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受访者心理预设障碍突破与沟通策略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k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闻采访实践中,采访者往往会遇到一些不配合或不够配合的受访者,他们的心理预设障碍为采访的进行树立起一道道屏障,从而使采访目的难以达到。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为例,针对受访者带有障碍性的心理预设,解读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如何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优化采访效果,突破层层障碍,有效调控受访者的心理预设,从而取得最佳访问效果,使新闻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新闻采访;心理预设;《看见》;突破与沟通
  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工作的主体,合理并且有效地获取信息能够有利于其新闻采访的成功。访谈节目是将采访直观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镜头前的一类新闻节目,对采访技巧有很高的要求。在采访实践中,采访者往往会遇到一些不配合或不够配合的受访者,他们的心理预设障碍为采访的进行树立起一道道屏障,从而使采访目的难以达到。因此,采访者必须通过消除受访者的心理障碍,找准突破口,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并做出客观公正的报道。《看见》是CCTV—1于2010年12月推出的一档记录现实题材的专题栏目,因其题材选取新颖,并巧妙地融合了调查类栏目的深度挖掘、纪录片的镜头叙述和访谈类节目的采访对话,受访者的选取既有多元性,又有新闻时效性,使节目内容丰富且极具可看性。该栏目的当家花旦柴静,作为一名资深传媒人,同时是一名杰出的调查记者,其采访风格极具特色,既睿智深刻,又满含温情,流露出记者对受访者的人文主义关怀。本文从分析新闻心理学的角度,以《看见》为例,分析、解读、探索攻克受访者心理预设障碍并获得沟通的策略。
  受访者的心理预设
  心理预设,是指受访者在接受采访前形成的心理定势。而定势是指“有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1]。“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是采访开始前的一项重要内容。记者只有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才能在采访过程中和采访对象进行有效的互动。”[2]在接受采访前,受访者大多会根据采访的时间、面对的采访者进行预先的心理定势,产生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这将会直接影响采访的过程和结果,也对记者的职业素养是一个挑战。因此,采访者须对受访者的心理状态有所了解,适时适机地进行调控,促进采访的顺利进行,应对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从而占据采访者在对话中的主动地位。受访者心理预设的类型主要包括:
  配合型。部分受访者对采访的内容和目的都持支持和理解的态度,因此在采访时会主动配合,其表现为容易亲近、健谈且尊重事实,利于记者加大信息的获取量。也有部分受访者在表功心理的驱使下会主动提供信息,较易打开话匣子。
  防御型。此类受访者往往对采访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可能持怀疑或恐惧态度。其对自己的讲话内容有所保留,需要采访者进行引导和挖掘,获得受访者的信任和肯定,由此推动采访顺利进行。
  抗拒型。抗拒型受访者往往对采访事件或事件中的人物心存芥蒂,或者对采访者有不满情绪,而表现出与采访者极端对立的态度,或冷漠寡言、或情绪暴怒,为采访的进行制造障碍,使得采访者获取的事实也会十分有限。
  受访者心理预设障碍及影响因素
  心理预设障碍,即在采访前或采访过程中,受访者产生的一种会阻碍采访深入,影响采访结果的心理现象,当它形成一种定势时,则会对采访的进行产生负面作用。受访者的心理预设障碍,不仅会影响采访过程,更会影响采访结果。本文所指的心理预设障碍主要指防御型心理预设和抗拒型心理预设。而形成受访者心理预设障碍的因素主要包括:
  受访者的身份、地位。受访者的身份和地位是直接影响其心理预设的原因之一。有的受访者身居高位,或者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易表现出高傲的姿态,甚至盛气凌人的气势,将记者置于被动境地。
  受访者的性格特征。有的受访者性格内向,孤僻寡言,不善言谈,或者存在先天性的语言障碍,形成防御型心理预设,让采访很可能出现“冷场”或者被迫中断。
  受访者的年龄、性别等。老年人和儿童在智力、记忆力、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上较差,因而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困难,容易出现答非所问或词不达意的情况。男性往往举止较为沉稳,言语表达不及女性丰富,心思也不如女性缜密,因而在谈话中许多细节照顾不到。
  受访者身处的文化背景。从小生长在农村的受访者往往受传统观念的牵制,对一些恶性事件会采取“家丑不外扬”的态度,墨守成规,甚至偏激否定,价值观相比发达地区更单一,常以防御型甚至抗拒型心理预设对待采访者。
  受访者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程度较低的受访者对采访目的的理解不如文化程度较高者深刻,他们进入采访状态的过程较慢,受自身意识和知识面的限制,可能对采访者的目的持揣测或怀疑态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而容易产生抗拒型心理预设。
  受访者心理预设障碍的突破与沟通
  在采访过程中,可通过调节受访者的情绪、态度,从而使采访更顺利地进行。“采访对象对待记者的采访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情绪,这种情感和情绪对记者采访顺利与否,必然起着作用。但这种作用既可能是推动力,也有可能是副作用。这就要求记者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审时度势,采取相应措施,使采访对象的情感有利于采访活动,以取得采访的最佳效果。”[3]
  (一)语言符号
  有声符号是采访中主要运用的语言符号,记者的语言对启发被访者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提问的技巧。柴静在人物访谈中多以开放式提问开始,开阔、宽松的提问方式给对方营造了轻松的氛围,给予了谈话对象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因而容易削弱受访者的心理防备。同时,柴静的提问直白犀利、一针见血,将受访者的思维锁定在所提的问题上,又留有回答的自由。如在2012年2月19日播出的《杨丽萍:生命的旁观者》中,杨丽萍作为性格高傲、要求严格的知名艺术家,无疑会给记者带来心理压力。当杨丽萍对现场取景和布光表现出挑剔时,柴静微笑着指出:“你是我见过的对细节最追求完美的人了。”以“追求完美”来暗示杨丽萍的挑剔,而并未直接询问对方“你为何如此挑剔”,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对杨丽萍的肯定态度,也引导了杨丽萍主动谈论自己挑剔的原因,由此延伸到她的信仰,回答了她常使人“碰钉子”的原因。   柴静在每一次专访前,都做足了准备,并常以一些资料、物品作为提问的出发点,微妙地触发受访者的表现欲,契合受访者的心理,避免了问题的唐突。2011年10月30日播出的《为了安息的纪念》中,柴静采访了救回四个落水儿童却失去了自己儿子的英雄父亲胡文传,柴静从一张标注满了留言的照片作为切入点,引导胡文传主动表达出对儿子的思念和对整个事件的看法。
  对抗性采访。柴静在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中常采取对抗性采访来面对一些出现问题、逃避责任的采访对象。同样,她偶尔也将这种采访方式带入《看见》的人物访谈中。如2011年9月25日播出的《柴静·专访李阳家暴事件》,李阳身为英语教育界的名人,又是一个典型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他坦言畏惧失去自己的事业,并对家庭暴力事件持轻视态度,因而在采访中时而表现出轻蔑和对记者的抵触。显然,李阳是一个带着抗拒型心理预设的受访者,他带有挑衅意味地反问柴静:“在我心目中你是一个事业强人,我相信你会有大量时间扑在工作上的,你没选择。”柴静回道:“如果我没有办法对我身边的人起到应有的爱和责任,我其实是没有能力来完成一个好的采访的。”柴静尚未讲完,李阳便接道:“你只要完成对你爸爸妈妈的责任,其实丈夫并不是最重要的人。”柴静反而笑道:“你知道伴侣是人类最亲密的关系。”如此来回几个回合,柴静并未恶语相还,而是用冷静的思维,寻找对方谈话逻辑中可还击的点,驳回对方的观点,采取适当的语言将问题丢还给了企图逃避问责的李阳。
  平等的视角姿态。柴静在访谈中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她温柔的语调和偏低的分贝,几乎在所有的采访和配音中,无论是面对药家鑫的父亲药庆卫,或是面对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还是面对一些身世平凡的普通人,柴静始终保持着谦和温婉的语气,给受访者传达了一种友善的信号,从而争取受访者的信任,让对方从内心上放松对记者的戒备,变得更敢言、更乐言。
  (二)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包括体态语等辅助性语言符号。有研究表明,沟通双方互相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由此可见,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传播中所传递的信息比语言符号更加可观。人类学家霍尔教授就曾提出,非语言符号即无声的语言,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更为重要。这种信号就是指肢体语言及表情等辅助表达情感、情绪的工具,在采访中能起到极其微妙的作用来调节受访者的心理预设。
  身体的姿势。无论是在实地采访中还是在特地搭建的录影棚中,柴静身体的姿势总是保持前倾,被观众称为“倾听的姿势”,尤其在对一些儿童的采访中,柴静会蹲下,仍然以仰视对方的姿势进行采访,有时她甚至会抚摸小孩的手安抚地讲话。这种放低采访者姿态的方式,反作用于受访者,减小了记者的身份给受访者带去的压力,也在无形中淡化了记者的职业角色,而以一个旁观者甚至朋友的角度去聆听受访者的心声。在《为了安息的纪念》中,对还未走出丧失亲人阴影的采访对象,柴静以一个聆听者的姿态关切地听胡文传倾诉,帮助胡文传在回忆事实的同时看到希望,胡文传也声泪俱下地说出了内心的悔恨和遗憾。在采访胡文传的女儿胡秋月时,柴静并未拿出成年人的架势,而是用亲近的距离得到了小孩的信任,让小秋月在镜头前直陈其言,无所畏惧。
  小动作。在采访中,柴静在对受访者说的话表示赞同时,会很用力地点头,同时凝视对方。这个点头的动作对那些讲话较为怯懦、胆小的带着防御型心理预设的受访者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鼓舞。当人在受到肯定的时候,会更自信,并且会更放心地阐述事实。柴静正是采取了这种激励的方式,给予受访者心理上的鼓舞,鞭策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如在2011年8月7日播出的《姚晨:一个温暖的卤蛋》中,一开始,姚晨便表示自己不善言辞,对这次专访感到很紧张,而柴静在以一个轻松的玩笑开始了采访以后,常以点头来对姚晨的话表示肯定,对姚晨来说,这种激励能一定程度地消除她内心的疑虑和紧张,放松她内心对记者的戒备。所以,在采访的后半段,姚晨的讲话变得十分自如,谈话的内容也越来越幽默。
  柴静有许多不经意的小动作,表现出她对自己情绪的极力控制。如2011年8月14日播出的《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中,药家鑫的父亲药庆卫在药家鑫临刑前,父子见面的最后十分钟里一口否决了药家鑫捐献眼角膜的遗愿,并说:“把你的罪恶都带走。”柴静低下了头强忍着眼泪,“在摄影机取景框以下,观众看不见的位置,柴静正用笔尖扎着自己的手背,以求克制”[4]。柴静虽然为药家鑫感到可悲、可怜,但从受访者的角度来看,记者并未大声指责药庆卫的偏激和冷酷,而在此时流露出同情、怜悯和心疼等个人情感,这种人文主义关怀给药庆卫带来心理上的宽慰,当他感觉到自己的言语能被旁人理解和宽恕时,他便更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眼神。柴静的眼神也是她的特色之一。在采访过程中,柴静的双眼始终以由下向上的角度凝视对方,表现出了充分的尊重和专注。在对弱势群体的采访中,她的眼神总是流露出关切,配合她温柔的语调,给受访者传达出温暖的信号。如在对药家鑫案受害者张妙的父亲张平选的采访中,柴静始终保持伸长脖子,以微微向上仰视的角度凝视张平选,她的眼神既具有试探性,又表现出对受访者的体谅,在听到张妙母亲的哀号时,她主动提出前去安抚,同样以向上仰视的眼神给对方传递安全感。而在对家庭暴力的实施者李阳的采访中,谈及敏感的家庭暴力,柴静并未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在谈到李阳将婚姻和孩子作为实验品时,柴静微笑着说:“可是那是一条生命呀。”当二人在对话中出现了争辩的局面时,柴静仍然保持镇定的眼神和从容的微笑,丝毫未流露出不满或鄙夷,因而李阳在谈到自己的丑闻时表现出较为淡定的态度,也较敢于说真话,还原事件的真实经过。
  在许多采访环节中,面对感人的事迹,柴静会忍不住流出眼泪,而在传统新闻采访理念下,记者作为还原客观事实的一方,不应表露个人情感。但面对弱势群体,将记者内心对事实的渴望和对当事者的怜悯之情传达给受访者,这为受访者带去的是一种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说明记者找到了自己内心与受访者内心相契合,或者说共鸣的地方。在面对情感直接流露并且感同身受的采访者时,受访者往往会增强对采访者的信任程度。如2012年1月15日播出的《重生》,在讲述汶川大地震中丧失女儿的祝俊生和叶红梅夫妇多次尝试试管婴儿失败时,柴静的眼泪湿润了眼眶,叶红梅也流出了眼泪,在四目相对的交流中,眼泪无形中拉近了柴静与叶红梅的心理距离,搭起了心灵的桥梁,两个女性产生共鸣和理解,这是男性采访者难以做到的。   表情。柴静在采访过程中,微笑是她展现最多的表情。在《重生》中,柴静的表情从一开始的凝重,逐渐微笑再过渡到开怀大笑,她的表情跟随着受访者讲述的事实经过、情绪变化而变化。这些非语言符号从侧面表现出了记者的真诚,减少了受访者心中对记者采访目的的揣测,化解了受访者对自己言语表达的忐忑和顾虑。再如,在2011年10月23日播出的《专访四姑娘山驴友失踪事件双方》中,十几名违规进入景区进行探险的驴友因涉嫌隐瞒真实情况,在进入景区时谎报人员信息、隐瞒探险路线,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现出愧疚和歉意,害怕受到旁人的指责,因而在心理预设上处于防御状态。柴静面对着几个曾经狂妄自大犯过错误的年轻人并没有表现出指责,也没有严厉地质问对方,而是带着开玩笑的语气和微笑的表情,表现出一种宽容,给了受访者充足的勇气去回顾事件发生的经过,同时直面并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既出色地完成了采访,也为受访者留下了反思和反省的空间。
  衣着。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像一把标尺,让交往双方衡量在彼此心目中的刻度。沈爱国认为,人们初次相遇,总要首先观察对方的衣着、相貌、举止以及其他可察觉到的动作反应,然后根据观察到的印象对对方做一个初步的评价。[5]
  在采访中,记者留给受访者的首因效应主要由记者的外貌衣着所决定。记者留给受访者的印象,会影响受访者在采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端庄、大方的外表,能帮助记者一定程度地凸显气质,体现权威,尤其是面对一些态度较为骄傲的受访者时,强大的气场能帮助采访者从心理上制胜,攻破对方的心理防备。
  柴静在节目中大多穿着衬衫、西服外套,偶尔搭配简洁的围巾,她的衣着风格朴实大方,几乎没有特别妖艳的着装或首饰,给人以亲切、知性的美感。军事记者田兰富写道:“新闻实践表明,记者的仪容仪表,不仅显露着记者自身的个性特征、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知识底蕴等诸多主观因素,由此也可以看出记者的老到或稚嫩。”[6]柴静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调查型记者,其内在的涵养结合端庄的外表,在给受访者带去威严的同时,也代表着权威。柴静被誉为“中国新闻的良心”,她已俨然成为兼具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记者代表,她的形象得体大方,容易给受访者留下好感和信任感,缓和他们的焦虑和紧张。
  礼节。另一大决定采访者留给受访者第一印象的因素还有社交礼仪。“美国学者伦纳德·曾宁博士在他所著的《接触:头四分钟》一书中指出,交接新认识的人时,头四分钟至关重要。”[5]记者的举手投足不仅要照顾到在镜头面前的美感,也将礼仪带给受访者,是对受访者的尊重。柴静在与各种采访对象会面时,总是表现出谦和温婉的态度,在采访开始前,就在对方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以优秀的自我修养感染受访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挡在采访者与受访者间的“冰山”,缩短引导受访者进入状态的时间,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新闻价值尽可能地最大化。
  采访地点的设置。“人们的交际对话、记者的采访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中进行的。合适的环境,不仅便于采访谈话,而且能激发谈话者的兴趣和注意力,成为一种特殊的感情交流媒介。”[7]柴静采访的地点多为受访者所熟悉的环境,如家中居住的房间,有时也会出现外景,如杨丽萍的后花园中。柔和的美景能让受访者感到舒适,熟悉的环境能让受访者在镜头前讲话更加放得开,从而有利于谈话的进行和话题的延伸。相比传统的访谈节目《鲁豫有约》和《杨澜访谈录》,二者将采访地点完全设置在了录影棚内,现场观众和录影设备无疑会对采访对象形成压力,采访对象往往会对自己的言语反复斟酌和删减,对于话题的拓展和延伸也比较有限。而《看见》的人物访谈恰好避开了这一难题。
  结 语
  从《看见》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柴静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通过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真实、准确地把握受访者的心理状况,攻克采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由此说明,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做到外表仪容的端正整洁,更重要的是出于内在的心理。记者对自身的要求应不仅局限在工作中,还应该不断从生活中获得灵感,积极完善自我修养,培养独立的思想,抓住那些能够打开受访者“话匣子”的细节,从而更好地开发新闻资源,使新闻价值最大化。
  [本文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科研人才基金资助阶段性成果之一(J201123)]
  参考文献:
  [1]张骏德,刘海贵.新闻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凌凌.新闻采访学教程[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忠良.攻心的艺术——怎样取得新闻采访最佳效果[J].心理世界,1996(6).
  [4]李岩.柴静对抗柴静[J].南都周刊,2011(45).
  [5]沈爱国.新闻采访中的几种心理效应[J].杭州大学学报,1997(2).
  [6]田兰富.试论记者礼仪对采访效应的影响[J].军事记者,2003(7).
  [7]王雄.环境与采访[J].新闻爱好者,1991(10).
  (谢明香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教师;王玥璐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生)
  编校:赵 亮
其他文献
中国证券市场已经有21年的历史。①用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证券市场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对社会触动最深的领域。回眸20多年前,证券市场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具有“市场”意味的制度体系建设,被当做改革的风向标备受关注。这也使得早期的证券报道不仅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还被当做政治信号来进行解读。在这里,笔者收集了一些有关最早上市公司的新闻报道资料,其中不乏有趣的细节,以飨读
期刊
新媒体影响全球发展大趋势  自工业革命以来,使人类社会发生特征性转型的强大动力是信息革命。其中给人类社会带来最大震撼力的事物,可以说是新媒介。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是创造了“在轮子上奔驰的人类”的话,那么则可以说,信息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是创造了“在新媒介上腾飞的人类”。  当今世界,堪称新媒体竞争与决胜的世界。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凝聚及辐射的信息科技不仅以网络传播、移动传
期刊
当获悉新闻述评《严禁酒驾带给社会的启示》荣获2012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时,我非常高兴,因为这个奖是我的第五个中国新闻奖。谈及这篇稿件,既非突发奇想,也非偶然为之,实事求是地说,应该是自己对职业定位的一次努力实践。  从事新闻工作时间越长,就越发觉得,作为新闻人,在客观记录新闻事件的同时,更应该让自己用“思考”的脑子和洞察的眼睛去对待日常的工作。记者,并非仅仅是新闻事件简单的记录者和反映者,他是站在
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1级研究生课程班新闻学方向和传播学方向春、秋季共四个班近200人,计划出版一本同学研究论文的集子,以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为方向,关键词为“新媒体”,论文围绕新媒体及其衍生产品如微博、博客、网络杂志、TAG、SNS、RSS、Wiki等来提炼论点。这件事情在学术上对于同学们提升理论思维能力,是有好处的,故我支持这样一项计划。对于新媒体的具体研究,自然同学们各有具体的研究对象,
期刊
现代社会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趋向多元。同时,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移动阅读器等新兴媒体快速崛起,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和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给传统媒体带来了颠覆性冲击。面对这种几近严酷的生存格局,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要想跳出同质化、平庸化的窠臼,必须走风格化、特色化之路。可以说,风格化和特色化将成为今后报纸的发展主流。  那么,怎样才能办出独具特色、风格鲜明的报纸呢?结合多
期刊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新闻媒介日趋成熟,人们对各类新闻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然而,记者认为,无论新闻的形式、传播的媒介如何变化,但“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基石,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它永远不会改变。  《中国县域经济报》开辟了“产业集聚看河南”专栏,自开篇至收官历时半年有余,记者深入河南“十强、十快、十优”等各具发展特色的产业集聚区,通过一线采访,讲述了各产
期刊
【摘要】人类情感从其传播上说,是一种有意义的文化象征交流形式。是人类最基本的支撑力量和创造力量。情感需要激发、需要互动、需要共享。大众传媒是塑造情感文化、传播积极情感的重要手段。《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即在于打造了一条 “互动仪式链”,从而唤醒了情感、激发了情感,使情感的正价值、正能量得以传播, 通过“互动仪式”这个舞台,一方面营造了新的真诚、平等、尊重的互动情感空间,另一方面也展现、传播、建构了一
期刊
张高峰,原名张之俊,1918年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1940年,张高峰开始担任《大公报》西川通信员。1943年2月1日,《大公报》刊出张高峰的通讯《豫灾实录》。次日,王芸生作社评《看重庆,念中原!》,触怒蒋介石,《大公报》被停刊3天,张高峰被捕。  张高峰曾说:“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我的信条是忠于新闻的事实,敢为大众疾苦仗义执言。”[1]87随着电影《一九四二》的上映,1942年河南灾荒在各方面都再次
期刊
【摘要】在新闻采写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常挂在记者(通讯员)嘴边的词,许多同志从走上新闻工作之路的第一天起,就在为践行这些词而努力,然而干了几年、几十年后,还在念叨这几个词。这几个词为什么如此重要?怎样践行好这几个词而采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来呢?第2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基本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013年1月4日,在全
期刊
【摘要】近年来,企业试水微博营销的捷报频传,企业对微博营销日渐青睐,微博营销已成为企业网络营销的新利器。但企业微博营销中存在定位模糊、粉丝圈庞杂、营销收益不稳定等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魅力传播企业微博营销个案的分析,找出其优势和弊端所在,针对企业微博营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出应对策略,并对其值得借鉴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和分享。  【关键词】魅力传播;企业微博;营销;策略;案例  据中国互联网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