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而著 以新而立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ld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2月19日至22日,由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作为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单位,河南日报受到大会的邀请,我有幸代表“何平九论”创作团队参加了研讨会,在聆听多位获奖代表发言的同时,也作了主题发言。与会期间,许多专家、学者对“何平九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些富有新意的点评使我很受启发。对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党报新闻评论工作,我有了一些新感悟、新看法。
  紧扣时代脉搏,以高度彰显影响力
  2012年10月,《河南日报》“何平九论”第九篇《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九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长期以来,长篇政论获奖是中央级媒体的“专利”,一个省级党报的评论能斩获这一荣誉,诚属不易。
  细思成功的理由,不一而足,但是其中一条是至关重要的:“何平九论”紧扣时代脉搏,以高度彰显影响力。
  这次“何平九论”获奖的代表作《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是“九论”的最后一篇,也就是“总论”。中国新闻奖评委认为,这篇评论贵在立论创新,文章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深邃的理性思考,充满张力和思辨的逻辑表达,深刻地探讨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
  客观公允的评价,鲜明地点出了“何平九论”的时代特色和现实针对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中国的发展主线,是“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河南省委联系本省实际,提出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命题,这无疑是顺应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的“顶层设计”。
  作为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在吃透中央和省委精神的前提下,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紧扣“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深入实际和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推出了何平系列政论文章,既准确把握了新闻热点,又具有战略高度,政治性、大局性、人民性兼备,可谓选题精准、切合实际、立意深远。
  “地方媒体很难组织出像《人民日报》、新华社那样重大题材的评论和通讯,特别像任仲平这种文章,因为有时候它不仅仅是人民日报自己的行为了。”第二十一届、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委、吉林日报社社长邴正认为,地方媒体要想做出影响力,就要注重“上天入地”。“上天入地”把握比较好的就是《河南日报》的“何平九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央提出的“主线”,《河南日报》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结合河南发展,连续推出九篇文章,既贯彻了中央精神,又体现了地方工作的重点,对本地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起到了党报的作用,这也是双赢的,既从新闻角度普及我们党的声音,也满足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需要。
  专家的肯定和认可,让我们感到欣慰。我们一直认为,“何平九论”立论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在写作中始终都秉持这么一种基本判断:“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放到河南来说,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切入点和有力抓手,是符合河南实际的重要命题。以更宽、更高的视野考察,“何平九论”涉及的是深刻认识执政党建设规律和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升党的执政水平等重大问题,涉及领导科学的诸多方法论,具有普遍的现实指导意义。难能可贵的是,“九论”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发展九个方面,全面、系统、深刻地阐释领导方式转变,把看似抽象的概念赋予了常说常新、常行常新、与时俱进、知行合一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气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强调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感到,“何平九论”所论述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与十八大精神是息息相通的。
  从党报肩负的责任和传播规律看,从中国新闻奖的评奖尺度看,如果党报评论不能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来俯视今天中国的发展,不能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当下改革的进程,我们就不能清晰地看待发展的成绩和不足,也不能深刻理解改革的坦途和误区。对党报评论而言,“一事一议”“街谈巷议”固然必要,但新时期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如何加强宏观叙事、深度叙事,进而以自身力量影响和推进社会进程,显得尤为紧迫。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新闻纸变成思想纸,用思想力彰显影响力,以深刻性增强说服力,这是世情、国情、党情发展的必然,是对党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根本要求。
  增强“柔性宣传”,以创新扩大传播力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正在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全媒体时代,价值多元多向,充满思想文化竞争。在这个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转变发展攻坚期,各种利益诉求、各种传播方式纷繁复杂、相互交织。据统计,目前中国网络用户已达5.64亿,微博用户达3.5亿。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地位遭遇很大挑战,不仅时效性不如网络媒体迅捷,报道中存在的文本格式化、感染力不足、缺乏亲和力等问题更加突出,客观上存在着与网络、民间舆论场的疏离。
  如何强化主流媒体公信力、引导力、推动力,抢占思想引领制高点,主导社会话语权?“何平九论”产生的良好政治传播效果告诉我们,在信息第一次传播过程中平面媒体没有太多优势,主流媒体必须在二次传播和舆论引导上下功夫,提高新闻、政策解读能力,增强宏观和深度叙事能力,创新文本表达方式,从信息传播者向意见传播者转变,从传统政治宣传方式向柔性的、有效的政治传播转变。
  研讨会上,无论是中国记协的领导还是与会的专家学者,纷纷结合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要求,探讨如何在新闻实践中落实中央精神,切实刹住“假长空”,深入改进新闻报道的文风。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提出,党报评论如果满足于重复过往的经验,重复文件的内容,重复过往那种标准的表达,哪怕立场再正确、内容再无懈可击,也很容易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显得陈旧空洞,很难起到舆论引导的效果。在新形势下,党报评论必须重构现代政治话语体系,突破刻板的语态,改变较差的文风,使文章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更加契合群众的心理,更加注重传播力。   创新表达方式、丰富舆论载体、增进传播效果,成为新形势下新闻工作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回顾“何平九论”的写作过程,正是表现形式上的探索创新,使观点得以透彻鲜明的表达,传播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九论”表达方式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理性思辨,抽丝剥茧。写作第九论时,我们始终把握两条线:一条明线——领导方式转变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辩证关系;一条暗线——春的意象,象征中原经济区事业的生机勃勃和美好前景。紧扣明线,重点论述“两个转变”之间的关系,阐明讲发展就要讲发展方式;讲发展方式,必须讲领导方式,抽丝剥茧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浪漫情怀,文学表达。文章不是无情物,“九论”耐读好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的叙事风格。大量的正反论证,使文章跌宕起伏;旁征博引、俗语谚语娓娓道来,雅俗共赏熔于一炉。其中大量使用了排比、比喻、象征、对偶、反复、顶真、借代、设问、反问、歇后、通感、双关等修辞手法,集中体现了语言的整齐美、参差美、韵律美、形象美、逻辑美、典雅美,使文章充满质感和张力,也使人获得了“悦读”的审美体验。
  大开大阖,复调合唱。九篇文章整体布局,围绕一个主题,遵循一条主线;又单独成篇,逻辑结构也可自成体系。各篇采用分小节的形式论述,每节短小精悍。这种结构设置,使得行文相对自由,富有层次感和跳跃性,节省承上启下的句子,又保持逻辑联系的连贯性,论述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文章大开大阖,收放自如。
  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日报副总编辑曲莹璞分析:“‘何平九论’在写作方法上精心雕琢、匠心独具,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排比对仗,朗朗上口,气势如虹,类比举例鲜活生动,诗词古语交相辉映,字里行间均能激发人的阅读兴趣,有效地避免了一般评论文章的枯燥乏味。”他还举了个例子。在《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一文中有这样的语言:“记者在豫西山区拍下这样的镜头:简陋的教室四下漏风,孩子们的小脸冻得通红;靠墙一排烟熏火燎的灶台,蹲着一群自己做饭的小学生。他们坚强的身影、渴望的眼神,让人心酸动容。”曲莹璞认为,这寥寥数语就生动地勾勒出孩子们艰苦朴素、顽强不屈地面对生活而期盼改变生活的情景,在脑海中涌现出立体画面,令人情不自禁地扼腕叹息。这种手法的运用让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更能引起共鸣。这种评论方式也是新闻界颇为提倡的手法,有效提高了新闻评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作者能写出这样生动的场景,也充分说明作者善于深入基层、挖掘接地气的素材,值得我们所有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何平九论”秉持的“第一姿态”,是平等坦诚对话,理性平和交流;“第一要求”,是力戒空话、大话、套话,说真话、实话、有用的话;“第一目标”,是感染、影响和发动干部群众,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在传播渠道方面,大胆借用新媒体平台,网络对话互动、手机段子发送,借梯登高,扩大了传播范围,这些都成为“何平九论”柔性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着力探索破解新闻正面宣传难积累了新经验,为新形势下构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舆论新格局提供了新启迪。
  打通“两场”隔膜,以共识提升引导力
  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蓬勃兴起,两个社会舆论场——以主流媒体为代表的主流舆论场和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日渐凸显。“两个舆论场”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甚至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存在着隔膜和隔漠,形成了“你关注的我未必关注,我关注的你也不一定关注”的尴尬、误解乃至冲突,这对党报引导舆论提出了考验和挑战。
  对于如何打通“两场”,有专家提出,评论工作是党报中思想性最强的,评论要想赢得读者,就要做到两点:一是正面报道也要有问题意识,二是引导舆论必须加入思想竞争。也就是说,主流媒体要在多元中进行探讨,善于“制造同意”,在多样中凝聚共识,在与群众交流互动中形成意见的“最大公约数”。
  “何平九论”之所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引起反响,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帮助河南的各级领导干部理清了思路、提升了水平、凝聚了共识、推动了工作。建设中原经济区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快形成共识,河南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和领导方式发生很大转变,“何平九论”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这实际上就是致力于打通“两个舆论场”。通过舆论议程设置,更加契合党委重大战略和社会关切,变政治宣传为政治传播,尝试探索党报政论“话语体系”和“修辞模式”的重建,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群众意愿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凝聚起推动发展的正能量。这就将“新闻宣传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要成为社会进步变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变成了生动的现实。
  打通“两场”不简单,我们也在尝试中,体会概括有四:
  用新载体来解放思想。中国改革开放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声的。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顺应潮流、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心声。“中原经济区由解放思想而起,也必由解放思想而兴。”“何平九论”怀着历史的自觉,充当了解放思想的有效载体,在推动领导方式转变中加快发展,在科学发展中赢得民生民心民力。其后的“新九论”一脉相承,承载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顺应亿万中原人民的热切期盼,深入诠释“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又一次站在了解放思想的最前沿。“九论”既是发展合力的先导,也是“两场”相通相融的纽带。
  用新办法来深化学习。“九论”和随后的“十八谈”“新十八谈”“新九论”“三十二谈”,这一系列学习交流和创新实践,不下发文件,不开会部署,不督促检查,也没有规定动作和活动时限之类的要求。针对性强,围绕大家最关心、最实际、最直接的问题,帮助释疑解惑,切实破解难题;形式灵活,不作统一要求,预留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间;方法务实,以论引路、以谈说理、以干促转。这种做法,社会关注度高、支持参与者多、实际效果好,起到了思想转变静悄悄、务实发展静悄悄的作用。
  用新作为来促进务实。从“九论”到“新九论”,篇篇都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查问题实实在在,谋发展实实在在,推动工作实实在在。敢于大胆自我“揭短”“亮丑”,被公认为“何平九论”的一大亮点、一大特色,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此深表肯定和赞赏。秉承“成绩由群众来讲,党委政府要多说问题”的原则,“九论”敢说话,说真话,说实话,说让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如坐针毡的话,说推动改善作风的话,把矛盾和症结摆在“无影灯”下,并没有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也没有降低领导干部的权威,反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好评和支持。
  用新手段来强化传播。通过“何平九论”,我们首次尝试了新介质的投入和舆论新格局的构建。有效整合媒体资源,形成传播合力,使党报政论得以有效传播。报业集团所属各报、网络全文转载,尤其是大胆借用新媒体平台,网络对话互动、手机段子发送,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传播,成为党报与时俱进、主动融入网络时代的一种崭新实验。后来,在“十八谈”等系列政论传播中,又引入了各级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段,让构建舆论新格局的探索更为全面深入。
  文章合为时而著,观点贵以新而立。“何平九论”的获奖已成为昨天,新的征程在召唤着我们。“九论”是把标尺,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不断检视自己;“九论”是道活水,让我们源源不断地汲取能量和动力。
  为时代而歌,我们不会落伍;与人民同行,我们前程光明。
  (作者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张高峰,原名张之俊,1918年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1940年,张高峰开始担任《大公报》西川通信员。1943年2月1日,《大公报》刊出张高峰的通讯《豫灾实录》。次日,王芸生作社评《看重庆,念中原!》,触怒蒋介石,《大公报》被停刊3天,张高峰被捕。  张高峰曾说:“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我的信条是忠于新闻的事实,敢为大众疾苦仗义执言。”[1]87随着电影《一九四二》的上映,1942年河南灾荒在各方面都再次
期刊
【摘要】在新闻采写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常挂在记者(通讯员)嘴边的词,许多同志从走上新闻工作之路的第一天起,就在为践行这些词而努力,然而干了几年、几十年后,还在念叨这几个词。这几个词为什么如此重要?怎样践行好这几个词而采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来呢?第2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基本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013年1月4日,在全
期刊
【摘要】近年来,企业试水微博营销的捷报频传,企业对微博营销日渐青睐,微博营销已成为企业网络营销的新利器。但企业微博营销中存在定位模糊、粉丝圈庞杂、营销收益不稳定等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魅力传播企业微博营销个案的分析,找出其优势和弊端所在,针对企业微博营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出应对策略,并对其值得借鉴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和分享。  【关键词】魅力传播;企业微博;营销;策略;案例  据中国互联网络
期刊
【摘要】在新闻采访实践中,采访者往往会遇到一些不配合或不够配合的受访者,他们的心理预设障碍为采访的进行树立起一道道屏障,从而使采访目的难以达到。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为例,针对受访者带有障碍性的心理预设,解读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如何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优化采访效果,突破层层障碍,有效调控受访者的心理预设,从而取得最佳访问效果,使新闻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新闻采访;心理预设;《看见》;突
期刊
【摘要】本文以饮食文化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在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研讨内容,对其叙事特征进行了归结。  【关键词】饮食文化;纪录片;叙事特征  《舌尖上的中国》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制作,在央视一套《魅力中国》栏目首播的一部大型饮食文化类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的播出,在国内观众中引发了收视热潮,同时也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并在一定时间段内设置了公众议题,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期刊
【摘要】针对典型人物报道如何呈现、引导价值观,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典型报道的价值导向功能等问题,本研究对《人民日报》“身边的感动”专栏典型人物报道开栏以来两年间的报道进行了批评性的话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典型人物报道的价值取向倾向于利他主义价值观,其价值导向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报道语境配置、体裁结构和词汇语法三个层面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典型人物报道;社会功能;价值导向;批评话语分析  我国典型报道
期刊
“任何事物都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质。同样,每个新闻事件也都具有区别于其他新闻事件的独特个性,如果我们在采访中注意捕捉新闻事件的突出特点,就能够写出质量较高的新闻。”[1]除了善于“捕捉”外,还要深入“探究”。广播长消息《大型农机具无处存放令人堪忧》获2011年度河南省新闻奖(广播类)一等奖。要说该作品能获此大奖对作者来说,“捕捉”这个信息是一个机遇,在抓住这个机遇的同时,作者还把握住了另一个关键环
期刊
【摘要】不同视角关注不同问题,只有天下视角才可能虑及世界性问题并理解和关注全人类的福祉。天下意识不仅寄寓着古典理想,而且也关乎每个人的身家性命。对天下政治而言,最重要也最基本的问题在于天下兴亡,落实在现实之中就是“治乱”二字,落实在传播及其理论上就是从理解转向接受,从发言转向倾听,从主体转向他者,以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关键词】天下;世界观;传播观;对话;理解;接受  1
期刊
置身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发挥自身特色和固有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依靠全媒体的整合优势,打破困局,实现突围,成为全国广播业界、学界共同关心和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2012年元旦,河南电台信息广播全面改版、重新定位,从一个综合频率开始向以民生为核心的专业化广播频率转型。“民生零距离,健康新生活”,信息广播在省电台各频率中率先旗帜鲜明地提出民生的口
期刊
【摘要】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迫切需要各种文化交流的载体。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内资)即是其中的一种。截至2011年4月,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共有内资362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同时在编辑出版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明确办刊宗旨和定位,提高办刊质量,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关键词】内资;办刊质量;刊物定位;日常管理  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以下简称内资),是指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