文化、管理学等学生都普遍感兴趣的知识是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尤其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那是开启德育工作的宝藏。传统文化内含和内存着许多超越阶级和时代属性而体现、反映人类向往真善美的道德要求和处世准则,如“五常”就包含了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普遍性、共同性、一般性的道德内容。这些内容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就需要我们今天批判地加以继承。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挖掘她,传承她,发扬她,德育工作会显得充满魅力。第二,德育工作是系统工程,不是那个人那个部门的事,也不是一步就可以做完的事。高职院校都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室,它承载了德育工作的理论教育任务,但决对不能做好全部德育工作。学院从办学理念的形成到校园文化建设;从学工处对学生日常行为问题的处理到教务处对学生例如考试中诚信问题的处理;从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到任课教师的上课;从心理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都应是德育的范围。学校德育由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要素系统构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合理的引导。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总会受到外界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外在环境很重要,它由物质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和内部管理机构环境统合构成。学院德育要形成一个体系,各要素横向贯通,环环相扣,形成合力。以保证在整个德育过程中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思想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现代大学教育立足于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是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国家和民族应对挑战、生存发展、开拓进取、创造奇迹所必须依托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2
[2]朱小蔓.对策与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
【关键词】道德教育;传统文化;科学性
一、面向新时代,明确紧迫性
第一,从市场经济来看:市场经济的平等性在鼓励了人们参与生产的同时,诱发个人主义倾向;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在利润的刺激下也让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等行为蔓延;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虽然可以通过外力的约束让人的活动有秩序,但是人的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还是要靠内在的因素,那就是道德;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促进生产力的跨越发展,生产的解放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同时必然导致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多样化。经济的发展只有内化为人的素质的提升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对于如何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直接途径。第二,从对外开放来看:对外开放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以各种形式渗透进来。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甚至是混乱。“是与非”在今天的人们那不是那么明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面临重新选择。大学校园是一个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在那更需要德育工作者的引导和帮助。第三,从信息来源渠道看:网络给了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的场所,更成为年青人交往和娱乐的场所。没有设置有效适应范围的信息给了学生多方面的教育,甚至是一些不良的教育。更可怕的是网络让人在虚拟的世界变得精神空虚、行为失范,在这方面的惨痛例子和教训实在太多了。大学校园是崇尚自由的地方,但很多大学生的心智并不成熟,很容易在网络世界迷失方向。然而在需要德育的时候,以说教为主的传统德育在网络时代又是那样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与时俱进,把握规律性
在新的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大学生的心理层面、思想认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机遇和挑战,关键是要找到德育的规律性。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从社会需求出发,忽视了个性品质、独立意识。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作用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原则。但是,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种按统一的思维模式来培养人才,很难解决人们复杂多样的思想矛盾,反而会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前提下,应尊重青少年个性的发展,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第一,要运用专业知识提升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盲目的教育只能显示德育工作的政治目的而让人反感。以前的德育工作简单,只要是党性强的人都可以进行对人的德育教育,那是对德育工作的歪曲。德育有自己的专业理论为支撑: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传统文化、管理学等学生都普遍感兴趣的知识是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尤其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那是开启德育工作的宝藏。传统文化内含和内存着许多超越阶级和时代属性而体现、反映人类向往真善美的道德要求和处世准则,如“五常”就包含了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普遍性、共同性、一般性的道德内容。这些内容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就需要我们今天批判地加以继承。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的实现。挖掘她,传承她,发扬她,德育工作会显得充满魅力。第二,德育工作是系统工程,不是那个人那个部门的事,也不是一步就可以做完的事。高职院校都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室,它承载了德育工作的理论教育任务,但决对不能做好全部德育工作。学院从办学理念的形成到校园文化建设;从学工处对学生日常行为问题的处理到教务处对学生例如考试中诚信问题的处理;从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到任课教师的上课;从心理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都应是德育的范围。学校德育由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要素系统构成,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合理的引导。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总会受到外界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外在环境很重要,它由物质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和内部管理机构环境统合构成。学院德育要形成一个体系,各要素横向贯通,环环相扣,形成合力。以保证在整个德育过程中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思想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现代大学教育立足于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是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国家和民族应对挑战、生存发展、开拓进取、创造奇迹所必须依托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32
[2]朱小蔓.对策与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