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达标,我有7招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jay1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1976年40岁发现自己血糖超标后,1993年我又发现自己血脂超标、血压超标、血黏度超标以及腔隙性脑梗死。在医生的要求下,我通过药物治疗,同时加上生活方式的改变,终于把各项指标都降到正常。至今血脂也没超标,而且腔隙性脑梗死也没复发。
  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一直坚持以下7点。
  1 不放过各种学习知识的机会,包括听课、看书、看报和收看电视节目等,把与血脂、血糖相关的知识都记在心里。
  2由于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我发现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与脂肪代谢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争取血脂达标的同时要争取血糖达标,防止二者相互影响。
  3每当我情绪波动如紧张、激动、生气、烦恼、失眠时,我发现自己内分泌都会紊乱。因此,我在争取血脂达标的同时,力争保持心态的乐观、平和,排除各种影响心情的不良因素。
  4按照医生的指导,坚持科学的饮食疗法。每天按照自己的实际体重计算一天身体所需的总热量。针对血脂超标、血糖超标、血压超标的情况,确定饮食结构,实行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策略,同时摄入适量的主食以及蛋白质。我现在每天吃750克蔬菜、250克主食以及250克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植物油限量30克。如果血糖达标,就再吃100克的水果。
  由于饮食的量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为了确保充足的营养,我坚持饮食品种多样化的方针。一天内食物颜色多样化,粗细粮搭配,动植物搭配,海洋、陆地食物搭配,主副食搭配。
  同时,我还针对自己的检查结果实时调整饮食结构。总胆固醇超标时,我就尽量少吃荤油、内脏、虾头、蟹黄、肉皮等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甘油三酯超标时,我就尽量少吃油脂、甜食、坚果等食物;当指标达标后,我会及时把黑名单里的食物放回菜单中,保证营养的均衡。我不仅在饮食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还戒烟、限酒,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辅助保健品。
  5每天坚持适量运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规定轻体力劳动的居民每日步行不应少于6000步,血脂超标时应增加为8000~10000步。运动既可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又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6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调脂药,并且随着血脂监测情况及时调药。但切记不要随便停药,以防指标反弹,要严格遵守医嘱。
  7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健康管理,定期监测血脂、血糖与血压还有肝功能、肾功能,给医生足够的参考资料,及时调整用药。定期监测,不仅有助于用药安全,还是对自己坚持正确方式的一种鞭策。
  有了这7点的保驾护航,我的血脂水平一直保持良好,希望这7点也能帮助广大“糖友”健健康康,获得高质量的生活。
  (编辑/尹栋)
其他文献
全国发行的某畅销报刊多次刊登“《向美国人学习不吃药》免费申领”的违法广告,号称能“救心、救脑,心脑同治,是世界心脑血管治疗的第三次革命”。读了这么多年的《糖尿病之友》的“曝光台”,我凭直觉就知道这又是一个骗局。骗子行骗都爱谎称自己运用的是欧美的新技术,因为欧美的医疗力量雄厚。可是,美国人怎么可能不吃药?难道他们得了病不去医院自己死扛吗?肯定不是。美国人病了肯定第一时间去医院,合理就医、合理服药,骗
期刊
监控血糖:评价短期血糖控制情况及波动情况  虽然HbA1c是国际上监测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但它不能及时反映患者近期的血糖情况。而GA能反映近期(2~3周)的血糖情况,因此能更确切和及时地反映患者的短期内血糖水平及波动情况,尤其适用于血糖波动较大的新发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从而有利于用药量的及时调节。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透析性的贫血、急性全身性疾病期、肝病、糖尿病合并妊娠、降糖药物调整期等,监
期刊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做造影、放支架,历时不过30多年,但发展不可谓不迅猛。10年前,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量仅有2万余例,到今天,介入治疗的年手术量已经达到30万例。  由于冠状动脉的直径一般在2~4毫米左右,而介入治疗用的导管仅有2毫米左右,所以这个手术常被喻为“在针尖上跳舞”。回首往事,这项技术的发展始终充满了崎岖与坎坷,冷遇和嘲讽。发展到现在的水平,依靠的是一代代先贤们坚韧不拔和
期刊
临床上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候患者的病诊断得很明确,治疗得也对路,开的药也没问题,但服药后却没有很快见效,这是怎么回事呢?是药开得不对,还是用的药量太少?原来,不同的药服用后大概多长时间起效是不一样的,短的数分钟,长的需数周或更长。所以,有时候服药无效,只是时间不到。患者朋友不要太过着急换药或加大药量,往往坚持服用一段时间后,随着血液中药物浓度的逐渐积累,作用才会逐渐发挥出来。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
期刊
我是“老唐”,我和读者们早就在杂志的各个版面见过很多次面了,所以我也算是大家的老朋友。因为我在杂志中代表了千千万万的糖尿病患者,所以我总是感觉自己的压力好大,肩上的担子好重。2012年平安地过去了,新的一年已经到来,“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开年之初,我希望能和广大“糖友”一起,制订好今年的规划,努力在新的一年里把病情控制得更好,让并发症躲得远远的。  开年定计划这个方法是我的老朋友江昌华教我的,他说
期刊
注射胰岛素真的会上瘾吗?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得从源头讲起。  细胞像一个小家庭,靠细胞膜与外界隔离开,以维持人体内部的稳定和各器官功能的发挥。几十万亿个“细胞家庭”组成了人体这个“大社会”。葡萄糖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摄入的淀粉类食物经消化后变成葡萄糖经肠道进入血液,变成我们可以测到的血糖。  由于细胞膜的阻挡,葡萄糖必须通过细胞膜上的许多特殊的“门”才能进入细胞,平时这些“门”大多是关闭的,
期刊
通常,医生会建议口服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的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可是很多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后,血糖还是不能稳步地降下来,除了生活方式和病情发展的影响外,注射技术不规范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随着技术的发展,胰岛素注射针头越来越细,胰岛素注射笔的刻度控制越来越精准,操作也越来越简单,这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患者。但是对于像注射部位的轮替和注射部位的选取这些问题,技术实在是鞭长莫及,帮不了患者太多忙,所以
期刊
我虽然自认为是一位资深“糖友”,但确实很少查餐后一小时血糖。一次偶然校对血糖仪时,我发现自己早餐后一小时血糖比较高,第二天马上又自测了一次,结果一小时是12.2mmol/L,两小时是4.8mmol/L;第三天又测,结果一小时是13.4mmol/L,两小时是6.0mmol/L。餐后一小时血糖不达标,是两小时的两倍多,这说明我的血糖波动大,控制不合格。我明白,长此以往必然会给并发症留下温床,必须认真解
期刊
糖尿病患者用药时经常有很多误区,尤其是涉及到常用的几类药物,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和格列奈类等。  误区一  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好,改用α-糖苷酶抑制剂,或用α-糖苷酶抑制剂血糖控制不好改用二甲双胍。  这是不正确的。二甲双胍主要是用来降低基础血糖的,也就是说主要对空腹血糖高有降低作用;而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卡博平)的作用是使碳水化合物消化的速度减缓,所以是用来降低餐后血糖的。因此
期刊
什么情况下应考虑冠脉介入治疗?  心绞痛经积极药物治疗后,病情仍然不能稳定;或虽然心绞痛症状较轻,但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明确,狭窄病变显著;介入治疗或心脏搭桥术后心绞痛复发,冠状动脉管腔再狭窄;或急性心肌梗死12小时以内。以上情况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一般需要做介入(放支架)治疗,如果病变比较复杂或者闭塞了,就要搭桥。  冠脉介入治疗安全吗?  随着药物涂层支架的问世,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下降了至少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