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wei1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我们有些时候心里不免急功近利的片面认为,只要习题答案正确,学生记住,考试就没问题。于是在课堂上,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我们就很难沉得住气,不免训斥几句。久而久之,造成课堂乏味,气氛沉闷。学生“碰壁”多了,也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数学的兴趣荡然无存。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打破上述僵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我们试想一下: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兴趣、热情,哪来思维碰撞火花,谈何发展和创新呢?我们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近些年的教学探讨,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一、以“爱”去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们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能增强他们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教学之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
  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2÷4=3 120÷40=3 1200÷400=3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举手发言的刘丽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她叫了起来,但她却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这时,其他同学坐不住了: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她,学习好的孩子也不耐烦的埋怨她耽误时间。再看刘丽,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她胆怯的目光中我可以感觉到连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想退却了。可我走过去,抚摸她的头,亲切地说:“没关系,你在课堂上举手,老师特别高兴,这证明你想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了,第一次当着老师和大家发言,难免紧张,深呼吸,一字一字的把你观察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即便是错的,老师也要表扬你的勇敢!”当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结结巴巴的讲出了自己的观点,居然是对的!教室里立刻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也禁不住心潮澎湃。我们多给学生关爱、鼓励,还有什么困难能让学生望而却步呢?把关爱献给学生,把信心还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感情基础。
  二、以“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實,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以“争论”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每个学生是个不相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心中的《红楼梦》。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得体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开展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的,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四、以“动”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似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统计知识》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内的事物;在教学完《年、月、日》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当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是可以迁移的。现实中,对学习有厌倦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作者简介:郑睦由,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城关镇第三小学小学高级教师。邮编:553500;电话:13639153021;电子信箱:zhousishun@126.com)
其他文献
赶集的日子到了,清晨,鼹鼠一家四口走在通往集市的路上。  “嘿,我可以捎你們一程!”浣熊大叔驾着南瓜车驶过来。  集市很远,走到那里买完东西再走回来,天就要黑了,能搭南瓜车真的很有用。  “太感谢您了。”鼹鼠先生打开车门,先让鼹鼠太太、鼹鼠哥哥和鼹鼠小弟上去。  可是,南瓜车上只有三个座位,挤不下他们全家。  “我走着去,你们坐车吧!”鼹鼠先生说。  “你要买的网筛集市上只有早晨有,去晚了就卖没了
由上述情况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由于中条山根据地对防守河南洛阳以及陕西西安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因此,蒋介石国民党无论如何不愿轻易放弃。中条山以北、以东,又都靠近中共的武装根据地,在日军大举进攻,眼看中条山不保的情况下,蒋病急乱投医地想到了请中共帮忙,却又不肯放下身段,一定要拿人格、军誉、良心,甚至是抗日不抗日相要挟,结果就弄成了左右不讨好的局面。简单地说蒋介石要求中共出兵是想要“一石二鸟”,或借机“消
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是高中历史教改的主要任务。高效课堂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愉悦的参与下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高效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教师要克服制约高效课堂的制约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课堂氛围,从而构建高三历史教学高效课堂。  感悟历史,构建系统知识网  历史教学绝不是单纯地复述历史,而是在科学的认识上阐述历史。系统的历史知识
一节课刚开始,老师叫“上课”,班长接着叫“起立”,师生互致问候。学生坐下后,接下来的这几分钟时间,如果老师把握得好,有一个巧妙而正确的开讲,将学生引入到学习的状态之中,这节课就可能取得成功,至少能取得成功的一半,这就是导入。可见,导入是一堂教学课极其重要的环节。  去年,在上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光的反射》之前,进行备课时,对本课导入部分的选择,我考虑许久,思序如下:  首先设想采用直接导
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教师,对农村农民有作深厚的情意。在农村中学教学工作了七年多,对农村农民以及农民的孩子有了更多的了解。农民纯朴善良、憨厚老实,农村娃单纯天真、活波可爱。但农民有传统的缺陷,受其父母思想的影响,孩子在教育上也有很多困扰。  班主任工作,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有许多共同的感受:繁、乱、杂,并且工作难度大,任务又相当艰巨。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促使我们能够孜孜不倦地坚守在这一岗位上呢?
放学的时候,孙老师对我们说:“同学们,我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明天会有一个新老师来接替我的工作。”  “再見?”我愣住了,“孙老师要离开我们了?”  孙老师拥抱了班里的每一个小朋友,轮到我的时候,我紧紧搂住她的脖子不肯撒手:“我不让你走!”  孙老师轻轻拍了拍我的后背,说:“没关系的,我一定还会来看你们的。”  “你为什么要走啊?是不喜欢我们了吗?”  “孙老师最喜欢咱们班的小朋友啦,她离开是因为要去
目前的中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其目的是检验考生对初中教材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中考前的英语总复习,我觉得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紧紧围绕教材这个大方向来进行,但是应试把重点放在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上。为此,要注意搞好四个结合:  第一、要把巩固语言知识与培养运用能力相结合起来。  学生在初中三年里所学的都是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语法,在总复习阶段要把巩固语言知识作为一项重要
什么样的课堂形式才是快乐与自信相伴的大众化课堂,从而达到我们的终极教学目标呢?优质课、观摩公开课的评比和示范虽然起到了一些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是否有大范围和长期性的实践意义?我认为带有理念方向和操作示范性质的优质课与观摩公开课只是特定环境下精心准备的舞台演艺比赛,给学生的只是瞬间的快乐,不是持续的,无法使他们从中寻找到自信,更无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十几年的教学的亲身经历使我感受到:  1、多
我们的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广西区高中课改学科教学指导组近150位专家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近日,在桂林召开的第三届中欧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论坛(以下简称中欧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带来的一些新观点和新理念,让参与制订广西高中课改教学指导意见的专家很受启发,并将这些新理念渗透到广西高中课改的教学指导意见中。  广西课改遇上“及时雨”  广西是全国最后一个进入课改区的,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覃艳娟认为,
在《外国名著五十篇阅读与赏评》中,主编郭定国曾对《项链》里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做出这样的评价:“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形象。”  林亚光之语亦大同小异:“这篇小说反映了金钱世界降临到小人物头上的悲剧,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奢靡庸俗的上流社会的反感。”  不得不承认,莫泊桑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和嘲笑态度在小说中是显而易见的。但认同之外,也颇怀疑它不够全面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