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捕捉” 深于“探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unlongal1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事物都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质。同样,每个新闻事件也都具有区别于其他新闻事件的独特个性,如果我们在采访中注意捕捉新闻事件的突出特点,就能够写出质量较高的新闻。”[1]除了善于“捕捉”外,还要深入“探究”。广播长消息《大型农机具无处存放令人堪忧》获2011年度河南省新闻奖(广播类)一等奖。要说该作品能获此大奖对作者来说,“捕捉”这个信息是一个机遇,在抓住这个机遇的同时,作者还把握住了另一个关键环节——“探究”。
  善于“捕捉”
  获得信息存在偶然性,捕捉并抓住有价值的新闻信息靠的是新闻敏感。
  去年11月初,按照“节气”和惯例,作为农区的商丘,忙碌热闹的农田里渐渐冷清了下来,这标志着豫东农村“三秋”大忙季节已基本结束,农民把来年再获丰收的希望一同播种在农田里。
  记者接到任务后,到睢阳区李口镇采访麦播质量,李口镇是小麦生产重点镇。在村民李大爷家采访时,不觉间阴霾低垂、大雨将至,李大爷和老伴儿慌忙跑出屋,给自家的大型农机具加盖防雨布。记者仔细看了看这个放置联合收割机的车棚,用几根槐木做支架,上面搭盖着石棉瓦,四周没有任何遮挡。这些农机刚刚使用完,还没来得及加盖雨布,就迎来了秋雨,李大爷着急地说:“这要是淋坏了发动机或轴承,生锈了,明年用的时候,还得修。”记者纳闷地问:“不是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社了吗?为啥不把车放到合作社里?”李大爷说:“农机合作社没地方放,村里还有6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都在自己家里放着,有的院子小,就放到自家门口的路边上,搭个简易车棚,还有的农户院门小,车开不进去,就把墙扒开,车开进去后,再把墙垒上,到用的时候,再扒开墙,开出来。”
  记者回台后,向我聊起在基层的见闻,也就是记者和李大爷的对话,让我感到了这里面的问题:这些大型农机具无处存放是个性问题还是普遍现象?如果是普遍现象,那么全市有多少台大型农机具无处存放?造成这些大型农机具无处存放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大型农机具因无处存放到来年“三夏”大忙季节还能不能使用?如不能使用,每台机械的平均维修费用是多少?这些费用谁来埋单等等。
  有这么多的“是什么”和“为什么”需要我们去探究,探究这些大型农机具无处存放现象背后的新闻价值。
  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是新闻稿件成功的关键。在随后的“探究”過程中,记者手中的资料越来越多。近几年来,农民兴办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可以有组织地跨区作业,降低劳动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农村流转后的土地更便于使用大型农机具,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是必然趋势。商丘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合作社有209家,共有4.3万台大中型拖拉机和大型联合收割机。农闲时,这些大型农机具大都搁置在路边、村口或简易存放,每年因存放不当增加的维修费用都是农民自己埋单,每台机车平均要2000元左右,农民因此要多花费8000多万元;而因存放不当,每台机车要减少2到3年的使用时间,这样计算仅商丘市4.3万台大型农机具造成的损失就在17亿元左右。
  在深入“探究”中,群众向记者透露,睢阳区李口镇金裕农机合作社经理李传德正在拆他建设中的存放大型农机具的机棚。几年来,李传德组织发起的金裕农机合作社,已有78台大型联合收割机以及大中型拖拉机。看着正在拆卸的农机棚,李传德非常无奈。
  按照《河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农业机械大户和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存放农业机械的场地和建设车库、机棚用地应当纳入农业用地管理”。而乡土地所另有说法:李传德在建的农机棚被卫星拍到了,要限期拆除。市土地局用地管理科副科长陈国华解释:【(录音)就(视为)农用地管理,也要办理手续,破坏地面形象,每年卫片检查还是相当严格的,《土地法》有明确的规定。】市农机局农机管理科科长杜家水的疑惑是:【录音:事实上用地是重要因素,其他地方也存在,(用地)怎么报?报给谁?到底谁有审批权?《农业机械促进法》说:农机合作社用地算作农业(用地),但是与土地法不衔接。】这样看来,造成大型农机具无处存放的主要原因和根本矛盾是政策顶牛、管理掣肘。记者以李传德自拆农机棚为切入点和由头,赶写了长消息《大型农机具无处存放令人堪忧》,并以内参形式报市委市政府。
  长消息《大型农机具无处存放令人堪忧》形成过程,是记者的一个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做到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根本,方可给党委政府当好参谋提供有用的信息。11月底,商丘市政府出台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用地问题的文件,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用地需要什么条件,怎样申报作了规定。
  “捕捉”和“探究”是完成《大型农机具无处存放令人堪忧》稿件的关键环节,善于“捕捉”新闻线索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要靠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做到“心中有新闻”。“探究”是成就稿件的关键,“探究”的过程是深入采访的过程,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探寻形成表象后面的原因,这样才能抓住根本,抓住根本是解决问题和成就“问题”新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于国平.用心捕捉新闻事件的个性[J].新闻爱好者,1998(5).
  (作者单位:商丘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施 宇
其他文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1级研究生课程班新闻学方向和传播学方向春、秋季共四个班近200人,计划出版一本同学研究论文的集子,以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为方向,关键词为“新媒体”,论文围绕新媒体及其衍生产品如微博、博客、网络杂志、TAG、SNS、RSS、Wiki等来提炼论点。这件事情在学术上对于同学们提升理论思维能力,是有好处的,故我支持这样一项计划。对于新媒体的具体研究,自然同学们各有具体的研究对象,
期刊
现代社会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趋向多元。同时,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移动阅读器等新兴媒体快速崛起,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和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给传统媒体带来了颠覆性冲击。面对这种几近严酷的生存格局,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要想跳出同质化、平庸化的窠臼,必须走风格化、特色化之路。可以说,风格化和特色化将成为今后报纸的发展主流。  那么,怎样才能办出独具特色、风格鲜明的报纸呢?结合多
期刊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新闻媒介日趋成熟,人们对各类新闻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然而,记者认为,无论新闻的形式、传播的媒介如何变化,但“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基石,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它永远不会改变。  《中国县域经济报》开辟了“产业集聚看河南”专栏,自开篇至收官历时半年有余,记者深入河南“十强、十快、十优”等各具发展特色的产业集聚区,通过一线采访,讲述了各产
期刊
【摘要】人类情感从其传播上说,是一种有意义的文化象征交流形式。是人类最基本的支撑力量和创造力量。情感需要激发、需要互动、需要共享。大众传媒是塑造情感文化、传播积极情感的重要手段。《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即在于打造了一条 “互动仪式链”,从而唤醒了情感、激发了情感,使情感的正价值、正能量得以传播, 通过“互动仪式”这个舞台,一方面营造了新的真诚、平等、尊重的互动情感空间,另一方面也展现、传播、建构了一
期刊
张高峰,原名张之俊,1918年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1940年,张高峰开始担任《大公报》西川通信员。1943年2月1日,《大公报》刊出张高峰的通讯《豫灾实录》。次日,王芸生作社评《看重庆,念中原!》,触怒蒋介石,《大公报》被停刊3天,张高峰被捕。  张高峰曾说:“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我的信条是忠于新闻的事实,敢为大众疾苦仗义执言。”[1]87随着电影《一九四二》的上映,1942年河南灾荒在各方面都再次
期刊
【摘要】在新闻采写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常挂在记者(通讯员)嘴边的词,许多同志从走上新闻工作之路的第一天起,就在为践行这些词而努力,然而干了几年、几十年后,还在念叨这几个词。这几个词为什么如此重要?怎样践行好这几个词而采写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来呢?第2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基本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013年1月4日,在全
期刊
【摘要】近年来,企业试水微博营销的捷报频传,企业对微博营销日渐青睐,微博营销已成为企业网络营销的新利器。但企业微博营销中存在定位模糊、粉丝圈庞杂、营销收益不稳定等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魅力传播企业微博营销个案的分析,找出其优势和弊端所在,针对企业微博营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找出应对策略,并对其值得借鉴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和分享。  【关键词】魅力传播;企业微博;营销;策略;案例  据中国互联网络
期刊
【摘要】在新闻采访实践中,采访者往往会遇到一些不配合或不够配合的受访者,他们的心理预设障碍为采访的进行树立起一道道屏障,从而使采访目的难以达到。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为例,针对受访者带有障碍性的心理预设,解读新闻记者在采访时如何运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来优化采访效果,突破层层障碍,有效调控受访者的心理预设,从而取得最佳访问效果,使新闻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新闻采访;心理预设;《看见》;突
期刊
【摘要】本文以饮食文化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在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研讨内容,对其叙事特征进行了归结。  【关键词】饮食文化;纪录片;叙事特征  《舌尖上的中国》是由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制作,在央视一套《魅力中国》栏目首播的一部大型饮食文化类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的播出,在国内观众中引发了收视热潮,同时也受到专业人士的关注,并在一定时间段内设置了公众议题,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期刊
【摘要】针对典型人物报道如何呈现、引导价值观,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典型报道的价值导向功能等问题,本研究对《人民日报》“身边的感动”专栏典型人物报道开栏以来两年间的报道进行了批评性的话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典型人物报道的价值取向倾向于利他主义价值观,其价值导向功能的实现有赖于报道语境配置、体裁结构和词汇语法三个层面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典型人物报道;社会功能;价值导向;批评话语分析  我国典型报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