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调查与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jk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了解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体质特点,探讨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为社区慢性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昆仑—炎黄体质辨识表调查本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500例,进行中医体质判定。结果:平和质 71 人(14.20 %),阳虚质138 人 ( 27.60 %) ,阴虚质 43 人 ( 8.60 %),气虚质 71 人 ( 14.20 %),痰湿质 32人 ( 6.40 %),湿热质 28 人 ( 5.60 %),气郁质 22 人 ( 4.40 %) , 瘀血质 24 人 ( 4.80 %) , 特禀质 11 人(2.20 %),兼夹体质 60 人 (12.00 %) 。结论:本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男女的健康人群比率接近,病理体质特点是以阳虚质为主,为今后社区“治未病”提供依据。
  【关键词】老年人;中医体质;治未病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41—02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决定是否发病及发病倾向。体质的差异,是人体内在的脏腑阴阳气血之偏倾和机能代谢之差异的反映,代表了个体的整体特征。体质不同,感邪有别,不同的体质类型决定不同的发病倾向,這也正是病因与体质特征的“同气相求”。从临床实际上看,同一病因作用于不同体质的人群,体质虚弱者比体质强壮者易于感邪发病;即使在邪气猖獗之时而同时受病,则体质强壮者比体质虚弱者病程短、病情预后好。因此,通过调整体质可以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作用。本调查在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下,探索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个体化诊疗和健康管理模式,从而对人群中的体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常住户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其中男性258人,女性242人。
  1.2 调查方法:
  所有调查问卷自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集,随机抽取 500 例进行分析。采用昆仑—炎黄健康中心的辨识技术,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体质九分法,将体质类型分为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瘀血质和特禀质,在调查中发现体质并不单一的存在,有些个体身上可同时兼夹两种体质,因而把这类个体作为单独统计。
  2 结果
  2.1调查统计结果 ( 见表 1 、表 2)
  2.2 结果分析
  2.2.1 500 份调查问卷显示,健康人数 ( 平和质) 71 人(占 14.20 %),而亚健康人数占绝大多数,为 429 人 ( 占85.80 %) 。
  2.2.2 九种体质中,阳虚质人数及其所占比率最高,共138 人,占 27.60 %。
  2.2.3 值得注意的是兼夹体质的人数 60 人 ( 12.00 %),排第四位。
  2.2.4 从性别分布显示,男女的健康人群比率接近,女性平和质 34 人 ( 14.05 %), 男性 37 人 ( 14.34 %),男女性别分布中,阳虚质仍比率最高,但男性阳虚质明显较女性的比率高,男性79人( 30.62 %),女性59人(24.38 %); 女性阴虚质较男性为多,男性15人(5.81%),女性28人(11.57 %)。
  3 讨论
  中医体质学认为[1]体质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许多调研证实[2]人群中个体体质类型与年龄、性别、心理素质、生活条件、饮食结构、地理环境、职业、遗传等诸多因素之间确实存在相关性。以上结果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人数71人(平和质)14.2%,而其他偏颇体质占大多数。考虑与人到老年,机体会出现生理功能和形态学方面的退行性变化,其生理特点表现为脏腑气血精神等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机体调控阴阳协和的稳定性降低。因此,老年人的体质改变常表现为阴阳失调、气血渐衰、脏腑功能衰退、形体亏损,易患痰饮咳喘消渴眩晕心悸等病。女性以阴虚、气郁、血瘀居多。这可能与女性性格比较内向,容易忧思思虑,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的发生有关。男性以湿热及痰湿质居多,考虑与男性饮酒较多,多食高粱厚味,油腻之品有关。各种体质偏颇状态者,如果不注意饮食、生活习惯等的调整,很多将发展为疾病状态,如何有效的开展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抑制这种情况的发展就是目前我们治未病所面临的巨大职责和挑战。目前,我们已针对九种体质制定了相应的饮食、药茶、药膳、运动、情志、针灸、推拿等的调护方法在社区开展了多元化的健康教育 , 但其临床有效性仍待进一步评价。
  参考文献:
  [1]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杨焕.社区老年中医体质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7(9):89-92.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探究创伤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从我院收治的创伤骨折患者100例,并根据不同情况分成实验组58例和观察组42例,回顾性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筛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结果: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长于观察组,应用止血带及既往慢性病合并例数也多于观察组,由此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比观察组高,且P0.05)。  1.2 方法  观察患者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3D影像导航系统在胸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32例配合3D影像导航系统治疗胸椎骨折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3D影像导航系统在胸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结果:通过3D影像导航系统的配合治疗后,经CT、MRI检查显示32例患者的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全部恢复、椎体后缘平整、神经压迫得以解除。结论:3D影像导航系统可为设计手术入路提供
期刊
【中图分类号】R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48—01  患者 女,23岁。以“间断右腰部疼痛1月”为主诉入院。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腰部疼痛、拒按,伴发热,体温最高38.8℃。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急来我院肾内科查泌尿系彩超示:右肾积水并输尿管上端扩张。肾功能示:BUN:3.7mmol/L,CREA:87umol/L。MRU示: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討肩部前外侧经三角肌分离入路应用锁定钢板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采用经肩部前外侧小切口入路锁定钢板微创固定治疗30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进行回顾分析,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5例,三部分骨折17例,四部分骨折8例,其中四例骨折线累计肱骨上、中段。手术遵循MIPPO技术,采用肩峰下前外侧经三角肌入路经皮钢板固定,避免传统手术广泛暴露造
期刊
【摘 要】探讨了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陪护分娩在剖宫产中的应用效果。将100例初产妇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都采用剖宫产术,治疗组同时积极采用全程陪护分娩。经过观察,干预后两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产时疼痛得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干预方法:两组患者都采用剖宫产术,治疗组同时积极采用全
期刊
【摘 要】477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情况分析。目的 通过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及时发现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为求询者提供艾滋病的预防控制、心理支持及生活关怀等必要的知识信息。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10月为477名求询者提供规范的VCT服务。结果 求询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求询原因主要为发生危险性性行为,100%的求询者自愿接受HIV抗体检测,共检出HIV抗体阳性23例
期刊
【中图分类号】R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36—01  自1882年Koch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是结核病的致病菌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人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猖獗一时的结核病得到了控制,疫情明显好转,但结核病至今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2000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367/10万,死亡率为8.8/10万。虽然我国结核病控制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40—01  结核病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对公共健康存在着长期潜在的威胁。如何寻找早期发现,正确诊断和治疗病人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人群的危害,作为基层的县级防痨机构,每年收治大量的结核病人,要求医务工作者诊断和治疗上快速、准确、让患者满意。对我所2011—201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除给予常规治疗外,治疗组48例给予依达拉奉30mg,静脉滴注及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 mg ,2次/d。对照组48例给血栓通0.3 g 1次/d及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 mg, 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治疗前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和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安徽省胜利路街道老年人群的血脂浓度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对胜利路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免费体检2000例。对这些人进行各项生化检测并记录其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结果:高血脂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较大影响,脑血管疾病患病组高血脂浓度高于非患病组(p<0.05)。结论:该地区老年人血脂浓度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高血脂  【中图分类号】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