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械为什么会走火?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背景]2005年伊始,国际社会便风起云涌。
  2月28日晚间,在朝韩军事分界线第0916号标志物附近,韩国军方从宪兵哨所使用大口径机枪向朝方一侧发射了两发枪弹。这一行为对正在执行正常警戒任务的朝鲜人民军士兵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而韩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翌日表示,这是韩国陆军边防部队士兵在检查枪械时不慎走火造成的。
  3月8日,俄军方宣称车臣非法武装头目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已被打死。有关他的死因俄官方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就是马斯哈多夫死于保镖的枪支走火。
  两起震惊国际的事件,表面看上去似乎毫不相关,但仔细分析,你便不难发现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即官方对外界解释的口径如出一辙,都声称是因枪械“走火”而造成的误伤。
  结合这两起事件,我们来了解一些关于“走火”的知识。
  “走火”这一术语,在国内现有的轻武器术语辞典里是这样定义的:“燧发机的偶发现象。首先把火镰与火帽盂盖结合在一起,填装火帽盂时,拉击锤向后与第二阻铁扣合,即半待击位置,盂盖升起,装填火帽盂,在一簧力不大的弹簧作用下,盂盖回到原来闭合位置。这样装填的枪,可以携行。如果想发射时,扣压扳机前需压击锤至完全待击位置。当第二阻铁磨损或有缺陷时,击锤滑脱,便出现偶发。”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定义后面,有一注释:“自那时起,人们经常用该术语形容没有准备乱发言或蛮干的人。”这一注释将“走火”的内涵进一步引申,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走火,无疑为以后众多的走火事件提供了合理的借口,因为它已完全排除了枪械本身的因素,仅就人本身而言的过失行为也称之为“走火”。
  


  既然走火是一种“偶发现象”,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哪些偶然因素可能导致枪弹发射。要想实现发射枪弹这一事实,一般来说必须要经过如下三个“动作”。第一,火药燃烧推动弹头出膛。第二,装填,即推弹入膛。如果枪弹不在枪膛内,即使火药燃烧,弹头也不能获得足够的动能。第三,使击针打击枪弹底火,底火引燃发射药。完成这些动作中的偶然因素不外乎三种:枪弹的原因,枪械的原因,人为因素。下面我们逐一进行描述。
  现代枪弹一般由弹丸、弹壳、发射药和底火四大部分组成。当枪弹上膛后,如果击针没有打击枪弹底火,火药就因枪膛内温度过高自行燃烧,将会发生“走火”。但一般情况下,即使一支枪连续射击几百发弹,枪管的温度也不能使弹壳内的火药燃烧。也就是说,尽管理论上存在“火药自燃”而导致走火的可能,但实际上还没有出现过。
  推弹入膛使枪处于待发状态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可以是用手直接将枪弹放入膛内,也可以通过装填拉柄(拉机柄)进行装填。对于闭膛待击的枪械来说,枪弹一旦入膛就有走火的可能。如果是开膛待击的枪械,枪弹不入膛,只要枪机处于待击状态,就会有走火的可能。为防止走火,绝大多数枪械都设置了保险机构,目的就是对击针打击底火设置“一道障碍”。只有打开保险,才能“清除障碍”,实现击针打击底火,达成发射枪弹这一事实。
  即使没有保险机构,由于枪械自身因素使击针打击底火导致走火的情况也比较复杂。枪械结构不同,分析引起“走火”原因的侧重点也就不同。一般地说,阻铁磨损、有缺陷或受到冲击而失灵就会造成走火。开膛待击[注1]的枪械,其阻铁一般是阻住枪机框,扣动扳机后,阻铁释放枪机框,使之与枪机一起向前运动,推弹入膛,通过击针打击底火而完成枪弹发射。闭膛待击[注2]的枪械,其阻铁一般是阻住击锤,扣动扳机后,阻铁释放击锤,使之打击击针,通过击针打击底火而完成枪弹发射。
  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枪械走火事件,比较常见,原因也是多样化的。一般情况下,由于持枪者在发射过程中产生的误操作可能引起走火。比方说长时间使枪处于待击状态,未关闭保险携行,那么携行过程中剧烈运动产生的摩擦有可能触动扳机引起走火。
  以上我们从枪弹的发射过程,引出了三种可能引发枪械走火的原因,并对其作了概要的介绍。下面我们将以具体的一种枪械为例,剖析其发射机构的工作原理,来具体了解枪械走火的原因。
  由于手枪随身佩带,对保险性能要求比较高,因此我们将选取手枪作为研究的对象。题图是59式9毫米手枪击发发射机构的剖视图。为叙述方便,我们从中简化出一般闭膛待击枪械的原理图,如图2所示。我们将对照这一原理图,结合枪械的发射机构及击发机构,对枪械的动作原理进行分析研究。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枪的发射原理。枪在一般情况下,是由击锤撞击击针打击底火,从而引燃发射药产生巨大的热能向外做功,使弹头向外发射,从而完成发射动作。整个发射过程是由枪械的发射机构和击发机构来完成的。发射机构主要由扳机、扳机簧、拉杆、拉杆簧、阻铁、阻铁簧、击锤、击锤簧杆和击锤簧等组成(图1)。
  接着我们对照枪械作用原理示意图,说明其发射过程。压倒击锤,使阻铁齿位于击锤待击齿下方,等待与之啮合。当击锤下压到一定角度,其待击齿将与阻铁齿完全啮合达到如图2所示的待击状态。此时,如果扣动扳机,扳机拉杆就会迫使阻铁与击锤的啮合脱离,击锤的上部就在击锤簧的作用下向前运动,撞击击针,击针打击底火,完成射击。
  在整个射击过程中,是阻铁保证了枪处于待击状态。如果阻铁磨损或有缺陷,跟击锤的待击齿无法完全啮合,阻铁就有可能会滑落,那么击锤上部就自行向前旋转,无需扳机带动而撞击击针,这就造成了枪械走火。必须声明一点,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假定在其它保险装置完全打开的情况下完成的射击。
  为防止“走火”,绝大多数枪械都设置了保险机构。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在a、b、c、d等多处设置保险。首先我们可以在a处,即在扳机处设置扳机保险,如果保险未打开,那么无法扣动扳机,也就完不成射击动作。以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为例,将保险杆扳到保险位置时,保险杆上的支撑面处于扳机后方,限制扳机向后运动。扣动扳机时仅能在扳机空位行程内运动,不能实现发射动作。在b处可以设置阻铁保险,如果关闭b处,那么阻铁就不会移动,待击的击锤也无法打击击针。如国产67式7.62毫米微声手枪,保险杆推向保险位置时,保险的圆柱部紧贴阻铁前面,使扳机扣不动。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也基本类似,阻铁不能下降,扳机扣不动。在c处可以设置击针保险,击针保险关闭时,即使击锤打击到击针,击针也不会撞击底火。关闭d处的击锤保险,击锤就不能撞击击针,同样也就无法完成射击动作。像59式9毫米手枪,处于保险位置时,保险杆部后端转向下方,顶住击锤,使击锤不能打击击针。尽管绝大多数的击锤保险或阻铁保险直接锁住的零件是击锤或阻铁,但其表现形式是扣不动扳机。54式7.62毫米手枪待击状态保险时,阻铁进入击锤的保险凹槽,不仅使之相互锁住,扳机也扣不动。我们现装备的枪械,至少也要设置一处保险,如果不是阻铁磨损或机构失灵,“走火”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本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虽说有许多情况可能引起枪械走火,但这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且每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也很小。但这种本应“偶发”的事件却频频发生,而每起走火事件究竟是源于枪还是源于人,我们并没有办法去考证。在这里只是将可能造成枪械走火的原因——陈述以飨读者。希望您在关注新闻的同时,能了解其背后的兵器知识。
  注1:发射开始时,枪机组件停在后方,弹膛呈开启的状态。在部分冲锋枪、轻机枪及重机枪等经常进行连续射击的枪械中,一般采用这种待击方式。停射时,枪机组件停在后方,膛内无弹,有利于枪管冷却和防止发生枪弹自燃。
  注2:发射开始后,枪机组件呈封闭弹膛的状态。在自动手枪、半自动手枪及自动步枪等一般不进行连续射击的枪械中采用这种待击方式。待击时,枪机组件呈闭锁状态,枪弹已入膛,由于弹膛温度不高,枪弹不会产生自燃。
其他文献
近年来,精确制导炸弹已经成为国际军火贸易中的主力,世界各国纷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推出了形式各异的精确制导炸弹。以色列作为世界军火大国也不甘落后,研制开发了一系列精确制导炸弹,其中最有特点的就是被外界称为走精确制导炸弹发展第三条道路的“智能精确打击及费效”(Smart Preci—sion lmpact and Cost Effective)炸弹系列。该炸弹通常也被简称为“斯拜斯”(SPICE)。虽
期刊
[编者按]在东亚,美国有两个盟友,韩国和日本,只是这两个“小兄弟”之间却有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且不说历史遗留的问题,就现实的岛屿之争、渔业之争,已经十分紧张了,“蓝水海军”的建设当然成为他们的目标之一。日本不顾多方非议,迅速加强海上自卫队的作战能力,而韩国也开始调整军事战略,在短短的十几年里迅速崛起,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韩国的防御重点在北方,但是由于它与日本的岛屿之争、渔业之争以及历史遗留问题
期刊
为期8天的中俄“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事演习,8月25日在山东潍北地区落下帷幕。  演习共分为“海上封锁作战、两栖登陆作战、强制隔离作战”三个阶段,中俄两国军队近万人参加。  海上封锁作战,着重体现以夺取海上制空权为核心,以封锁海岸、打击敌海上兵力为主要行动的作战思想。8月23日11时许,中方多批战机飞临作战海区,以空中待战和截击行动,对海上联合机动编队实施空中掩护。随即,联合部队空军后续梯队
期刊
日本近年来研制的武器装备中,曝光率最高的要数海军装备,有关日本航空装备和陆上装备发展情况的报道较少。尤其是在航空装备方面,似乎除了F-2战斗机外,日本再没有新的研制计划。实际不然,日本对新型航空装备正在扩大研制规模。在日本最近披露的研制计划中,有两种新型战斗机格外引人注目。它们都是由三菱重工挑头研制的,型号分别为F-3多用途战斗机和F-2“超改”(SUPER KAl)多用途战斗机。    研制背景
期刊
勇搏头彩的空中“美男子”——歼8Ⅱ型战机01号    国产歼8Ⅱ型战斗机真可谓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名机。该机于1983年在歼8型飞机的基础上投入试制,1984年6月12日完成首飞,研制周期仅为17个月,创造了我国歼击机研制时间最短、质量最好的新纪录,被国家有关领导和军委总部首长誉为“创造了一个奇迹”。歼8Ⅱ还多次在巴黎、、珠海等国际航展上做过动态和静态的展示,受到了国际航空界的普遍关注和好评。  首架
期刊
手榴弹是步兵必不可少的基本装备之一,17、18世纪欧洲的榴弹外形有些类似石榴,故得此名。它的灵活使用性、威力弥补了火炮、枪械的不足,曾在20世纪中、晚期达到鼎盛,此后因受到成本、威力和使用安全三个“拦路虎”的影响,出现了发展缓慢、甚至迟滞不前的局面。但在近期的武器展览会和军火交易市场上,两种新型手榴弹的亮相让沉寂多时的手榴弹市场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这就是瑞士的“珍珠”手榴弹系列和西班牙的“奥哈姆布
期刊
法国海军造船商DCN的SMX-22潜艇由2艘小型、排水量为480吨、艇员10名的OPS型作战潜艇和1艘大型、排水量为2 750吨、艇员25名、40个铺位的NCW型网络中心作战指挥潜艇组成。    NCW潜艇可装备50枚远程对地攻击的巡航导弹(部分装在艇内,部分装在艇外发射筒内)、鱼雷和对空导弹。  1艘大型NCW母潜艇和2艘小型OPS子潜艇作为一个作战单元驶向战区,子潜艇对接于母潜艇两舷侧面的舱口
期刊
编者按:“烈风”式舰载战斗机是日本零式战斗机的后继型号,日本军方对它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挽回技术上的劣势,重新夺回海上制空权。然而由于设计上的延误,“烈风”刚刚开始量产,日本就投降了。于是战后一些日本右翼分子并不甘心:如果“烈风”能投入战斗,日本就能打赢那场战争。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就将“烈风”与当时美军所用的F8F战斗机来个纸上对决,看看这两种飞机各有什么特点,究竟孰高孰低。    发动机瓶颈  
期刊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就开始载人航天的研究,并曾做出过一个名叫“曙光”号的双舱式飞船的全尺寸飞船模型,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工业基础等条件均不成熟。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1992年,党中央批准研制载人飞船工程。自此,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并取得巨大成功。  中国载人飞船系列有一个动听的名字——“神舟”,它是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的,已成功地在太空遨游了5次。“神舟”系列
期刊
陆军转型的产物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陆军开始进行战略转型,其动因主要是原有重型部队“过重”而轻型部队“过轻”。重型装甲机械化部队作战平台笨重,对后勤依赖过大,部署时间过长,战略机动能力不足。轻型步兵师和空降师等在火力、生存力和持续作战能力方面比较弱,很难对付敌装甲部队。为此,美国陆军提出建设所谓“目标部队”,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消除重型轻型的区别,构建一支标准化的中型部队。在编制结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