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课堂在教授经典课文时存在相对低效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强烈的阅读兴趣,无法读出经典文章的韵味。本文尝试探索阅读经典文本的切入口,希望以此调动学生的阅读自觉性,从而将经典文本教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经典文本 阅读兴趣 切入口
现在,不少中学生对经典文本没有兴趣,不懂得如何去欣赏,甚至会不屑地说:“都什么时代了,还看那些文章,真是老土。”没有兴趣就不能深入地进行阅读,就无法让阅读经典成为习惯,精神世界就必然匮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多思考怎样做才能调动起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的兴趣。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找到别样的切入口,引导学生细读慢品,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盘根问底,解开疑惑
《变色龙》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部经典作品。传统的教法是:首先从题目入手,告诉学生“变色龙”既指自然界的一种动物,又指文章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接着介绍小说发生的背景,让学生知道奥楚蔑洛夫是生活中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一类人的典型代表;然后让学生阅读文本,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并且把握军大衣、手指头、法律等细节;最后归纳小说的主题,揭露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以及小市民的麻木、愚昧。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思路将小说情节以及其中的人物、环境等都讲清楚了,但是,在完整传统中又略显教条。于是,笔者在教学时,做了新的尝试。
上课伊始,笔者先给尚未接触文本的学生讲了一则与本文主题相关的笑话,随后,让他们阅读文本,并通过一张表格去还原当时的场景。学生阅读文本并填写表格后,总结出“变”是学习这篇课文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包括狗主人的变化,奥楚蔑洛夫对狗的称呼的变化、处理狗的方式的变化等。笔者进一步提问学生:“谁是‘变色龙’?仅仅是奥楚蔑洛夫一个人吗?”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不仅奥楚蔑洛夫是“变色龙”,赫留金、巡警以及人群中不知名的人都是“变色龙”。笔者继续追问:“他们为什么要做‘变色龙’?能不做‘变色龙’吗?”这就需要回到文本开端,结合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进行解答。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学生不但愿意阅读文本,而且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补充信息。这时,笔者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告诉他们,自然界中的变色龙变色是为了生存,故事中的“变色龙”们则是不得不用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的空间。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这群人生活在一个荒唐的年代中,上演了一出滑稽剧,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辛酸。而让学生自己读出感悟,也是一堂课的重要收获。
换一种解读方式,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在盘根问底中解开疑惑,会收获别样的惊喜。
二、小口进入,别有洞天
鲁迅的作品文风深沉冷峻、语言犀利浑厚,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但学生不这么看,他们一看到“鲁迅”两个字就头疼。怎样才能让他们愿意阅读鲁迅的作品呢?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以经典文本《孔乙己》为例。通常,教师在课堂上会提问学生如下问题:“孔乙己生活在怎样的社会里?”“那里的环境和那里的人是怎样的?”“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文中说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准确,教师就会请别的学生补充,甚至直接告知答案,这样,学生看似学到了知识,其实理解得并不透彻。
有一位教师执教《孔乙己》时,没有涉及多么精深的问题,教学语言也很平实,但是,他就像《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那样,让学生带着好奇,从小处进入文本,自己去探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上课伊始,他没有过多的开场白,而是直接从孔乙己的“手”切入,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描写孔乙己的手的语句,通过这些语句看世态炎凉,看人情冷漠,看孔乙己自身的性格缺陷……随后,他又提问:“通过‘手’,我们基本了解了孔乙己这个人物。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呢?你们能否看到他背后的那双决定了他命运的‘手’呢?”一番研讨后,学生找到了答案:封建科举制度。这样,小说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这一切入点虽小,但是,学生却从寻找、阅读、品悟中,读懂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了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不是作家创造了形象供读者阅读和欣赏,而是读者和作者在共同创造作品中的形象。因此,如何选取一个小的切入口,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作品,也体现了一名教师的教学智慧。
三、新思妙读,寒中有暖
《范进中举》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多年以来已经产生了很多成功且精彩的教学设计。通常,教学本课都是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会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那么,是否可以换个角度解读这篇小说呢?笔者在备课时,就从范进中举后,众人送来的礼物上发现了线索。
文中写道,邻居们在得知范进中了举人的消息后,有的送来了米,有的送来了鸡蛋,有的送来了两只鸡……看到范进疯了以后,众邻居也是七嘴八舌地忙着商议让范进恢复心智的办法。倘若邻居们一直这么热心,倒也应验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佳话,但是,范进中举前后,邻居们对他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此外,前来送礼的人中还有一个此前与范进几乎没有往来的张乡绅,他送给范进“三进三间”的房子以及五十两银子,范进照单全收。而范进的岳父胡屠户也送了“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的礼。由此可见,科举制度是分水岭,将人分成了两类。
笔者认为,范进中举后,众邻居、张乡绅、胡屠户尽管都送了礼,但是,这是因为范进获得了“举人”的身份,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喜”是虚假的;相反,倒是范进的老母亲和妻子在他中举疯癫之后表现出来的“悲”,更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真。在趋炎附势的社会中,这非常难得。或许笔者这样的解读有些牵强,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本身就是多元的,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多提供一种思路,即便引发争鸣,也是对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有益尝试。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经说过,我们应当“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们一线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有时,稍稍换个思路、换种方法,或许就会让经典文本在课堂上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高敏.让学生期待进入精神圣地探险——语文课堂上的引、行、探、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
【关键词】经典文本 阅读兴趣 切入口
现在,不少中学生对经典文本没有兴趣,不懂得如何去欣赏,甚至会不屑地说:“都什么时代了,还看那些文章,真是老土。”没有兴趣就不能深入地进行阅读,就无法让阅读经典成为习惯,精神世界就必然匮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多思考怎样做才能调动起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的兴趣。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找到别样的切入口,引导学生细读慢品,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盘根问底,解开疑惑
《变色龙》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部经典作品。传统的教法是:首先从题目入手,告诉学生“变色龙”既指自然界的一种动物,又指文章中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接着介绍小说发生的背景,让学生知道奥楚蔑洛夫是生活中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一类人的典型代表;然后让学生阅读文本,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并且把握军大衣、手指头、法律等细节;最后归纳小说的主题,揭露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以及小市民的麻木、愚昧。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思路将小说情节以及其中的人物、环境等都讲清楚了,但是,在完整传统中又略显教条。于是,笔者在教学时,做了新的尝试。
上课伊始,笔者先给尚未接触文本的学生讲了一则与本文主题相关的笑话,随后,让他们阅读文本,并通过一张表格去还原当时的场景。学生阅读文本并填写表格后,总结出“变”是学习这篇课文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包括狗主人的变化,奥楚蔑洛夫对狗的称呼的变化、处理狗的方式的变化等。笔者进一步提问学生:“谁是‘变色龙’?仅仅是奥楚蔑洛夫一个人吗?”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不仅奥楚蔑洛夫是“变色龙”,赫留金、巡警以及人群中不知名的人都是“变色龙”。笔者继续追问:“他们为什么要做‘变色龙’?能不做‘变色龙’吗?”这就需要回到文本开端,结合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进行解答。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学生不但愿意阅读文本,而且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补充信息。这时,笔者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告诉他们,自然界中的变色龙变色是为了生存,故事中的“变色龙”们则是不得不用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的空间。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这群人生活在一个荒唐的年代中,上演了一出滑稽剧,其中包含着太多的辛酸。而让学生自己读出感悟,也是一堂课的重要收获。
换一种解读方式,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在盘根问底中解开疑惑,会收获别样的惊喜。
二、小口进入,别有洞天
鲁迅的作品文风深沉冷峻、语言犀利浑厚,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但学生不这么看,他们一看到“鲁迅”两个字就头疼。怎样才能让他们愿意阅读鲁迅的作品呢?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以经典文本《孔乙己》为例。通常,教师在课堂上会提问学生如下问题:“孔乙己生活在怎样的社会里?”“那里的环境和那里的人是怎样的?”“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文中说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准确,教师就会请别的学生补充,甚至直接告知答案,这样,学生看似学到了知识,其实理解得并不透彻。
有一位教师执教《孔乙己》时,没有涉及多么精深的问题,教学语言也很平实,但是,他就像《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那样,让学生带着好奇,从小处进入文本,自己去探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上课伊始,他没有过多的开场白,而是直接从孔乙己的“手”切入,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描写孔乙己的手的语句,通过这些语句看世态炎凉,看人情冷漠,看孔乙己自身的性格缺陷……随后,他又提问:“通过‘手’,我们基本了解了孔乙己这个人物。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呢?你们能否看到他背后的那双决定了他命运的‘手’呢?”一番研讨后,学生找到了答案:封建科举制度。这样,小说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这一切入点虽小,但是,学生却从寻找、阅读、品悟中,读懂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了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不是作家创造了形象供读者阅读和欣赏,而是读者和作者在共同创造作品中的形象。因此,如何选取一个小的切入口,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作品,也体现了一名教师的教学智慧。
三、新思妙读,寒中有暖
《范进中举》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多年以来已经产生了很多成功且精彩的教学设计。通常,教学本课都是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会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那么,是否可以换个角度解读这篇小说呢?笔者在备课时,就从范进中举后,众人送来的礼物上发现了线索。
文中写道,邻居们在得知范进中了举人的消息后,有的送来了米,有的送来了鸡蛋,有的送来了两只鸡……看到范进疯了以后,众邻居也是七嘴八舌地忙着商议让范进恢复心智的办法。倘若邻居们一直这么热心,倒也应验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佳话,但是,范进中举前后,邻居们对他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此外,前来送礼的人中还有一个此前与范进几乎没有往来的张乡绅,他送给范进“三进三间”的房子以及五十两银子,范进照单全收。而范进的岳父胡屠户也送了“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的礼。由此可见,科举制度是分水岭,将人分成了两类。
笔者认为,范进中举后,众邻居、张乡绅、胡屠户尽管都送了礼,但是,这是因为范进获得了“举人”的身份,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喜”是虚假的;相反,倒是范进的老母亲和妻子在他中举疯癫之后表现出来的“悲”,更让我们看到了亲情的真。在趋炎附势的社会中,这非常难得。或许笔者这样的解读有些牵强,但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本身就是多元的,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多提供一种思路,即便引发争鸣,也是对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有益尝试。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经说过,我们应当“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们一线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有时,稍稍换个思路、换种方法,或许就会让经典文本在课堂上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高敏.让学生期待进入精神圣地探险——语文课堂上的引、行、探、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景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