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台军售缘何如此执著?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al_belie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美关系最敏感、最核心的部分是台湾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美对台军售问题。1979年中美健交解决了美与台“断交、废约、撤军”等重大原则问题,但美对台军售问题却未解决,并在美随后制订的《与台湾关系法》中以法律的形式得到确认,由此引发了中美建交后两国关系的首次危机。
  经过一系列斗争,1982年8月17日,两国专门就美对台军售问题发表了第三个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公报指出:“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然而,《八一七公报》并未从根本上阻止美对台军售。美国一方面在售台武器的数量和型号上尽量给外界一种遵守公报的印象,另一方面却又设法绕过公报,暗地里提高售台武器的质量等级,直至发展到1992年9月公开突破《八一七公报》的限制,向台湾出售价值高达60亿美元的150架F-16战斗机。
  2004年6月初,台湾“行政院”通过了《重大军事采购特别预算案》以及《重大军事采购条例草案》,决定分15年以特别预算方式,编列高达6108亿新台币(合近190亿美元),用于8艘柴电潜艇、12架P-3C反潜巡逻机、6套“爱国者”3防空导弹的采购,使美台军售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据统计,自1979年美国公布《与台湾关系法》以来,美售台武器交易有50余宗,价值高达500多亿美元。近年来,台湾已成为美国在世界上的第二大军火买主,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目前,美台之间的军售运作也日益制度化,从计划申请、立案、评估、修订、采购、运输到交货,有了一整套严密的“程序”。中美建交20多年来,美国不顾中方一而再、再而三的严正抗议和交涉,坚持不懈地对台军售,是因为军售符合其战略需求,可达到用别的手段难以达到的目的。
  
  维持“两岸军力平衡”的需要
  
  维持台海两岸“军事力量平衡”,达到两岸和平分裂的目的,是美国的一贯政策。美对台军售遵循既不落后于台防御需要、也不让台对大陆构成进攻优势的原则,其逻辑借口是:美国希望台海形势稳定——稳定需要通过两岸直接对话才能实现——台湾需有安全感后才愿意与大陆对话——对台军售是增强台湾安全感的主要手段——美国为促成对话就必须对台军售。
  上世纪90年代末以前,美国的基本判断是台湾空中和海上力量对大陆占有局部优势,因而对军售有若干限制。近年来,美认为台海两岸军力对比逐渐向大陆倾斜,而且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因而在对台军售上限制越来越少。为了给扩大对台军售寻找依据,从1999年开始,美国每年都要炮制一份《中国军力报告》,反复渲染大陆的军力“威胁”。
  2003年底,美国防部还把台湾列为适用《武器出口管制法》的“非北约主要盟国”,在实质上提高了台湾在美国全球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台湾当局享有这项资格后,可优先取得美国的先进武器及技术。
  与美国不断扩大对台军售规模,军售逐渐向先进、配套、攻防兼备的方向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千方百计阻挠中国大陆获得先进武器和技术。仅从2004年年底以来,这样的例子就屡展出现。
  以色列在90年代中期曾卖给中国一套武器系统,当时征得了美国的同意。2004年以色列应中方要求将该系统运回国内进行维护,之后将再运回中国。这本来是正常的例行维护,却触动了美国政府敏感的神经。国防部负责防务政策的副部长道格·费思公开表示,以色列方面“悄悄地”对这套武器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升级,违背了“未经华盛顿允许,以色列不得擅自将美国的武器技术转让给中国”的承诺,并因此取消了美国空军参谋长约翰·江珀的访以行程。
  2004年10月,中国与欧盟签署了“伽利略计划”技术合作协议,成为正式加入“伽利略计划”的第一个非欧盟国家,而且将拥有这一系统20%的所有权和全部使用权。这使美国坐立不安。为了监视和限制欧洲与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尤其是防止航天技术在中国的军事应用,美国想出了将“伽利略计划”与GPS全球定位系统联网的招术,甚至不惜以威胁和恐吓手段阻止欧洲与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
  针对近期欧盟对华军售解禁的意愿,美国更是非常紧张。国务卿赖斯和总统布什在访欧期间亲自向欧洲国家领导人施压,国会议员和国防部官员数次公开表态称,如果欧盟一意孤行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美国将不得不中止美欧间的军事交流。虽然欧美关系自伊拉克战争以来一直处于僵持状态,但美国用这种近乎歇斯底里的态度威胁自己的盟友,这在二战后几十年来还是第一次。
  美国千方百计阻止中国获得先进武器和技术,不断加大对台军售的力度,就是为了维持两岸间所谓的“军事力量平衡”,从而形成两岸军备竞赛日益加剧、但谁也不敢轻易动手的局面。这样的结果正是美国愿意看到的。美国希望通过两岸间的军备竞赛拖住中国崛起的后腿,就像冷战时期美国通过军备竞赛拖垮苏联一样,使中国永远走不到对美国全球利益构成威胁的程度;通过保持两岸间“军事力量平衡”和相互威慑,把中国大陆的军事注意力拖在台海地区,保持美国在
  

两岸间游刃有余的地位,从而牢牢把握掌控形势的战略主动权。台海两岸间的军备竞赛,事实上是中美之间的较量,台湾只是美国全球战略棋盘上的一枚棋子。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早在2001年提交的研究报告《美国和亚洲》中就明确指出对台军售的目的:“短期内为防止中国对台湾行使武力,长期内为应付中国对地区的支配。”可以说,中国国力增强越快,国际影响力越大,“以台制华”战略对美国的重要性也就越大。20世纪80年代,美对台军售还曾一度有所收敛,但90年代后有增无减,这种变化正是近年来中国迅速崛起,美国越来越注重打台湾牌的结果。
  


  
  操控台海局势的手段
  
  美国在处理台湾问题上长期实行两面派政策:一方面出于维持中美关系稳定的需要,表面上支持“一个中国”;另一方面又暗地里通过对台军售等方式,帮助台湾与祖国大陆相抗衡。它就是这样利用对台军售在海峡两岸间谨慎地走钢丝,调控台海形势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
  在政治上表态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向大陆示好的同时,美国总要卖武器给台湾,让台湾当局掌握“以武拒统”的本钱。中美《八一七公报》发表后不久,美国就宣布同意与台湾合作生产F-5E和F-5F战斗机各30架,随后又向台湾出售了价值高达5亿多美元的军事装备。1998年6月30日,克林顿总统在上海首次发表“不支持‘台独’,不支持‘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任 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三不政策”的两个月后,他的政府就批准了5亿多美元的售台武器计划。1999年9月,美国在联合国首次表态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但应台湾当局的要求,当月就批准了向台湾出售价值2.5亿美元的先进武器计划。2004年,美国高官多次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不支持或反对“台独”,国务卿鲍威尔和副国务卿阿米蒂奇分别抛出了台湾“无主权论”和“地雷说”,但与此同时,美国防部采取各种方式压台湾通过价值近190亿美元的巨额军售案。
  当中国大陆军队装备有所发展时,美国就会向台湾提供先进武器装备来“保持平衡”。美国始终关注海峡两岸的军备发展状况,只要大陆的武器装备有所改善,美就会为台当局出谋划策,提供武力帮助。近年来美侧重向台提供反导、反潜和C4ISR方面的武器装备,正是因为美认为大陆军队在导弹突袭、潜艇作战和信息战能力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当台湾当局制造新的分裂祖国图谋时,美对台军售的份额就会明显增加。1992年5月,台湾当局完成“实质修宪”,标志着“中华民国台湾化”有了实质性进展,之后又公开提出“两岸分裂分治”。接着,美国政府很快批准了三笔对台军售计划,价值高达64亿多美元。2000年9月28日,陈水扁提出“决战境外”的思想后,美国又售台价值13.66亿美元的200枚先进的AIM-120中程空空导弹和71枚RGM-84L“鱼叉”舰舰导弹等。2000年台湾政治格局发生历史性变化,这一年美国对台三次军售达19.82亿美元。
  当台湾购买先进武器装备的努力受阻时,美国总要千方百计通过技术支援、合作办厂、武器改进、软件支援或出租等形式,帮助台湾弥补一些“缺憾”。《八一七公报》发表不久,台湾当局在购买先进美制战斗机的努力失败后,美国就动员通用动力公司等国内著名军工企业与台湾的航空工业发展中心合作研制生产IDF“经国”号战斗机。90年代,美国通过这种方式与台湾合作生产了不少先进的武器装备,如陆军200枚“霍克”地空导弹、海军8艘FFC-7“佩里”级护卫舰、空军256架F-5E战斗机等。
  
  避免美直接军事卷入合海冲突的法宝
  
  不直接与大国对抗,是美国对外用兵的一条重要原则。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的军事对抗主要是在第三世界边缘地带的争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中美之间的对抗也限于在第三国的国土上:由台湾问题引发的数次危机并未导致中美两国的直接军事对抗。我国政府多次表示,“台独”即意味着战争。
  冷战结束后,美国虽一超独大,目前奉行“先发制人”军事战略,但千方百计避免因台湾问题而与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核国家直接军事对抗。美国有战略家指出,即使在一场“保卫台湾”的战争中美国取得军事胜利,也会是“三败俱伤”,因为就美国全球利益而言,它不但要付出沉重的政治、经济、军事代价,而且战后将同中国人民结下世代冤仇,这是绝对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的。
  美国认为,保持台湾作为美“不沉的航空母舰”的地位、避免与中国大陆直接对抗的唯一途径,就是给台湾提供足够的武器装备,提高其自保能力。美在军事上阻挠中国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可分为两步:平时售台武器,加强美台军事合作,“帮助台湾保持足够的自卫能力,使中国大陆动武时代价极高,无取胜把握”;危机时出兵对中国大陆形成威慑之势,遏制对台作战行动,化解危机。由此可见,美国是否出兵的关键是台湾的自卫能力。某种程度而言,美对台军售越多,协助台提升作战能力越是不遗余力,就越表示美不想直接军事介入台海冲突,而期望靠台湾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
  然而,美加大对台军售力度的结果,是岛内“台独”势力迅猛发展,并不断触及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台湾当局将美国的“协助台湾自卫”立场当作“空头支票”,认为不管台湾如何行动,美国基于自身利益,都不会放弃台湾。岛内“台独”势力普遍相信,即使发生军事冲突,美国也将无条件地支持台湾。岛内形势的发展,使美国切实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美国有可能被拖进它千方百计避免卷入的台海冲突,因而多次强调美国对台的支持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台湾不挑衅大陆,不宣布独立,也即“不单方面改变现状”。
  
  美台维系实质性军事同盟关系的纽带
  
  据统计,目前台湾采购的武器装备中,95%来自美国,台军正在服役的战机中有60%是从美国引进的,最先进的水面舰艇中有60%是从美国购买或租借的,坦克、装甲车有70%从美国进口,台湾的数千枚导弹也多半来自美国。美式装备成为台军“二代兵力整建”的主体,美对台军售也成为维系美台关系特别是美台实质性军事同盟关系的重要纽带。
  在对台军售中,美国充分利用大量的对台军售发货机会,加强对台军专业人员的培训及美台间的协同训练。根据美国国防部规定,凡向美国采购武器的国家和地区均可派人到美国军校受训,费用由当事国和地区自行负担。根据这一规定,90年代中期以来凡抵美接舰接机的台湾军事人员,均在美国接受了不同程度的培训,甚至在培训期间或舰机返台途中与美军进行一定的协同性训练。2000年美国售台的AIM-120中距空空导弹当时虽暂未运交台湾,但却允许台军飞行员前往美国空军基地或训练场,进行这种导弹的试射和相关的操作训练。目前,每年有1000多名台湾军方人士在美国军事院校接受教育及训练。通过此种方式,台湾军事人员在熟练掌握售台武器装备性能的同时,也加强了与美国军方的协同性训练,逐步实现了美台防务“一体化”。
  


  经过20多年的演变,美台军事合作不断升级,已从军售协商,逐步发展到专业技术指导、培训军事人员、情报共享、高层人员互访、战略对话、联合训练、联合军演以及协同作战计划拟定等。
  比如在情报合作方面,近年来,美台军方人士交流频繁,互通情报和有关信息。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除与台“国防部”每天进行两次情况交换外,还允许台“国防部”派团赴科威特进行全程实地观摩,以掌握美军联合作战的“第一手资料”。台军“汉光19”和“汉光20”演习期间,美军不仅全程观摩了联合作战计算机模拟推演,而且就台军联合作战指挥机制的人员编组、指挥程序和运作情况提出了具体建议。
  2004年3月31日,美国防部宣布售台两部“铺路爪”远程预警雷达系统,是美自1999年以来协台构建C4ISR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与2001年、2003年先后宣布售台的“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和“多功能战术信息分发系统”联网,将大大提高台军的战略预警、指挥控制、信息传输和侦察监视能力。
  近年来,台湾海峡事态的发展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每当一批美式武器装备运到台湾,“台独”势力便要大大膨胀一番,“台独”步伐也要明显加快一步,导致台海形势日益紧张。台海形势紧张不仅为台湾当局向美国进一步求购先进的武器装备提供了“合理”的理由,也为美国继续对台军售提供了“合法”的借口。对台军售绝不像美国所说的那样,能够促进两岸和谈。恰恰相反,它只能促进“台独”,进一步加剧两岸紧张局势。
  台湾从美国获得的武器装备越多、越先进,“台独”势力越猖狂,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就越小,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美国对台军售、保持“两岸军力平衡”的做法,只会破坏两岸的“平衡”,只会怂恿“台独”势力铤而走险,把台湾推向战争,并且使中美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增大,给中美关系带来灾难性后果。
其他文献
[编者按]在东亚,美国有两个盟友,韩国和日本,只是这两个“小兄弟”之间却有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且不说历史遗留的问题,就现实的岛屿之争、渔业之争,已经十分紧张了,“蓝水海军”的建设当然成为他们的目标之一。日本不顾多方非议,迅速加强海上自卫队的作战能力,而韩国也开始调整军事战略,在短短的十几年里迅速崛起,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韩国的防御重点在北方,但是由于它与日本的岛屿之争、渔业之争以及历史遗留问题
期刊
为期8天的中俄“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事演习,8月25日在山东潍北地区落下帷幕。  演习共分为“海上封锁作战、两栖登陆作战、强制隔离作战”三个阶段,中俄两国军队近万人参加。  海上封锁作战,着重体现以夺取海上制空权为核心,以封锁海岸、打击敌海上兵力为主要行动的作战思想。8月23日11时许,中方多批战机飞临作战海区,以空中待战和截击行动,对海上联合机动编队实施空中掩护。随即,联合部队空军后续梯队
期刊
日本近年来研制的武器装备中,曝光率最高的要数海军装备,有关日本航空装备和陆上装备发展情况的报道较少。尤其是在航空装备方面,似乎除了F-2战斗机外,日本再没有新的研制计划。实际不然,日本对新型航空装备正在扩大研制规模。在日本最近披露的研制计划中,有两种新型战斗机格外引人注目。它们都是由三菱重工挑头研制的,型号分别为F-3多用途战斗机和F-2“超改”(SUPER KAl)多用途战斗机。    研制背景
期刊
勇搏头彩的空中“美男子”——歼8Ⅱ型战机01号    国产歼8Ⅱ型战斗机真可谓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名机。该机于1983年在歼8型飞机的基础上投入试制,1984年6月12日完成首飞,研制周期仅为17个月,创造了我国歼击机研制时间最短、质量最好的新纪录,被国家有关领导和军委总部首长誉为“创造了一个奇迹”。歼8Ⅱ还多次在巴黎、、珠海等国际航展上做过动态和静态的展示,受到了国际航空界的普遍关注和好评。  首架
期刊
手榴弹是步兵必不可少的基本装备之一,17、18世纪欧洲的榴弹外形有些类似石榴,故得此名。它的灵活使用性、威力弥补了火炮、枪械的不足,曾在20世纪中、晚期达到鼎盛,此后因受到成本、威力和使用安全三个“拦路虎”的影响,出现了发展缓慢、甚至迟滞不前的局面。但在近期的武器展览会和军火交易市场上,两种新型手榴弹的亮相让沉寂多时的手榴弹市场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这就是瑞士的“珍珠”手榴弹系列和西班牙的“奥哈姆布
期刊
法国海军造船商DCN的SMX-22潜艇由2艘小型、排水量为480吨、艇员10名的OPS型作战潜艇和1艘大型、排水量为2 750吨、艇员25名、40个铺位的NCW型网络中心作战指挥潜艇组成。    NCW潜艇可装备50枚远程对地攻击的巡航导弹(部分装在艇内,部分装在艇外发射筒内)、鱼雷和对空导弹。  1艘大型NCW母潜艇和2艘小型OPS子潜艇作为一个作战单元驶向战区,子潜艇对接于母潜艇两舷侧面的舱口
期刊
编者按:“烈风”式舰载战斗机是日本零式战斗机的后继型号,日本军方对它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挽回技术上的劣势,重新夺回海上制空权。然而由于设计上的延误,“烈风”刚刚开始量产,日本就投降了。于是战后一些日本右翼分子并不甘心:如果“烈风”能投入战斗,日本就能打赢那场战争。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就将“烈风”与当时美军所用的F8F战斗机来个纸上对决,看看这两种飞机各有什么特点,究竟孰高孰低。    发动机瓶颈  
期刊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就开始载人航天的研究,并曾做出过一个名叫“曙光”号的双舱式飞船的全尺寸飞船模型,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工业基础等条件均不成熟。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1992年,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并取得巨大成功。  中国载人飞船系列有一个动听的名字——“神舟”,它是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的,已成功地在太空遨游了5次。“神舟”系列
期刊
陆军转型的产物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陆军开始进行战略转型,其动因主要是原有重型部队“过重”而轻型部队“过轻”。重型装甲机械化部队作战平台笨重,对后勤依赖过大,部署时间过长,战略机动能力不足。轻型步兵师和空降师等在火力、生存力和持续作战能力方面比较弱,很难对付敌装甲部队。为此,美国陆军提出建设所谓“目标部队”,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消除重型轻型的区别,构建一支标准化的中型部队。在编制结构
期刊
[新闻背景]2005年伊始,国际社会便风起云涌。  2月28日晚间,在朝韩军事分界线第0916号标志物附近,韩国军方从宪兵哨所使用大口径机枪向朝方一侧发射了两发枪弹。这一行为对正在执行正常警戒任务的朝鲜人民军士兵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而韩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翌日表示,这是韩国陆军边防部队士兵在检查枪械时不慎走火造成的。  3月8日,俄军方宣称车臣非法武装头目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已被打死。有关他的死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