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探究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究创伤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从我院收治的创伤骨折患者100例,并根据不同情况分成实验组58例和观察组42例,回顾性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筛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结果: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长于观察组,应用止血带及既往慢性病合并例数也多于观察组,由此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比观察组高,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手术时间等因素有关,临床治疗时须予以重视。
  【关键词】创伤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4—7484(2013)09—0737—01
  前言
  生活节奏加快,出行更便捷的同时,由交通事故、意外事故等引起的严重创伤、多发骨折患者的不断增多。而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创伤骨折并发症之一,且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数量也逐年上升,如没有进行有效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治疗,甚至可形成致命的肺动脉栓塞。因此,患者及医护人员要引起重视,为探究创伤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特从我院选取1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创伤骨折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5例,占65%,女性35例,占35%,年龄25~51岁,平均年龄38.3±2.1岁,其中胫腓骨骨折27例,骨盆骨折23例,股骨颈骨折18例,肱骨骨折12例,股骨干骨折11例,尺桡骨骨折7例,多发性骨2例。100患者资料齐全完整,入院后无异常情况,凝血功能正常,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即生命体征,密切关注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痛感强烈、皮温升高、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1]。在观察过程中,若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抽象检查,与此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血管进行检查,以此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当血象异常,显示纤维蛋白原、血小板、D-二聚体有明显升高,超声提示静脉血腔中无频谱信号及彩色血流信号,且静脉加压后管腔无塌陷时,即可确定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具体例数,根据其发生情况,将1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58例,和观察组42例,其中实验组患者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而观察组未出现。
  1.3 观察标准
  主要记录实验组和观察组10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止血带应用情况,手术后的卧床时间,并分析其既往血压情况、血脂情况、有无糖尿病及有无吸烟史。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主要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由X2检验,分析比较其差异,当P<0.05时,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手术时间及手术后卧床时间
  实验组: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手术时间为3.20±0.8h,术后卧床时间为9.36±1.21h。观察组:术后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手术时间为1.38±0.54h,卧床时间为6.03±1.12h。两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术中止血带应用情况
  实验组:术中应用止血带患者34例,占58.6%;观察组:术中应用止血带患者16例,占38.1%,两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慢性疾病合并情况
  实验组:合并高血脂者21例,高血压18例,糖尿病9例,吸烟48例;观察组:合并高血脂11例,高血压7例,糖尿病3例,吸烟27例。对比发现,观察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例数明显少于实验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网流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2]。骨科创伤后如不加以重视,则很可能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且发生概率很高,因此,患者及医生要足够重视,一旦发现立即采取治疗措施,保障患者的顺利康复。
  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痛感强烈、皮温升高、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如果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则须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否则将严重患者的健康,严重则可能危及生命。如发现不及时,或没有足够重视,使得深静脉血栓出现脱落,通过血液循环蔓延至脑部和肺部终末小血管,形成致命的肺动脉栓塞[3]。因此,对创伤骨折以严重外伤的患者要密切观察,尽早采取相关预防措施,如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则应第一时间予以有效治疗,保障患者健康。
  为探究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本次对100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情况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显示实验组明显高于观察组。研究结果充分表明,在同等级伤情的情况下,手术时间长短、术中止血带的应用情况、术后卧床时间长短、既往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史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发的主要原因[4]。手术过程中,须对患者采用止血带,这对患者肢局部血液循环产生一定影响,很可能顺带损伤局部血管,加之手术后患者尚不能下床活动,须卧床静养,患者自身血液流动受到很大影响,时间长后对全身血液循环不利,也因此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除此之外,既往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吸烟史使患者自身代谢变慢,凝血功能受到影响,术后血液凝固性加强,不利患者康复,同时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发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唐颖,郭庆山,赵玉峰,陈永华,陈辉.创伤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10,26(12):1122-1125.
  [2] 张永春,江智霞,张振东,柏晓玲,楼婷,郭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08):3357-3358.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调查社区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及健康教育的需求。方法:对社区糖尿病病人221人进行随机抽样,主要让社区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所提高。结果:221名患者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糖尿病危险因素,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等知识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糖尿病健康知识需求率较高为91.0%,而愿意为糖尿病知识教育付费的27.6%。结论:社区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状况已有一定程度提高,健康教育
期刊
【摘 要】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治疗盆腔炎性包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40例盆腔炎性包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2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腹腔镜手术,参考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Sézary综合征的临床病理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方法:分析1例Sézary综合征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并对 Sézary综合征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女,65岁,全身瘙痒,弥漫红斑,掌跖角化3年,皮肤病理显示淋巴细胞亲表皮现象,免疫组化显示CD3(+),CD4(+),CD8(-)。结论:Sézary综合征早期皮肤损害显著但不典型,易被误诊,提醒临床特别是基层医生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77—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较其它年龄组复杂,严重者尚可引起核黄疸(又称胆红素脑病)。胆红素对神经系统有损害,应尽早明确病因,并进行早期干预。为了分析新生儿黄疸的常见病因,并探讨临床治疗的方法,我院儿科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黄疸住
期刊
【摘 要】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膀胱颈悬吊术与无张力阴道吊带悬吊术治疗张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分别行TVT术(14例)及腹腔镜下Burch术(16例)治疗,术后分别使用Grouts—B1aivas评分法评价两种方法治疗尿失禁的效果。结果:TVT术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短于腹腔镜下Bureh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为治疗女性SUI的有效方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81—02  众所周知,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及独立的危险因素,在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脑卒中治疗的药物和手段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但长期的实践已经证明,抗脑水肿、调控血压和对症处理仍是脑卒中治疗中行之有效的三个基本原则。其中,血压能否调控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转
期刊
【摘 要】目的:通过分析脐血采集量的影响因素,引导临床科学采集脐血。方法:回顾性分析468份脐血收集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分娩方式、胎儿体重、胎盘重量、胎盘剥离时间、孕周及胎儿性别与脐血量的关系。结果:剖腹产、胎儿体重、胎盘重量及胎盘剥离时间对脐血采集量正面影响,孕期及胎儿性别对脐血采集量无显著影响。结论:脐血采集量主要取决于分娩方式、胎儿体重、胎盘重量及胎盘剥离时间。  【关键词】脐血采集;剖腹产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鼻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4月~2012年10月诊治的39例合并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鼻出血患者病例资料,统计分析发病年龄、性别、伴随疾病、出血月份、出血时刻、出血部位及出血侧别等指标。结果:3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鼻出血患者男女发病比例约为4.6:1,发病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50.3±12.3岁。鼻出血高发月份集中于2~4月和9~10月。高发
期刊
【摘 要】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类型,虽然比脑出血死亡率低,但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治疗方法多采用溶栓、抗凝、降纤等。其中静、动脉溶栓是最迅速、最直接的干预方式。本组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组进行了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动、静脉溶栓均有效;动脉溶栓较静脉溶栓早期致残率低;动脉溶栓受条件和技术限制;静脉溶栓适合在基层医院中开展。  【关键词】脑血管病;动、静脉;溶栓;分析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采用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2年12月来本院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患者,按照检查方法不同分为A组(无痛胃肠镜联合检查组)200例、B组(无痛胃镜检查组)200例、C组(无痛肠镜检查组)200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诊治完成情况及安全性。结果: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检查中无终止病例,成功率为100%。3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