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3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老唐”,我和读者们早就在杂志的各个版面见过很多次面了,所以我也算是大家的老朋友。因为我在杂志中代表了千千万万的糖尿病患者,所以我总是感觉自己的压力好大,肩上的担子好重。2012年平安地过去了,新的一年已经到来,“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开年之初,我希望能和广大“糖友”一起,制订好今年的规划,努力在新的一年里把病情控制得更好,让并发症躲得远远的。
  开年定计划这个方法是我的老朋友江昌华教我的,他说这个方法非常管用。
  患者江昌华
  60岁,患糖尿病25年,最近一次糖化血红蛋白7.6%。
  我每年都会制订一个新年目标,一个开年规划。
  我今年在治疗方面的主要目标有8个:①继续保持现有的身体状况,在企业管理岗位上不因糖尿病而影响工作,出勤率要保持在99%以上。②糖化血红蛋白要保持在7.0%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保持在11.0mmol/L以下(现在一般在9.8mmol/L左右)。③在6个月内要使末梢神经病变减轻,并提高自身的睡眠质量,睡眠一定要达到6小时。④注意合理饮食;关注与糖尿病肾病相关的肌酐和尿蛋白指标,以保持肾脏不出现新的病变。⑤要有针对性地治疗高血压,以保持在120/80毫米汞柱。⑥在全年中要时刻关注眼睛的变化,保证视网膜病变不再有新的进展。⑦胆固醇有上升的趋势,要关注血脂的变化,首选饮食干预。⑧探索运动疗法的“蹲桩运动”,加强运动方面的干预。
  治疗计划不简单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发布的慢性并发症调查报告显示,在三甲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4.2%,脑血管病12.6%,心血管病17.1%,下肢血管病5.2%。可见,防治糖尿病并发症已经成为广大病友的首要任务。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以及危害性,是随着血糖、血压、血脂及体重等水平的增高而增高的。持续的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肥胖最终都会导致患者的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
  由此可以看出,新的一年,我要想交出一份令大家满意的答卷,一定要把血压、血脂和血糖等指标控制好。
  血糖控制目标
  血糖控制在什么水平比较理想呢?这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控制好血糖;另一方面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医生建议的控制目标是: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血糖如果能持续保持在所建议的目标值,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以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但是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年纪较大的患者、有严重大血管或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病程较长、整体健康状态较差、其他各项指标均难以良好达标的患者可不要照搬我的控制目标,考虑到低血糖的危害,你们的控制目标可以适当放松。
  血压控制目标
  对咱们糖尿病患者来说,专家建议的血压控制值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这样才能预防高血压相关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和肾功能不全等)的发生。
  血脂控制目标
  临床上所说的血脂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胆固醇家族中又有多位成员,其中主要包括对身体有好处的“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对患者心血管危害较大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和“坏”胆固醇有关)。此外糖尿病患者多伴有甘油三酯升高。甘油三酯过高不仅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严重时还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有许多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控制血糖外,还要积极进行调脂治疗。调脂治疗可显著降低发生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危险。
  既然如此,有血脂紊乱的“糖友”们,今年一定要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到1.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到2.6mmol/L以下(合并冠心病的“糖友”还要对自己再“狠”一点,起码要降到2.07mmol/L),甘油三酯(TG)要降到1.7mmol/L。
  体重控制目标
  控制体重对咱们2型糖尿病患者很重要。把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内,有利于咱们控制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医生建议体质指数(BMI)要小于24千克/平方米。 BMI的计算方法是: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实际上,对于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友”来说,体重减轻5%~10%就可以明显改善肥胖导致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从而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所以,如果体重在过去的一年还不达标,我们就在新的一年努力减重吧。
  复查计划要细算
  知道了自己的控制目标,咱们还得去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才能知道达标与否。另外,通过早期及时的检查,捕捉并发症的蛛丝马迹,才能防患于未然。医生还建议咱们最好每年住一次院,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咱们的好朋友陈仲就是这么做的。
  患者陈仲
  今年73岁,患病13年,最近一次糖化血红蛋白6.0%。
  查出糖尿病已经12年了,一直没有吃药,坚持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身体非常好。我的试纸特别费,每天测3次血糖,根据结果调整饮食,绝不多吃多喝,但也不能缺少营养。我每年会住两次院,不是因为生病,而是为了全面检查身体。两次住院费用要花三四千元,但还是很划算,系统地检查更有利于我掌握病情,控制糖尿病和并发症。我还要建议病友,如果可能的话,还是尽量少吃药,少打胰岛素。“管住嘴,迈开腿”,这是我刚患病时301医院一位医生告诉我的,我感谢医生,也一直照着这句话在做。退休以后,我每天打乒乓球一个小时,游泳半个小时,几乎风雨无阻。这一转眼就十多年了,未来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由于咱们当中很多人并不重视定期检查,所以医生总是苦口婆心地告诉我们要进行规律检查和复查。下面就是专家给咱们制订的一年的检查计划单。
  有了这张表格,咱们就不怕错过和医生的“约会”了。   (编者按:类似陈仲这样血糖控制良好且没有采用降糖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没有必要每天测定3次血糖,血糖监测的频率可以降低到每月监测一天的5次血糖即空腹加上三餐后加上睡前血糖即可。也没有必要每年住院来完成有关检查,实际上,这些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检查可以在门诊完成,如此方便患者而且省费用。)
  生活计划不困难
  生活计划听起来有些不近人情,糖尿病患者已经在监测和治疗上万般注意了,要是连生活也要规规矩矩照着书本来,过着千篇一律的日子,那实在是太无趣了。其实,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也可以多姿多彩,这和提前计划、照章办事(按照科学的方法改变生活方式)并不冲突。一个科学而详实的生活计划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享受生活。
  这点我的小妹妹廖烨就做得很好,她现在真的是走出糖尿病的阴影,完全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患者廖烨
  29岁,患1型糖尿病19年,如今每2~3天接受一次肾透析,血糖控制不太稳定。
  糖尿病不容易控制,需要注意的事情非常多,所以有了好的生活计划就去严格地执行。但我们也不能把目光紧紧局限在疾病上,除了稳定的血糖,我们更需要一个精彩的人生。得病后,我也迷茫过,难免自怨自艾。开始,我在网上开了一家淘宝店(店铺名称:公主的狂想曲),刚开始只是为了赚点钱,去做手术,减轻爸妈的负担。时间推移,这家小店浸润了我太多的血汗,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如今,我已渐渐忘却了开店的初衷,只是天天经营乐在其中。今年我并没计划要把店做到多大、多强,只希望天天都能这样快乐的工作,让大家都能吃上我们园子里种出来的橙子。
  把吃出来的毛病吃回去
  我以前最愁的就是吃饭,一张嘴血糖就高,闭着嘴不吃饭吧,肚子又不干了,少吃一顿我都会饿得浑身发抖(医生认为是低血糖反应)。饭吃不好,血糖就控制不好,为此医生特意为我介绍了食物交换份这个好方法。有了它,今年全年的健康食谱我几分钟就能搞定啦。你不信?那好吧,咱们就来一起看看我今年的饮食计划吧。
  制订饮食计划离不开食物交换份,那什么是食物交换份呢?说得简单点,就是把各种食物都换算成热量,各类食物能提供给人体90千卡热量的重量叫做1份食物交换份。比如说,25克大米(生重)可以供给人体90千卡热量,所以25克大米就是一份食物交换份,那么50克大米就是两份食物交换份。同理,我们平时吃的瓜果、蔬菜、肉蛋、乳品和油脂这些可以供给人体热量的食物,都可以换算成食物交换份。
  掌握了这个食物交换份法,我就可以在保证每天所需热量不超标,并且各大营养素合理搭配的基础上,吃得安全又开心,完全不用天天苦瓜、吃糠咽菜,生怕自己血糖高。比如说我今天想吃小炒肉,明天想吃肉末豆角,就可以按照食物交换份法进行互换,只要各种食材总体的热量不超标,就不必担心血糖飙升。大家在争取控制热量、营养均衡的同时,不要忘记少食多餐这个好方法,它会让你的血糖更平稳。
  运动要像泰山松
  我用泰山松作比喻,是想让大家学习它执着的精神,经年累月,一直紧紧咬住悬崖峭壁,毫不懈怠。对于咱们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安全与否的差别。安全的运动,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咱们必定会获益。
  有句话叫“计划赶不上变化”,而我的运动计划就是——没变化。与其说我制订的是2013年的运动计划,倒不如说这是贯彻我后半生的运动方针。平稳的血糖、健康的双脚、合适的运动鞋、得到控制的并发症以及一颗谨慎的心,有了这几样,你就可以像我一样放心运动了。低强度的步行、太极拳、跳舞,中强度的慢跑、乒乓球、爬山,或者是高强度的游泳,只要身体可以耐受,保证运动的安全,你都可以选择。
  对于今年的运动计划,我选择了散步,因为它最容易坚持。运动不求新,不求多,只求“坚持”二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运动方式无法给身体带来明显的益处。现在,我已经从每周运动1次,每次运动5分钟,变为每周运动5次,每次坚持30分钟。一个月下来,我的血糖确实平稳了许多。如果你的血糖也不稳定,那今年就和我一起散步吧。
  学习计划路漫漫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饮食和运动计划执行起来并不难,而且还很有意思?要把糖尿病控制好也挺容易的嘛。错,作为一名合格的糖尿病患者,还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教育作为“五驾马车”之一,地位非常重要。我的老姐姐马文品虽然一把年纪,但上网、拍照、写博文,玩得比年轻人都好。
  患者马文品
  今年73岁,患病6年,最近一次糖化血红蛋白5.8%。
  我6年前被诊断为糖尿病,因为发现很及时再加上我自己很重视,所以一直控制得不错。近几年来,我加入了北晚新视觉网和新华网,每天早上写博文发表日志,上传图片,还加入了摄影爱好者协会,文章、照片多次获大奖。我觉得正是因为自己每天生活非常充实,所以才能战胜疾病并且越活越年轻。新的一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继续保持,让并发症没有出现的机会。另外,我越来越感觉糖尿病不是简单的吃药、测血糖就能万事大吉的。我的儿子患糖尿病已经10年,但他一直不重视不控制,直到上个月突发心脏病放了两个支架才知道要开始重视,但我多希望他早一些意识到糖尿病知识的重要性啊!2013年,我将陪着他一起学习糖尿病知识,多听糖尿病大课堂,多参加糖尿病教育活动,争取能够帮助他各项指标达标。
  学习使人进步,学习使人年轻,学习使人更加健康,也更加充实乐观、美丽愉悦。所以,新的一年,让我们来制订一个学习计划吧。我们要了解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如何学习这些知识,另外,重要的是,不光是学习,还要去行动,只有勤于学习、敏于行动的人,才会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从现在开始,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学习糖尿病及并发症相关防治知识
  作为患者,如果连自己所患疾病的基本常识都没有,那还不是只能一味地被疾病牵着鼻子走?所以,要想控制糖尿病,以下几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血糖的控制标准;自我规律监测血糖的方法;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透压综合征、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及低血糖的辨识及应对方法我们都应了解乃至掌握。同时,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还应掌握胰岛素注射相关技术。   糖尿病各类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皮肤病变、糖尿病牙周病变等的发生发展情况及筛查、防治知识我们也不能放过,最好能把并发症扼杀在摇篮里。
  知识从哪里来
  知识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来,这就要求我们购买或订阅健康类科普书籍、报刊;关注糖尿病方面重要会议内容;参加糖尿病知识讲座;多向医生请教,多与患者交流。这里我为大家推荐订阅《生命时报》、《健康时报》、《糖尿病之友》等报刊、杂志。
  有兴趣、有条件的患者还可以通过上网了解国内外重要的糖尿病学术会议,了解国际大型研究结果及新技术新药物的最新动态。如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欧洲糖尿病学会(EASD)年会,国内的内分泌年会、糖尿病年会、糖尿病教育论坛、北大糖尿病论坛、糖尿病足及相关疾病论坛等。大家如果觉得这些内容太专业,也可以上上“糖友网”、“甜蜜家园”这样的患者论坛,和大家交流交流经验。
  很多“糖友”喜欢参加医院组织的糖尿病健康讲座并学到了很多知识,可是咱们当中不少人似乎只是去凑热闹,听完就算完成任务了,并没有学以致用,切实指导日常的糖尿病防治。所以,还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发挥“知识就是力量”的作用。
  另外,咱们病友之间还应该多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进步。
  付诸行动,从现在开始
  相信很多患者朋友有过这样的经历,参加了健康讲座,听了医生的交待,目睹了患者的经验教训,当时很有感觉地说,要控制饮食、要坚持运动。但说过之后呢?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又有几人?
  我们从小就读过这样一则古代寓言:“蜀之鄙有二僧”——在四川的偏远地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裕。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就想租条船沿着长江而下,现在还没做到呢,你凭什么去?”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归来,把到过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穷和尚与富和尚的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说一尺不如行一寸。高尔基也曾表达过同样的意思:“把说的话化成行动,比把行动化成话要难得多。”
  就拿看电视来说,最近有个研究认为,看电视和其他慢性病风险因素如静坐、吸烟、肥胖一样,会缩短人们的寿命。专家甚至认为,看电视1小时会缩短寿命22分钟。
  这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这种观点绝非空穴来风。坐在电视前面从早看到晚是多少老年朋友的日常行为啊。
  所以,要行动,要运动,千万不要懒得动。
  2012,我的年度总结
  制订新年计划、展望未来的同时,让我们回首看一下2012,过去一年的总结在此时同样显得重要。
  对照下面的表格,让我们看看过去的一年,我们做了哪些事情,或遭遇了哪些情况,结果又是如何。老唐我的成绩还不错,成绩太差的“糖友”一定要找到不足的地方,今年好好努力,争取获得好结果。
其他文献
退休的武阿姨,心宽体胖,患糖尿病3年,为更好地控制血糖,每天清晨和傍晚的“广场舞”是其必修课。但是近一段日子以来,她发现自己跳舞时膝关节会有疼痛感,并且在上下楼梯、上台阶或上公交车时感到腿部无力,有时久坐后起立也会感到膝痛。经过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骨关节炎”。她带着疑问来到了康复医学科。  什么是膝关节退行性病变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及髌骨构成,为人体中最大的关节,其稳定性由周围的韧带
期刊
对“糖友”来说,发病率最高,死亡率最大的是哪种并发症?是冠心病。对冠心病来说,发展最快,最易引起争议的是哪种治疗方案?是放支架。  新年第一期的并发症防治,我们从“心”开始说健康。首先为您介绍冠心病防治的基础知识,让我们对冠心病的病因病理以及临床表现有一个整体认识;再和您谈谈冠心病在未得病前如何进行一级预防,得了病后又该如何进行二级预防来避免病情加重或复发;二级预防里谈了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后,我们再
期刊
前不久,笔者收到编辑部转来的一封读者来信。在信中,该读者对拙作《昏迷,别急着喝糖水》(刊登在《糖尿病之友》2012年第7期上)一文的某些内容提出不同看法。该读者认为:严重低血糖比高血糖危害更大,抢救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而高血糖一时半会儿死不了人,因此,对于昏迷的糖尿病病人,在现场没有条件检测血糖时,不妨宁左勿右,先给病人补充糖水。再一个问题是,认为笔者文章中“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叫法已经过时
期刊
外科手术是很多人可能会经历的,但是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的话,同样的手术,对你的影响会与他人不同。这种影响,可能会使你平时控制良好的血糖忽然波动,也可能使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大大增加,还可能发生其他意想不到的情况。而本身患有糖尿病,也会对手术效果、预后等产生极大影响。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糖尿病患者做手术,无疑是件雪上加霜的事情。但是,当手术无法避免的时候,提前做好三件事情,可谓有备无患。  “糖友”做手
期刊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血脂紊乱、高血压、高血糖、高度肥胖、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精神因素、饮食结构不良、吸烟、活动量小等均是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根据冠心病易患因素,一级预防内容包括:控制血压、血脂,积极治疗糖尿病,避免超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情绪等。  预防冠心病应从日常生活做起:①起居有常。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工作,临睡前不看紧张、恐怖的小说和电视。②身心愉快。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过分激动、
期刊
介入技术有哪些优点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人类现代医学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辉煌贡献,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有人称支架治疗是“全球性”的,这里有两个方面含义,一个是全世界、全球性地在做支架治疗,另外,一个人从头到脚都可以做支架治疗。  冠脉介入的快速发展与其安全性及显著的优点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它的技术难度不像搭桥那么大,所以在全世界能够普遍开展。在国内,不仅北京的大医院在做,各地的县市医
期刊
全国发行的某畅销报刊多次刊登“《向美国人学习不吃药》免费申领”的违法广告,号称能“救心、救脑,心脑同治,是世界心脑血管治疗的第三次革命”。读了这么多年的《糖尿病之友》的“曝光台”,我凭直觉就知道这又是一个骗局。骗子行骗都爱谎称自己运用的是欧美的新技术,因为欧美的医疗力量雄厚。可是,美国人怎么可能不吃药?难道他们得了病不去医院自己死扛吗?肯定不是。美国人病了肯定第一时间去医院,合理就医、合理服药,骗
期刊
监控血糖:评价短期血糖控制情况及波动情况  虽然HbA1c是国际上监测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但它不能及时反映患者近期的血糖情况。而GA能反映近期(2~3周)的血糖情况,因此能更确切和及时地反映患者的短期内血糖水平及波动情况,尤其适用于血糖波动较大的新发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从而有利于用药量的及时调节。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透析性的贫血、急性全身性疾病期、肝病、糖尿病合并妊娠、降糖药物调整期等,监
期刊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做造影、放支架,历时不过30多年,但发展不可谓不迅猛。10年前,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量仅有2万余例,到今天,介入治疗的年手术量已经达到30万例。  由于冠状动脉的直径一般在2~4毫米左右,而介入治疗用的导管仅有2毫米左右,所以这个手术常被喻为“在针尖上跳舞”。回首往事,这项技术的发展始终充满了崎岖与坎坷,冷遇和嘲讽。发展到现在的水平,依靠的是一代代先贤们坚韧不拔和
期刊
临床上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候患者的病诊断得很明确,治疗得也对路,开的药也没问题,但服药后却没有很快见效,这是怎么回事呢?是药开得不对,还是用的药量太少?原来,不同的药服用后大概多长时间起效是不一样的,短的数分钟,长的需数周或更长。所以,有时候服药无效,只是时间不到。患者朋友不要太过着急换药或加大药量,往往坚持服用一段时间后,随着血液中药物浓度的逐渐积累,作用才会逐渐发挥出来。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