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会计信息化实现的关键是对有效数据准确提取和高效集成。本文将探究基于信息需求主体,对数据进行分级。以此为基础,达到信息资源的高密度集成,建成一个面向多个部门、多个服务对象、多个使用者的综合会计信息化系统。
关键词:分层级会计 会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1(a)-121-02
2009年4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中明确提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科研、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共享的信息平台”。
2016年,農业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农财发〔2016〕59号)中明确要求“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服务,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随着我国农业科研事业的迅猛、快速、全面发展,科研资金渠道多样化、核算对象复杂化、审核监督精细化等特点,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也不断提出新要求、新高度。大数据时代下,创新才能取得进步。财务部门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对财务数据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功能全面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变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1 建立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主要目的
1.1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形成全面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
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核算手段的进步,是促进财务管理变革的基础条件。传统会计系统是面向上级部门的会计报表体系,注重的是合规性。目前,科研院所会计体系面向更加多元化,不仅仅是自身,还包括其他社会主体和政府相关机构。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准确而迅速的提供有质量的数据,加快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进程,进一步提升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水平,实现更加方便、高效、快捷的财务管理。
1.2 提升数据质量,形成大数据时代财务决策体系
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对庞大数据高度整合和高速处理,通过与管理结构有效对接,相互配合,促进科研单位管理层实时监督,及时准备的掌握财务信息,将会计数据的微观分析与科研发展的宏观数据分析相结合,为决策提供有力保障,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研事业的统筹规划和发展。
1.3 提升数据兼容可能性,加强预决算全程监督
会计信息化系统面向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信息需求主体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合作的氛围。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手段,依靠与上级部门的数据接口,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资金支付和预算的全面监控,推进预算决算全程监督。
1.4 提升服务科研能力,有效节约科研人员时间
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理顺科研经费报销流程,简洁直观的在系统中体现。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网络报销,免去人为多部门签字的时间消耗,从根本上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删繁就简。有效地促进资金管理规范、透明与高效,使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为科研经费安全使用保驾护航。
2 建立基于信息需求主体的分层级数据资源
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对单位业务活动数据进行收集,并按一定的信息处理规则报告信息,满足其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实现企业组织目标的系统。会计信息化应满足不同层级的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其一是会计信息系统内各功能模块间的原始资料共用和中间结果交换;其二是会计主体内各职能部门的经济信息交流与利用;其三是主体与上下级之间的财务数据上报与下发;其四是社会范围内的财务信息披露。
因此会计信息化实现的关键是对有效数据准确提取和高效集成。会计信息数据庞杂、繁多,根据信息需求主体对数据进行分级,有逻辑提取信息是提供有效数据的可靠方法。具体层级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项目(课题组)
(1)会计核算信息:提取单位所有经济活动真实、有效、全面的会计核算信息。
(2)固定资产信息:提取关于土地、房屋、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家具用具、交通运输等固定资产信息。
(3)政府采购信息:提取政府采购预算信息、各部门政府采购计划申请、政府采购执行信息。
(4)预算管理信息:项目(课题组)申报人填报项目(课题)预算编制信息。
2.2 对管理部门
(1)人事部门信息:与人事部门管理系统对接,收集在职职工、离退休职工、临时聘用等的人员档案基本信息、薪资信息基础数据。
(2)科技管理部门信息:与科技管理部门系统形成接口,收集项目申报、研究生学生基本、专家库人员等信息。
(3)后勤管理部门信息:成果转化、基地费用分摊、水电费分摊和科研单位公共设施分摊等信息。
(4)仪器管理部门信息:大型仪器购置情况、修购基建项目申报和管理信息。
2.3 对合作单位
(1)对往来单位:提取存在业务往来的对方单位的账户信息。(2)对银行:提取来款、汇款、对账等信息。
2.4 对上级部门
与上级部门对接,提取有关预算批复、决算批复、报表统计、用款计划申报、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支付模式等信息。
2.5 对社会
根据科研经费信息公开要求,提取公开项目的“基本信息”“合同(任务)书”“相关设备”“参加单位”和“结题验收”等信息。
3 实现会计信息资源高度集成
集成是一个过程,强调融合。主要内容是基于网络,对不同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软件组成的异构数据处理,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达到协调各集成单元的目的。集成的目的是给用户提供一个集中、统一的视图,并确保模块之间的可操作性,以提高模块的重复使用程度。
有效数据构成信息的高效集成。现代科研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应实现基于项目(课题)层级、科研单位管理部门层级、合作部门(比如银行)层级、上级部门层级、社会层级的信息数据的高度集成。
对各种会计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完成信息的输入和共享,使各个信息使用主体有效连接起来。并提供会计管理、分析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通过正确选用、合理配置防火墙等硬件设施,筑造安全的软硬件集成环境,强化系统网络安全,让信息数据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安全的反馈至系统用户。
4 自主设计功能模块
财务信息化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软件,被信息需求者无障碍地解读和高效使用。是面向多个部门、多个服务对象、多个使用者的综合平台。整体功能模块的设置需要分步实施、统筹谋划、不断更新。
科研单位应根据科研人员数量和资金量,围绕科研经费管理的实际需求,从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解放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在集成数据的基础上,定制功能鲜明、内容全面、目标明确的功能模块。
参考文献
[1] 顾熠.高等学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 顾熠.基于事项会计的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关键词:分层级会计 会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1(a)-121-02
2009年4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全力打造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基本实现大型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与经营管理信息化融合”。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中明确提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科研、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共享的信息平台”。
2016年,農业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农财发〔2016〕59号)中明确要求“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服务,提高科研管理效率”。
随着我国农业科研事业的迅猛、快速、全面发展,科研资金渠道多样化、核算对象复杂化、审核监督精细化等特点,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也不断提出新要求、新高度。大数据时代下,创新才能取得进步。财务部门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对财务数据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功能全面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变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1 建立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主要目的
1.1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形成全面高效的财务管理体系
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核算手段的进步,是促进财务管理变革的基础条件。传统会计系统是面向上级部门的会计报表体系,注重的是合规性。目前,科研院所会计体系面向更加多元化,不仅仅是自身,还包括其他社会主体和政府相关机构。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准确而迅速的提供有质量的数据,加快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进程,进一步提升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水平,实现更加方便、高效、快捷的财务管理。
1.2 提升数据质量,形成大数据时代财务决策体系
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对庞大数据高度整合和高速处理,通过与管理结构有效对接,相互配合,促进科研单位管理层实时监督,及时准备的掌握财务信息,将会计数据的微观分析与科研发展的宏观数据分析相结合,为决策提供有力保障,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研事业的统筹规划和发展。
1.3 提升数据兼容可能性,加强预决算全程监督
会计信息化系统面向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信息需求主体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合作的氛围。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手段,依靠与上级部门的数据接口,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对资金支付和预算的全面监控,推进预算决算全程监督。
1.4 提升服务科研能力,有效节约科研人员时间
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理顺科研经费报销流程,简洁直观的在系统中体现。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网络报销,免去人为多部门签字的时间消耗,从根本上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删繁就简。有效地促进资金管理规范、透明与高效,使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为科研经费安全使用保驾护航。
2 建立基于信息需求主体的分层级数据资源
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对单位业务活动数据进行收集,并按一定的信息处理规则报告信息,满足其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实现企业组织目标的系统。会计信息化应满足不同层级的会计信息资源共享,其一是会计信息系统内各功能模块间的原始资料共用和中间结果交换;其二是会计主体内各职能部门的经济信息交流与利用;其三是主体与上下级之间的财务数据上报与下发;其四是社会范围内的财务信息披露。
因此会计信息化实现的关键是对有效数据准确提取和高效集成。会计信息数据庞杂、繁多,根据信息需求主体对数据进行分级,有逻辑提取信息是提供有效数据的可靠方法。具体层级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项目(课题组)
(1)会计核算信息:提取单位所有经济活动真实、有效、全面的会计核算信息。
(2)固定资产信息:提取关于土地、房屋、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家具用具、交通运输等固定资产信息。
(3)政府采购信息:提取政府采购预算信息、各部门政府采购计划申请、政府采购执行信息。
(4)预算管理信息:项目(课题组)申报人填报项目(课题)预算编制信息。
2.2 对管理部门
(1)人事部门信息:与人事部门管理系统对接,收集在职职工、离退休职工、临时聘用等的人员档案基本信息、薪资信息基础数据。
(2)科技管理部门信息:与科技管理部门系统形成接口,收集项目申报、研究生学生基本、专家库人员等信息。
(3)后勤管理部门信息:成果转化、基地费用分摊、水电费分摊和科研单位公共设施分摊等信息。
(4)仪器管理部门信息:大型仪器购置情况、修购基建项目申报和管理信息。
2.3 对合作单位
(1)对往来单位:提取存在业务往来的对方单位的账户信息。(2)对银行:提取来款、汇款、对账等信息。
2.4 对上级部门
与上级部门对接,提取有关预算批复、决算批复、报表统计、用款计划申报、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支付模式等信息。
2.5 对社会
根据科研经费信息公开要求,提取公开项目的“基本信息”“合同(任务)书”“相关设备”“参加单位”和“结题验收”等信息。
3 实现会计信息资源高度集成
集成是一个过程,强调融合。主要内容是基于网络,对不同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应用软件组成的异构数据处理,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达到协调各集成单元的目的。集成的目的是给用户提供一个集中、统一的视图,并确保模块之间的可操作性,以提高模块的重复使用程度。
有效数据构成信息的高效集成。现代科研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应实现基于项目(课题)层级、科研单位管理部门层级、合作部门(比如银行)层级、上级部门层级、社会层级的信息数据的高度集成。
对各种会计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完成信息的输入和共享,使各个信息使用主体有效连接起来。并提供会计管理、分析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通过正确选用、合理配置防火墙等硬件设施,筑造安全的软硬件集成环境,强化系统网络安全,让信息数据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安全的反馈至系统用户。
4 自主设计功能模块
财务信息化的直接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软件,被信息需求者无障碍地解读和高效使用。是面向多个部门、多个服务对象、多个使用者的综合平台。整体功能模块的设置需要分步实施、统筹谋划、不断更新。
科研单位应根据科研人员数量和资金量,围绕科研经费管理的实际需求,从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解放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在集成数据的基础上,定制功能鲜明、内容全面、目标明确的功能模块。
参考文献
[1] 顾熠.高等学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 顾熠.基于事项会计的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