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风”&“熊猫”美日二战最强舰载机对决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f_2004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烈风”式舰载战斗机是日本零式战斗机的后继型号,日本军方对它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挽回技术上的劣势,重新夺回海上制空权。然而由于设计上的延误,“烈风”刚刚开始量产,日本就投降了。于是战后一些日本右翼分子并不甘心:如果“烈风”能投入战斗,日本就能打赢那场战争。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就将“烈风”与当时美军所用的F8F战斗机来个纸上对决,看看这两种飞机各有什么特点,究竟孰高孰低。
  
  发动机瓶颈
  
  “烈风”是二战中日本开发的最后一种全金属结构单座舰载基地战斗机(A7M1、A7M2和A7M3)及基地拦截机(A7M3—J),由零式战斗机的设计师堀越二郎主持设计。三菱重工在战时总共生产了包括A7M1和A7M2在内的10架“烈风”。作为零式战斗机的后继型号,早在1942年6月日本军方即投入资金,开始“烈风”的设计工作。然而,在飞机发动机选用与机翼载荷指标等关键环节上,日本海军与三菱公司严重对立,使设计工作异常缓慢,原定于1943年3-6月间生产的1号机,一直拖到1944年5月才完成。日本海军初期选定的中岛NK9K“誉”22星型发动机功率不足。经过反复争吵,最终选定了三菱公司生产的18缸MK9A空冷星型发动机(也称为八43型发动机)。当完成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开始量产时,日本已经投降,“烈风”因而没有参加任何一场实战。
  反观F8F的设计工作则是一帆风顺。F8F是格鲁曼公司专为美军小型航母设计的,绰号“熊猫”(Bearcat),1943年7月开始机身设计,美国海军将其技术指标定为全面超越日本零式战斗机。它的发动机为1台普惠公司2 100马力R-2800-34W发动机,与F6F基本相同,性能略有提高。仅用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F8F首架样机就于1944年8月首飞,仅比“烈风”1号机晚了不到4个月。随即F8F开始量产,到战争结束时,美军部分飞行中队已经装备了这种全新的战斗机。
  “烈风”之所以迟迟无法投产的直接原因就是最初选用的“誉”型发动机功率不足。它是为零战52型这样的轻型飞机设计的,起飞时功率为2 000马力,在6 700米高空功率为1 570马力。倘若日本海军直接选用功率较大的MK9A型发动机,就有可能大幅减少研制时间,在战争末期投入量产。然而缺乏战略眼光一直是日本军方最要命的问题。
  不过MK9A型发动机的技术根本不过关,它只是试验型号。据生产MK9A的日本陆军实验工厂人员回忆说:“1944年夏天,八43型发动机开始装备试验,这时许多设计中隐藏的问题纷纷浮出水面。很多问题都是致命的,如果不解决,发动机根本无法达到设计标准。但何时才能解决谁也不知道。”
  按照日本军方的计划,MK9A型发动机应该在1944年夏天开始量产,可这时的MK9A远未达到量产的程度,而随后开始的美军全面空袭和名古屋大地震使MK9A量产化工作迟迟无法完成。
  虽然MK9A型发动机还是试用型号,但病急乱投医的日本海军强行将其定型准备生产。于是1945年初,MK9A型发动机强行量产,然而由于大量设计问题没有解决,产品良莠不齐,难以达到要求,造成“烈风”的出勤率非常低。实际上“烈风”完全可以采用其它公司生产的发动机,三菱公司之所以死抱着MK9A不放,无非是因为该发动机是三菱公司自己的产品,在当时日本极度衰弱的情况下,只有飞机和发动机都由自己生产,公司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空战:F8F占有巨大优势
  
  从外形上看,“烈风”和F8F差别不大,“烈风”体积略大。那么如何比较它们的性能呢?一般来说比较两种战斗机的优劣有两种方法,一是进行模拟空战,二是单纯的进行性能对比。当然,能真实反映情况的是第一种对比。
  那么,如果“烈风”A7M2型与F8F-1发生空战的情形会是怎样呢?
  从双方对战的战场来看,由于日军是争夺制空权,美军是维护制空权,所以日军拥有战场选择权。而为了维护整个战区的制空权,单位空域内美军飞机的数量较少,日机在空战初期会在局部具有数量上的优势。然而这一优势很难保持,因为美军飞机普遍装有远程电台,空战一旦爆发,美军飞行员可以一边战斗,一边召唤周围的友机前来助战。由于美军飞机占有总体数量的优势,如果日军不能在极短时间内结束战斗,很快就会形成美军以多打少的局面。
  其次,飞行员的技术水平是影响战斗结果的重要因素。由于F8F是美军最新型的战斗机,一般都由战斗经验丰富、飞行技术绝佳的老飞行员驾驶。他们的作战技能远高于战争末期日本仓促培训的新飞行员,能很快夺取战斗主动权。
  此外瞄准具的精度也会对战斗机的作战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美国当时的光学生产能力是日本远不能及的,因此拥有良好瞄准具的美军飞机会给日军造成重大伤亡。
  


  只有在飞机性能远高于对手时才能抵消美军的这些优势,而与F8F相比,“烈风”丝毫不占上风,所以它在实战中不会是F8F的对手,和美军较早使用的F6F才能勉强对抗。
  
  性能:“烈风”处于下风
  
  既然模拟空战完全不是F8F的对手,那么就只能进行单纯的性能对比了。在当时的战场环境下,续航距离和起降性能对空战结果的影响不大,可以不予考虑。我们将从速度、爬升、俯冲、格斗、加速、武器、瞄准系统这七个方面进行对比,此外视界和通信这两项也会对空战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速度性能 单纯比较两种飞机的最高时速并没有意义。由于最高时速随飞行高度变化,所以只有比较相同高度下两者的最高时速,才能反映出它们的空战能力。虽然“烈风”的机体较大,但在5 000米高度上,“烈风”的时速仅比F8F慢50千米,这不会对空战产生太大的影响。不过F8F的发动机装有涡轮废气增压器,即使高度再升高,发动机功率也不会下降。而日本涡轮增压技术当时一直不过关,使得日本飞机的高空性能普遍很差。因此随着高度增加,“烈风”发动机功率会迅速下降,速度劣势会越来越大。
  此外,F8F还为发动机加装了应急水—甲醇喷射系统,能提高发动机的瞬间爆发功率,使飞机速度大幅提高。
  爬升性能一般爬升时间是指飞机从起飞离地后,爬到一定高度的时间,但这仅代表飞行的持续爬升性能。与空战性能相关的是瞬间爬升能力。这种能力与发动机功率、机体重量和机身特性相关。
  两种飞机的重量相当,“烈风”略重,为3 265千克,F8F为3 210千克。两者在5 000米高度上发动机的功率仅差100马力,“烈风”略高,因而功率比为1.48千克/马力,F8F功率比为1.52千克/马力。虽然战斗机实际重量会随燃油余量和弹药余量改变,但总体来说,两机的功率比相当。
  


  影响到爬升性能的因素还有翼载荷、空气阻力和螺旋桨直径。这其中“烈风”除翼载荷略占优势外(日本海军战斗机翼载荷低是一贯特性),F8F在空气阻力与螺旋桨直径上都占优势。 尤其是F8F所用的大直径螺旋桨,使它在海平面能达到1 460米/分钟的高爬升率,为空战中快速占据高度优势提供了有利条件。
  单纯从技术指标上看,“烈风”的爬升性能略低于F8F。然而F8F还具有速度优势,尤其是发动机涡轮增压装置带来的高空性能优势,使得空战中“烈风”的爬升性能处于绝对的劣势。
  俯冲性能 俯冲性能的指标是从俯冲开始并达到最高速度的时间和最大的俯冲速度。对空战性能影响较大的是达到最大俯冲速度的时间。从“烈风”差劲的气动外形就能知道它的空气阻力很大,加之其横滚性能也很糟糕,在这项指标中它完全落后于F8F。
  机动格斗性能 格斗性能好一直是日本战斗机的重要优势。但战争中F8F与零战52型的空战表明,F8F在各个高度都具有绝对优势,它的格斗性能非常好。虽然“烈风”的推重比比零战52型高得多,但也仅仅是转弯半径比F8F小20米。整体格斗能力仍是F8F占优。
  加速性能在推重比基本相同时,影响飞机加速能力的主要是机身外形带来的空气阻力。与“烈风”相比,外形简洁的F8F占有优势。
  武器、瞄准系统机载武器的攻击能力可以说是“烈风”唯一占有优势的地方了。它的机翼中装有4~8门20毫米机炮,比F8F的4挺12.7毫米机枪或20毫米机炮的攻击能力要强得多。然而它落后的瞄准系统会严重影响射击精度,使它无法发挥火力上的优势,因此总体攻击能力上F8F仍有优势。
  飞行员视野良好的视野可以让飞行员提前发现敌机,做好攻击和闪躲的准备。而且对于舰载机来说,糟糕的视野会严重影响降落安全,造成飞行事故。美军的F4U就是由于视野不良才转给海军陆战队使用的。
  F8F的飞行员座位较高,加上全玻璃的气泡型座舱盖,使飞行员拥有非常好的视野。而“烈风”的框架式座舱盖严重影响对外观察。同时,过长的机身使后方的视野变得很差。这一项F8F绝对领先。
  无线电通信系统通信电子设备是美军强项,F8F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综合比对了F8F与“烈风”的各项性能后,可以看出“烈风”除了转弯半径略小和机载武器稍强外,在与F8F的性能对比中处处居于下风。即使战争中“烈风”的研制非常顺利,战争结束前大批量生产,投入战场,并由日军飞行技术最好的老兵驾驶,它们也不是美军铺天盖地而来的F8F战斗机的对手。“烈风”最多只能与美军F6F一较短长。但1944年底时F6F已经是比较老的型号,大都改成对地攻击用的战斗轰炸机,已经不是主力制空战斗机了。因此“烈风”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救星,丝毫挽回不了它们必然覆灭的命运。
  [编辑/秦蓁]
其他文献
两年一度的巴黎航展于2005年6月13~19日,在法国首都巴黎东北郊的布尔歇机场举行。航展吸引了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1916个参展商,参展飞机200多架,60多架飞机进行飞行表演。展览面积比2003年扩展3%,客户租用的展厅为512个,比2003年增加了26个。摩洛哥、步塔尔、沙特和斯洛伐克首次参展。航展的1厅、2厅主要是西欧的参展商,新的4厅、5厅主要面向国际大公司,3斤仍然是美国的参展商。引
期刊
2005年6月,美国向韩国派驻15架F-117A“夜鹰”隐身飞机。据美军方通报说,15架飞机均已到达预定基地。此外,美方还将向韩国增派250名有关人员。但美军司令部却否认部署隐身飞机与传说中的朝鲜,准备进行核试验有关。    F-117A隐身战斗机并非首次飞抵韩国。自1993年以来,这型飞机进驻朝鲜半岛已有几次,每次逗留几个月,2003年3月14日首次参加韩美联合军事演习。2004年6月30日10
期刊
展开共和国地图,在雄鸡的尾部,伫立着一座横空出世的雄伟山脉,那就是被医学家称为“生命禁区”、被地理学家称为“高原上的高原”、被军事家称为“耸入云霄的战场”的喀喇昆仑。  喀喇昆仑威严、神奇、静谧,令许多人为之神往。它离我们很远很远,同时也很近很近。就地理位置而言,喀喇昆仑离北京的最近距离也超过了五千公里,能够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喀喇昆仑的人极少极少。然而,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昆仑山上一棵草》却早
期刊
近年来,精确制导炸弹已经成为国际军火贸易中的主力,世界各国纷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推出了形式各异的精确制导炸弹。以色列作为世界军火大国也不甘落后,研制开发了一系列精确制导炸弹,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被外界称为走精确制导炸弹发展第三条道路的“智能精确打击及费效”(Smart Preci—sion lmpact and Cost Effective)炸弹系列。该炸弹通常也被简称为“斯拜斯”(SPICE)。虽
期刊
[编者按]在东亚,美国有两个盟友,韩国和日本,只是这两个“小兄弟”之间却有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且不说历史遗留的问题,就现实的岛屿之争、渔业之争,已经十分紧张了,“蓝水海军”的建设当然成为他们的目标之一。日本不顾多方非议,迅速加强海上自卫队的作战能力,而韩国也开始调整军事战略,在短短的十几年里迅速崛起,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韩国的防御重点在北方,但是由于它与日本的岛屿之争、渔业之争以及历史遗留问题
期刊
为期8天的中俄“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事演习,8月25日在山东潍北地区落下帷幕。  演习共分为“海上封锁作战、两栖登陆作战、强制隔离作战”三个阶段,中俄两国军队近万人参加。  海上封锁作战,着重体现以夺取海上制空权为核心,以封锁海岸、打击敌海上兵力为主要行动的作战思想。8月23日11时许,中方多批战机飞临作战海区,以空中待战和截击行动,对海上联合机动编队实施空中掩护。随即,联合部队空军后续梯队
期刊
日本近年来研制的武器装备中,曝光率最高的要数海军装备,有关日本航空装备和陆上装备发展情况的报道较少。尤其是在航空装备方面,似乎除了F-2战斗机外,日本再没有新的研制计划。实际不然,日本对新型航空装备正在扩大研制规模。在日本最近披露的研制计划中,有两种新型战斗机格外引人注目。它们都是由三菱重工挑头研制的,型号分别为F-3多用途战斗机和F-2“超改”(SUPER KAl)多用途战斗机。    研制背景
期刊
勇搏头彩的空中“美男子”——歼8Ⅱ型战机01号    国产歼8Ⅱ型战斗机真可谓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名机。该机于1983年在歼8型飞机的基础上投入试制,1984年6月12日完成首飞,研制周期仅为17个月,创造了我国歼击机研制时间最短、质量最好的新纪录,被国家有关领导和军委总部首长誉为“创造了一个奇迹”。歼8Ⅱ还多次在巴黎、、珠海等国际航展上做过动态和静态的展示,受到了国际航空界的普遍关注和好评。  首架
期刊
手榴弹是步兵必不可少的基本装备之一,17、18世纪欧洲的榴弹外形有些类似石榴,故得此名。它的灵活使用性、威力弥补了火炮、枪械的不足,曾在20世纪中、晚期达到鼎盛,此后因受到成本、威力和使用安全三个“拦路虎”的影响,出现了发展缓慢、甚至迟滞不前的局面。但在近期的武器展览会和军火交易市场上,两种新型手榴弹的亮相让沉寂多时的手榴弹市场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这就是瑞士的“珍珠”手榴弹系列和西班牙的“奥哈姆布
期刊
法国海军造船商DCN的SMX-22潜艇由2艘小型、排水量为480吨、艇员10名的OPS型作战潜艇和1艘大型、排水量为2 750吨、艇员25名、40个铺位的NCW型网络中心作战指挥潜艇组成。    NCW潜艇可装备50枚远程对地攻击的巡航导弹(部分装在艇内,部分装在艇外发射筒内)、鱼雷和对空导弹。  1艘大型NCW母潜艇和2艘小型OPS子潜艇作为一个作战单元驶向战区,子潜艇对接于母潜艇两舷侧面的舱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