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泰迪熊!

来源 :新少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7644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看到这些图片,你就会大声喊出:“泰迪熊!”是的,多可爱的毛绒熊,这是小朋友们的最爱。你或许还要告诉我,你的家里也有好几只泰迪熊呢!
  你的毛绒熊叫“泰迪熊”吗?
  这可要从“泰迪熊”名字的由来说起了。1902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参加了一次狩猎活动。由于一路下来一无所获,同行的人为了讨好总统,就把事先捕获的一只黑熊绑在树上,让总统射杀。罗斯福看到受伤的熊无辜的样子,不忍下手。他放下枪说:“这不是一场公平的竞争!”还当场发誓从此不再猎杀黑熊。此事被一位政治漫画家作为蓝本,画了一幅漫画。后来,在纽约经营杂货水果铺的米德姆夫妇依照这幅漫画中的形象制作了一些小毛绒熊,并将它们放在铺里作装饰。意外的是,小熊很快就被买走了。再后来,在得到罗斯福总统的允许后,这种小熊被正式以总统的小名Teddy来命名了。
  其实,“Teddy bear ”(泰迪熊)原本是一个独立的专有名词,应该只有在老罗斯福总统任内时,于1903年至1912年间制造的小熊,才能被称为“Teddy bear”。
  这回你明白了吧,我们现在一般常见的毛绒熊玩具,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泰迪熊”。如同车子具有不同外型、品牌一样,毛绒熊也有各种不同的品牌、风格和外貌,我们不能以“泰迪熊”来代表所有的毛绒熊。然而由于“泰迪熊”实在是太有名气,也被应用得太广泛了,人们往往将所有的毛绒玩具熊都通称为“泰迪熊”了。
  著名的STEIFF品牌泰迪熊
  这就要说到一位女士了,她叫玛格丽特·史黛芙。她出生在德国,一岁半时不幸罹患小儿麻痹症,注定她必须在轮椅上度过一生。但这并没有击倒这位活泼、乐观、坚强的女孩儿。在1879年,她创立了自己的绒布服装店,后来注册了Steiff商标。再后来,在一次美国商品展览会上,他们公司设计的毛绒玩具——手脚可动的熊及猴子,被一位美国客商订购了3000只。这极大地鼓舞了Steiff公司,公司也迅速发展起来。
  1902年,由于罗斯福总统的一段趣闻故事,使得毛绒玩具熊有了一个真正的名字“Teddy bear”,这让Steiff bears 热潮很快席卷全美各地,并吹向全世界。Steiff泰迪熊当时每年产量竟然达到一百万只!
  走进泰迪熊博物馆
  百年来,毛绒熊玩具作为人们童年纯真记忆里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大家的珍视和喜爱。而随着泰迪熊从单纯的玩偶转变为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收藏各式各样泰迪熊的泰迪熊博物馆便应运而生。1984年,世界上第一个泰迪熊博物馆在英格兰的汉普郡彼得斯菲尔德(Petersfield, Hampshire)建立,随后,美国、德国、韩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相继建馆,它开始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艺术品被人们珍藏于各国博物馆中。中国成都泰迪熊博物馆于2012年已经开业迎客了,在馆内您可以见到一千多件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泰迪熊藏品和展品,了解泰迪熊的诞生和发展过程……我们可是提醒你了,如果有机会去成都,千万别忘了去泰迪熊博物馆看看呀!
  (责任编辑 王硕)
其他文献
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状态、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定势状态及思维状态都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状态密切相关。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方法枯燥,就无法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僵化。因此,教师只有用自己特定的方法去调节课堂气氛,才能唤醒学生那颗“沉睡”
以邻氯对苯二酚、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四乙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剂,在碱性条件下,合成邻氯对苯二酚二缩水甘油醚。最佳合成条件:n(环氧氯丙烷)∶n(邻氯对苯二酚)为18,x(催化剂)为1.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具有概念多、规律多,易混淆;实验多、定性研究分析多;计算公式多、题型变化多,容易解错等特点.长期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考试的重点.因此,笔者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及一点经验就中考电学试题的分类及解法作几点探讨.  第一,基础知识识记题  这是以了解、知道一些电学知识,并强调简单识记为主要考核目的的一类试题,也称为基础知识识记题.学生能否准确回答这类题目,其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平时认真看
从各地高考试卷所呈现出的题型来看,“实用类文本”试题主要有五大题型,即: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探究题。  填空题多以完整的表述性语句为题干,留下适当的空白让考生填补,其题干既有限定作用,又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这类试题通常考查学生确切把握答案要点、准确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简答题多指答案比较简短的书写类主观表达试题,这类试题只要求考生写出结论性的答案,不要求阐释得出结论的理由或思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