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报国不言悔

来源 :宁夏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gists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和国勋章人物
  黄旭华
  花白的头发、和蔼的笑容、温和的言语……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外表看起来朴实无华。
  作为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仿佛将“惊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
  “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
  隐“功”埋名30年
  “从一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我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黄旭华说。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上小学时,正值抗戰时期,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海边少年就此立下报国之愿。
  高中毕业后,黄旭华同时收到国立中央大学航空系和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录取通知书。在海边长大的黄旭华选择了造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核威慑。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央决定组织力量自主研制核潜艇。黄旭华有幸成为这一研制团队人员之一。
  执行任务前,黄旭华于1957年元旦回到阔别许久的老家。63岁的母亲再三嘱咐道:“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
  但是,此后30年时间,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
  1986年底,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再次回到广东老家,见到93岁的老母。他眼含泪花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直到1987年,母亲收到他寄来的一本《文汇月刊》,看到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里有“他的爱人李世英”等字眼,黄旭华的9个兄弟姊妹及家人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质。
  与对家人隐姓埋名相比,黄旭华的爱人李世英承担了更大压力。忙时,黄旭华一年中有10个月不在家。结婚8年后结束两地分居,李世英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他生活简单随性,出去理发都嫌麻烦。后来,我买了理发工具学会理发,给他剪了几十年。”李世英说。
  攻坚克难铸重器
  核潜艇,是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当时,我们只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和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对内部结构更是一无所知。”黄旭华回忆说。
  在开始探索核潜艇艇体线型方案时,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艇型。最终他选择了最先进、也是难度最大的水滴线型艇体。
  美国为建造同类型核潜艇,先是建了一艘常规动力水滴型潜艇,后把核动力装到水滴型潜艇上。
  黄旭华通过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风洞试验,取得了丰富的试验数据,为论证艇体方案的可行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计算数据,当时还没有手摇计算机,我们初期只能依靠算盘。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答案相同才能通过。常常为了一个数据会日夜不停地计算。”黄旭华回忆说。
  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为了在艇内合理布置数以万计的设备、仪表、附件,黄旭华不断调整、修改、完善,让艇内100多公里长的电缆、管道各就其位,为缩短建造工期打下坚实基础。
  用最“土”的办法来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是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克难攻坚的法宝。
  除了用算盘计算数据,他们还采取用秤称重的方法:要求所有上艇设备都要过秤,安装中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过秤。几年的建造过程,天天如此,使核潜艇下水后的数值和设计值几乎吻合……
  正是这种精神,激励黄旭华团队一步到位,将核动力和水滴艇体相结合,研制出我国水滴型核动力潜艇。
  克己奉献乐其中
  核潜艇战斗力的关键在于极限深潜。然而,极限深潜试验的风险性非常高。美国曾有一艘核潜艇在深潜试验中沉没,这场灾难悲剧被写进了人类历史。
  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黄旭华亲自上艇参与试验,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所有的设备材料没有一个是进口的,都是我们自己造的。开展极限深潜试验,并没有绝对的安全保证。我总担心还有哪些疏忽的地方。为了稳定大家情绪,我决定和大家一起深潜。”黄旭华说。
  核潜艇载着黄旭华和100多名参试人员,一米一米地下潜。
  “在极限深度,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的压力是1吨多,100多米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巨大的海水压力压迫艇体发出“咔嗒”的声音,惊心动魄。
  黄旭华镇定自若,了解数据后,指挥继续下潜,直至突破此前纪录。在此深度,核潜艇的耐压性和系统安全可靠,全艇设备运转正常。
  新纪录诞生,全艇沸腾了!黄旭华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和激动,即兴赋诗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正是凭着这样的奉献精神,黄旭华和团队于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各项性能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建造周期之短,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1970年12月26日,当凝结了成千上万研制人员心血的庞然大物顺利下水,黄旭华禁不住热泪长流。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中国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
  几十年来,黄旭华言传身教,培养和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他常用“三面镜子”来勉励年轻人:一是放大镜——跟踪追寻有效线索;二是显微镜——看清内容和实质性;三是照妖镜——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作为中船重工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直到今天,93岁的黄旭华仍然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为年轻一代答疑解惑、助威鼓劲……
  (文图源自《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走进宁夏黄河东岸防沙治沙项目长流水项目区,昔日苍黄一色、茫茫一片、流沙滚滚的不毛之地,如今大片已在早先种下的草木之下繁盛起来,一片片麦草方格,成为当地农民治理生态环境的历史见证。一丛丛柠条、沙棘、花棒在漫漫黄沙中迎风摇曳,好像和人招手致意。  “麦草插入沙层内约15厘米,只露出20~25厘米的头来,就可以完成一个麦草方格。”工作人员介绍说。  站在风沙线上,艳阳高照,眼前是麦草织就的“风墙”。不远
期刊
热词  “996”  “996”工作制在中国引发社会关注,也将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所谓996,是一种早9点到晚9点,一周6天的工作制度,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2019年3月,在某知名代码托管平台上,有人发起了名为“996.ICU”的项目,以抵制某些公司实行的“996”工作制,此举立即得到大批程序员响应,并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关注。  “工作996,生病ICU”其实是
期刊
近年来,贵州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落实产业发展“八要素”,把茶产业作为贵州省的重要农业支柱产业来打造,加快茶业强省建设,助推脱贫攻坚进程。  4月15—20日,由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共贵州省委网信办、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主办,贵州画报期刊传媒集团、贵州新闻图片社承办的“春来喜看贵茶绿—一全国画报媒体走进多彩贵州主题采风活动”顺利举行。来自中央、省、市级画报
期刊
零点场票房1.79亿,观影人次304.4万;映前总预售票房粗报7.74亿,创下中国影史映前总预售新纪录。《复联4》的这份成绩单,不能单用漂亮来形容了。  这场全民狂欢还在继续。“禁止剧透”已成为社交媒体上的铁律,违者会被吐槽,甚至被拉黑。有意思的是,这一回,大多数人都默契地遵守了这条规则,大概是因为都对《复联》系列抱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不知不觉间,漫威电影已经走过11个年头。在日趋多元化的时代,
期刊
共和国勋章人物  于 敏  他二十八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夜以继日,终获突破  “国产专家一号”——人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于敏。  没有留过洋,无碍他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
期刊
宁夏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留下了不少与军事相关的军事城堡,尤其是西夏、元明时期修筑的城堡,成为宁夏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尚且保存完好。  下马关古城,位于同心县下马关镇,城墙修筑于明代。城墙东、北两面基本毁掉,南面、西面保存相对较好,尤其是南城墙。在明代城堡中,下马关古城一度很辉煌。清代中期以后,是平远县、镇戎县、豫旺县县治所在地。清代以前,韦州、下马关、豫旺这一线三个主要的城池,属于固
期刊
驚艳!倒影里的“平行世界”
期刊
辟谣  健身排毒皮肤好?健身让痘痘更凶猛?到底该信啥!  说起健身的好处,很多人认为健身能降“三高”,能塑形减肥,还有观点认为健身能“排毒”——健身出汗会打开毛孔排出身体的毒素,能让皮肤更好。然而,这种想法近来受到了挑战,网上开始流传,健身可能会让痘痘爆发得更为凶猛。  专家表示,其实健身和皮肤好坏没有太大关系。传统医学有排毒之说,但从西医的角度,并没有排毒一说。运动出汗,排出体外的是一些水分和电
期刊
李芙蓉,1992年毕业于银川师范专科学校美术系,毕业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李芙蓉把绘画作为专业技能、作为心灵慰藉的良师益友,从没有间断对绘画的学习。  她和多数从事绘画的女性一样,对中国工笔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创作的题材主要有花鸟、山水等。中国画源远流长,艺术性极高,学习传统是必不可少的。近几年,李芙蓉潜心钻研宋人山水。宋人山水画是传统山水画的高峰,画作高雅精湛,形式、语言和技法更加丰富多样,构图
期刊
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引发了观众关于“原生家庭”“老人赡养”“代际沟通”等问题的思考,其延伸出的热议拼接起当代家庭的全景式图谱。敢于直面现实的真问题,善于多维度和多视角反映生活、塑造人物,勇于以积极、光明、温情作为坚定的艺术选择,《都挺好》在书写现实层面的有益实践,值得创作者深思。  现实题材电视剧直观再现当代生活,其创作素材看似“弱水三千,俯拾皆是”,但创作中实则存在诸多难点:若跟在现实后亦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