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NDC模型评估湖北省不同稻作系统不同管理措施温室气体排放的周年变化

来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kly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究不同管理措施对湖北省主要稻作系统CH4和N2O周年排放的影响,利用田间观测数据验证DNDC模型后,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模拟和测算湖北省不同稻作系统温室气体的周年排放。本研究于2019年在鄂西北的枣阳市设置水稻-小麦(RW)、水稻-再生稻(RO)稻作系统,在鄂东南的武穴市设置RO、水稻-油菜(RR)稻作系统,在江汉平原的潜江市设置RW、RO、RR稻作系统,每个稻作系统均设置常规栽培和优化栽培(包括氮肥深施、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等)两个模式,通过静态箱法测定温室气体CH4和N2O的周年排放特
其他文献
玉米茎秆强度下降是造成生理成熟后玉米倒伏的重要因素。为明确玉米生理成熟后茎秆强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本试验以玉米品种‘正红6号’为材料,设置不同密度处理,通过研究其生理成熟后茎秆强度、单位长度干重、含水率等变化规律,分析影响生理成熟后茎秆强度的关键因素,为机械粒收技术推广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玉米生理成熟后节间茎秆强度逐渐下降,随着时间推移,降低幅度逐渐减小;生理成熟后玉米茎秆单位长度干重、含水率逐渐降低,节间长粗比略有增加。不同密度间茎秆强度差异显著,生理成熟后茎秆强度下降幅度不同,在4.5万~10.5万
在长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随着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小流域的系统划分对于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与水土保持治理实践必不可少。以GIS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地貌类型和侵蚀营力、土壤侵蚀分布等因素进行水土保持分区,根据主导基础功能、治理任务,结合地形、地貌、水系、行政区划、地表建筑物等因素,探索低山丘陵、黄泛平原、人居环境、农田防护等区域的小流域(片区)划分方法,助力于新时期下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保持监
面对传统小农经营方式无法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激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绿色生产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时代意义。本文在计划行为理论(TPB)基础上,构建“外部环境→内在认知→行为意向→行为实施”的绿色生产决策机制框架,并利用山东省293家蔬菜家庭农场的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从作用机制来看,外部环境通过内在认知和行为意向的中介作用对行为实施产生影响,相关假设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决策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2)从影响效应来看,市场激励、政府规制、行为态度、控制认知和行为意向对行为实施的影响效应分
为明确伴矿景天间作模式对辣椒植物根系周围土壤镉(Cd)迁移与可利用风险的影响,于2019年在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伴矿景天或辣椒单作、伴矿景天条带式间作辣椒(间作1)、伴矿景天交叉式间作辣椒(间作2)、伴矿景天混合式间作辣椒(间作3)等5种种植模式,收获期采集辣椒根系周围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各形态Cd含量和土壤pH、有机质、全量和有效氮磷钾以及球囊霉素(GRSP)含量。结果表明,与辣椒单作相比,间作2和间作3使辣椒根系周围土壤酸溶态Cd显著降低39.6%和41.5%(P<0.05),可
农田氮素管理不当导致水体污染、土壤结构破坏和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从经济与生态环境各方面探讨华北平原冬小麦的最优施氮量可为粮食生产及区域农业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本文利用华北平原9个站点1981—2017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及冬小麦物候和产量观测资料,借助CERES-Wheat模型,基于5个约束指标(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增产-节氮权衡和环境-经济效益)和施氮量的关系曲线,揭示华北平原冬小麦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最优施氮量。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各站点基于不同目标约束所得的最优施氮量有所不同,其大小顺序为
为探究烟秆炭基肥对薏苡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以烟秆生物炭基肥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化肥(F)、施低量烟秆炭基肥(LBF)、施高量烟秆炭基肥(HBF) 4个处理,测定土壤pH、有机碳组分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度,同时研究与土壤碳循环和微生物活性有关的4种酶活性变化特征,分析土壤pH、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酶和土壤细菌丰度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施用烟
开发区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是入驻企业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基础。针对目前水土保持区域评估报告编制存在的问题,就水土保持区域评估的基本要求、原则、主要内容和要点进行了探讨。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应将扰动范围不新增,土石方全部利用、不外弃,表土资源得到全部保护与利用,雨洪资源得到全面利用与控制等作为全局控制性目标,重点布局“五通一平”阶段和公共基础设施区域的土石方调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保持监测等,入驻项目的相关编制内容可以简化。
蜘蛛是稻田重要的天敌生物,通过改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升稻田蜘蛛多样性及其害虫生物控制服务,对推动稻田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太湖流域有机、绿色、常规生产模式下稻田蜘蛛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以评估不同生产管理模式对稻田蜘蛛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生产方式蜘蛛α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有机生产稻田蜘蛛的丰富度、多度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常规及绿色生产稻田。捕猎类型在不同稻田差异显著,有机和绿色生产稻田蜘蛛以结网型为主,而常规生产稻田以捕猎型为主;3种生产模式稻田蜘蛛体长和飞航能力无显著差
探讨不同轮作模式下作物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大豆产量形成的影响,可为多元化轮作模式下大豆增产增效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于2018—2020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试验基地,以前茬作物秸秆还田下轮作模式为主区,设置小麦、大蒜、芥菜型油菜和空白(冬闲)4个轮作模式;肥料施用水平为副区,设置不施肥和施三元复合肥(15∶15∶15)225 kg·hm-22个施肥水平,研究秸秆还田下不同轮作模式和施肥对大豆养分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模式与施肥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显著,且两因素对产
综述了磷酸根在一些常见土壤矿物表面吸附–解吸特性的研究进展。磷酸根在矿物表面的吸附特性受环境pH、离子强度、温度、反应时间、矿物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一般说来,矿物表面的磷吸附量随pH降低而增加,受离子强度的影响较小。磷酸根在矿物表面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可分为快速吸附过程和慢速吸附过程,且在弱结晶矿物中存在微孔扩散过程。磷酸根在矿物表面的解吸过程通常存在两个阶段(初始快速解吸和随后的缓慢解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