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

来源 :宁夏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rfan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和国勋章人物
  袁隆平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90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自己应该为国家担负的责任。他对杂交水稻和它背后维系的国家粮食安全怀有的赤诚初心,从过去到现在,始终未变。
  “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
  获得过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和未来科学大奖等荣誉的袁隆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又获得“共和国勋章”。从第一期超级稻到第四期,以及每公顷16吨、17吨和18吨攻关目标的实现,中国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水平始终领先于世界。袁隆平一直认为,自己热爱的国家的富强,既是他永攀新高的动力,也是所有梦想的终极目标。
  “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袁隆平从小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他有过体育救国的梦想,也曾打算参军报国,最终,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
  “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单产。因此,高产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袁隆平说,新中国成立前,自己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这让他感到痛心……于是在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
  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之前还在学校代教俄语的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完全靠自己摸索经验的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为此,他2次自掏腰包,前往北京拜访育种学家鲍文奎。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让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突破口。袁隆平给这株宝贝取名为“野败”。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回忆起那段攻坚克难的日子,袁隆平记忆里最深刻的细节之一,是背着足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倒转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研究,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袁隆平说,这样的经历就像“候鸟追着太阳”。
  “杂交水稻还有很大潜力,我会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欧美、日本等都在开展相关研究,但只有我们应用到了大面積生产中。”时至今日,袁隆平还清楚记得当时在接受奖项时说的话,“杂交水稻还有很大潜力,我会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1984年,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大批优秀人才从基层单位进入中心,袁隆平还积极争取经费把他们送到国外深造。
  “国家下拨的第一笔经费就高达500万元。”袁隆平回忆: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温室和气候室,配置了200多台仪器。那个曾经简陋的海南南繁基地,被标注在了三亚地图上,从一个偏远小农场,变成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科研基地。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了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于2000年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要为祖国的繁荣做出更多贡献”
  “从党的十九大开始,我们国家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从我的角度来说,小康社会就是要从‘吃饱’向‘吃好’转变。”袁隆平说,国家强盛了,老百姓生活提高了,自己的研究当然不会止步不前。
  袁隆平领衔已实施10多年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开始从过去强调产量,向兼顾绿色优质的目标转变。2018年,“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最显著的变化是:在30多个参与品种中,优质稻占比超过30%,其中不少品种的米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同时还具备广适性、高抗性和低成本等特点。目前,他正在攻关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争取在未来几年时间内通过审定,进行大面积推广,并逐步替代三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
  “我现在已经从‘80后’变成了‘90后’,我希望自己能活到100岁。”刚刚度过自己90岁生日的袁隆平说,“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要为祖国的繁荣做出更多贡献。”
  (文图源自《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驚艳!倒影里的“平行世界”
期刊
辟谣  健身排毒皮肤好?健身让痘痘更凶猛?到底该信啥!  说起健身的好处,很多人认为健身能降“三高”,能塑形减肥,还有观点认为健身能“排毒”——健身出汗会打开毛孔排出身体的毒素,能让皮肤更好。然而,这种想法近来受到了挑战,网上开始流传,健身可能会让痘痘爆发得更为凶猛。  专家表示,其实健身和皮肤好坏没有太大关系。传统医学有排毒之说,但从西医的角度,并没有排毒一说。运动出汗,排出体外的是一些水分和电
期刊
李芙蓉,1992年毕业于银川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毕业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李芙蓉把绘画作为专业技能、作为心灵慰藉的良师益友,从没有间断对绘画的学习。  她和多数从事绘画的女性一样,对中国工笔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创作的题材主要有花鸟、山水等。中国画源远流长,艺术性极高,学习传统是必不可少的。近几年,李芙蓉潜心钻研宋人山水。宋人山水画是传统山水画的高峰,画作高雅精湛,形式、语言和技法更加丰富多样,构图
期刊
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引发了观众关于“原生家庭”“老人赡养”“代际沟通”等问题的思考,其延伸出的热议拼接起当代家庭的全景式图谱。敢于直面现实的真问题,善于多维度和多视角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勇于以积极、光明、温情作为坚定的艺术选择,《都挺好》在书写现实层面的有益实践,值得创作者深思。  现实题材电视剧直观再现当代生活,其创作素材看似“弱水三千,俯拾皆是”,但创作中实则存在诸多难点:若跟在现实后亦步
期刊
共和国勋章人物  黄旭华  花白的头发、和蔼的笑容、温和的言语……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外表看起来朴实无华。  作为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仿佛将“惊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  “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  隐“功”埋名30年  “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黄旭华说。  1926年,黄旭华出
期刊
新华社北京10月1日电 岁月如歌,唱不尽中华儿女豪情万丈;难忘今宵,共祝愿伟大祖国前程似锦。10月1日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登上天安门城楼,同各族各界群众一起欢度国庆之夜。  金秋时节的北京,张灯结彩,繁花似锦,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从天安门广场到金水桥南端,大型“红飘带”主题
期刊
共和国勋章人物  屠呦呦  疟疾,世界上最主要的高死亡率传染病。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法,在过去的20多年间,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被广泛使用。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  “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  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期刊
叶培建  叶培建,1945年1月出生于江苏泰兴,196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1980年赴瑞士留学,1985年获瑞士科学博士学位,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系列各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嫦娥三号首席科学家。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他熟练掌握英语和法语,撰写过多份重要工程技术报告,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了一批博士生、硕士生
期刊
共和国勋章人物  李延年  解放战争中,他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和国民党军拼过刺刀,在山势险峻的湘西和土匪“掰过手腕”。  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带领官兵夺回失守的346.6高地,顶住了敌人多次反扑,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荣立了特等功。  凯旋之后,他继续投身国防事业,20世纪70年代来到祖国南疆,从此扎根祖国边陲。  91岁的李延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一位一生默默奉献,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军队
期刊
共和国勋章人物  申纪兰  青青太行,劲松屹立。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自古就是要与河道抢耕地、与老天抢粮食的地方。沧海桑田。曾经撂荒的山坡上,如今或已披绿,或梯田成片……  这里有一位执拗的耄耋老者,年复一年,仍坚持着自己劳作。春天播种,下地秋收,冬天除雪,步履日渐蹒跚,但她干起活来仍充满力量。除了不时整理行装进京开会,几乎没什么能把她和普通农妇一眼区别开。  她是申纪兰,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