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l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天不是一开始就能催开所有的花的,它需要阳光,当然是暖融融的;它需要风,当然是柔柔的……”
  贾圣奇在窗户里面谈论春天的声音确实有穿透力,窗框本来就有缝隙,天冷的时候缝隙更大一些,张晓迪倚着梧桐树青白色的树干,梧桐树枝上挑着几个绒球,风从树枝间穿过,绒球在树上晃悠。
  贾圣奇在高谈阔论,他喜欢一个人在房间里说话,四周的墙壁都在反射他的声音,他既是听众也是演讲者。他没有刻意修饰他的衣着,因为一个冬天他穿的一直是黑色的羽绒服,并且款式一样。他这样的羽绒服有三件,这样就可以穿着同样的衣服度过漫长的冬天。
  在别人眼里,贾圣奇似乎穿着一件衣服过了一个冬天,这是错觉,他的黑色羽绒服成了他固有的颜色,油漆一样涂在他的身上。仔细一想,贾圣奇确实没有穿过其他颜色的衣服,他就是喜欢黑色,张晓迪比谁都清楚。
  “风从哪里来?”
  “水从哪里来?”
  “花在哪里开?”
  贾圣奇在屋里追问着。
  “风从水上来。”
  “水从花下来。”
  “花在风中开。”
  张晓迪倚着树闭着眼睛小声回答。
  窗户本来是有缝隙的,张晓迪的声音也能透过缝隙传到屋内。那声音刚要穿过那道缝,一阵风就把这声音给冲散了,张晓迪的下嘴唇被上面的牙齿咬着留下了清晰的齿痕。树上本来停着一只鸟,那只鸟见她过来了,低头瞅着她,她的长发一甩,那只鸟飞走了,也是乌黑的羽毛,乌黑的翅膀,最后成了一个乌黑的点远去了。
  贾圣奇在屋里回答自己。
  “风从水上来。”
  “水从花下来。”
  “花在风中开。”
  张晓迪觉得好笑,她不想理会他,贾圣奇说的每一句话张晓迪都能接得上,两个人的答案总是那么一致,张晓迪觉得这有些荒唐。
  春天的脚步太慢了,柳树还没有发芽,风从水面吹来,张晓迪觉得这风像刚刮过胡子的男人的脸,扎在脸上有点儿麻麻的。
  “如果春天没有花开,没有蝴蝶,没有鸟鸣,那将会怎样?”贾圣奇对着墙壁大声地问。
  墙壁回答的是短促的回声。
  张晓迪暗自笑。
  “这不明摆着吗?鸟吃蝴蝶,蝴蝶采花蜜,花不开,啥都没有,还是冬天。”
  两个人的默契只是在心里,各自呆在自己的世界里。相比之下,贾圣奇目前所处的世界是有着长宽高的有形世界,就是一个六十平方米的没有怎么装修的房子。在他看来,这样的房子真的好大,毛坯墙,粗糙的水泥地面,弹着墨线的天花板,还有那少见的60瓦的白炽灯泡,“啪”的一响,钨丝在真空的玻璃中发热点亮,屋里尽是金色的光。
  “生命像电流的燃烧,在空间里发出热,发出光,这世界就是温暖的,光明的。”贾圣奇大声说。墙壁和地板把他的影子折成两段,一段躺着,一段立着,贾圣奇盯着自己的上半身,黑色的影子也在盯着他。
  这里是刚完工的小区,地处城郊,附近农田里有几个简易的塑料大棚。贾圣奇对张晓迪说大棚里该种叶菜,因为城里人爱吃蔬菜;张晓迪说那是草莓温室,里面都是草莓,城里人爱吃草莓。
  俩人都没有去过那里。
  张晓迪把塑料大棚称之为日光温室,只有贾圣奇才一个劲儿地说大棚大棚,怎么听都觉得土气。
  一个小时前。
  “大棚里的菜和野地里的菜就是不一样,棚里的菜不缺水,嫩。”贾圣奇对张晓迪说。
  “温室里的菜和野生的菜能一样吗?野地里的菜,茁壮得很!”张晓迪对贾圣奇说。
  “吵架是吧?你说谁嫩?”张晓迪的语气有点儿硬。
  贾圣奇听着也有点儿别扭,也反驳:“那谁茁壮呢?”
  “哼,你喜欢嫩你就去你的大棚吧,全都是嫩的。去吧,好好吃。”张晓迪笑着笑着,居然还笑出了眼泪,她的身子向后退了一步,离墙壁还有半步的距离。
  “张晓迪,我今天不和你吵架,你喜欢茁壮的,我拦不住你,去吧。”贾圣奇摊开双手。
  “张晓迪”的全称出现在贾圣奇的口中还是第一次,这三个字的称呼似乎是一个陌生人,像单位点名,像法庭宣判,像最后通牒。
  张晓迪开门,没有声音,“砰”的一声,门关上了。
  屋里剩下贾圣奇一个人。
  贾圣奇的父母种过大棚,贾圣奇也在大棚里帮着干过活儿,大学毕业后在省城的一家科技产品研发公司上班,张晓迪是他的大学同学,也是同事,她家就在省城,在市中心的高档小区。
  “妈,我一个小时后回家,给我留着饭。”张晓迪给母亲发微信语音。
  这句话顺着缝隙钻到了房间里,贾圣奇的确听到了,他的脸颊抽动了一下,嘴角向两边撇着,然后抖动了,他看见树下站着的张晓迪正在打电话。
  贾圣奇只能看到张晓迪的背影。
  一辆红色出租车驶过来,在张晓迪的身边停下,张晓迪对司机说着什么,出租车离开了。
  贾圣奇想拉开门出去,他想给张晓迪打电话,但又没有去拉门把手,也没有拨张晓迪的号码,他找不着那个叫张晓迪的名字,他翻遍了都没有找到,通话记录上也没有“张晓迪”这三个字,他开始着急。
  一辆跑车驶过来,在张晓迪的身边停下来,开车的戴着墨镜,胡子拉碴,竖着衣领,他向张晓迪笑了笑,那张脸全楼的人都能看见。张晓迪拉开车门坐在副驾驶的位置,系上安全带,“嗡”的一声,跑车扬尘而去。
  贾圣奇没有看到张晓迪的脸,他把房间里所有的白炽灯都打开,有光有热,这就是温室。
  这个温室里,除了贾圣奇之外,还有他的影子。
  一個小时后,贾圣奇的微信铃声响了。
  一条语音信息:贾圣奇,你错了!
  声音是干脆的,严厉的。
  贾圣奇又播放了一遍:贾圣奇,你错了!房间里有回声。
  他揉揉眼睛,眼睛里一定是进了沙子,屋子里的灯光有点儿刺眼。
  又一条语音发过来。
  贾圣奇犹豫着,他还是点了播放键。
  “那大棚里没种叶菜,也没种草莓,我哥开着跑车带我去看了。”
  紧接着又来一条。
  “他们说种的必须是花卉,征地补偿多,我哥说他要来,捎着我。”
其他文献
老姚老了,力气消了,腰杆子还跟一根直扁担似的。吃五谷总要生灾,老姚没病,老婆却生病了,又是高血糖又是糖尿病……一年看病、治疗、买药就是小几万元,慢性病又不能报销,老姚存起来的积蓄不到几年就用光了。  老婆有病不能不治,治又不能没钱。老姚虽有一儿一女,都是农村户口,除了种田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孩子们有自己的孩子,日子也不好过,不能给老姚多大帮助。  老姚坐在家里抽闷烟。女儿给老姚出主意,去找当镇长的
期刊
房子建于四十年前,窗户是当时通用的尺寸,不大,不像现在的宽敞明亮。屋内窗台下是火炕,坐在炕上对着窗户数东配房墙上的红砖,一千一百三十二块。  屋里很干净也很整洁,但弥散着疼痛。疼痛难忍时他就看电视,先看屋里的,看烦了就看窗外的。一架梯子架在窗户中间的位置,一头戳地一头斜搭在东配房墙头上。是北方农村常见的那种铁梯子,废变压器割下的扁铁管焊接,刷了油漆但已经斑驳,铁锈如老年斑一样每年增长。梯子宽五十公
期刊
求职一次次失败,喜子心灰意冷的时候,规模很大的永辉灯具厂接纳了他。喜子在厂里做杂工,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平时下了班,工友们个个神采飞扬,围在一起斗地主、打升级,或相约去棋牌室搓麻将。喜子不爱玩,买了本《LED照明驱动电源与灯具设计》,猫在宿舍的铁架床上看得津津有味。  周末晚上九点多,老乡高岗兴冲冲地来叫喜子出去玩。高岗是生产部的技术员,因为老乡这层关系,平时很照顾喜子的。  “帮哥们儿出出主意
期刊
丁一对面,站着另一个丁一。这无疑是本世纪最成功的克隆术。高鼻梁宽额头,甚至左胳膊上榆钱大小的胎记都丝毫不差,连丁一都怀疑这是不是在做梦。  你真的是另一个丁一?对面的人笑了笑,标志性地打了个响指,居然连打响指都如出一辙。丁一拉着他来到镜子前,左看右看上看下看,也打了个响指连连说,好,好,好,你是从我身体复制出来的,你就叫丁二吧。当然,需要你冒充我时你还是叫丁一。对方回答说,我可以叫丁二,但我不是冒
期刊
1979年的正阳村,在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村民们听着村支书老张念叨征兵的事。  那个年代穷,村里的孩子们上到初中就算是好的,能上高中的都是“稀有动物”,当兵则像是天上掉下来的能够改变命运的馅饼。  今年适龄入伍的只有两家,一个是村里最穷的老杨家,老杨有三个儿子,媳妇死得早,老杨一人拉扯三个小子,粗放管理,总有管不到的,老大不务正业,老二吊儿啷当,唯有老三杨烁像是个有志向的,今年正好18岁,老杨满
期刊
马丁写道:有一天马丁走在街上遇见了另一个马丁,两人像失散多年的兄弟一样拥抱在一起。  另一个马丁写道:有一天马丁走在街上遇見了另一个马丁,两人像失散多年的兄弟一样拥抱在一起。  有一天,两个马丁真的在街上遇见了。  两个马丁对视了两秒钟,转身就往家跑,一到家立刻拿起笔,几乎同时写道:这不是真的。
期刊
白天遛弯儿的时候,他看到一辆辆大卡车运着一棵棵大树进了城。当时,那些大树也看到了他,顿时发出疼痛的呻吟,眼泪从根须上滴答滴答流下来。他挤在人群中,沟壑纵横的脸上也滚下浊泪。  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他能体会老了老了还背井离乡的各种不适。  爸,城里条件样样都好,跟我进城享福去。这是儿子对他说的。  大树进城,打造森林化城市,森林与城市更搭。这是欢呼雀跃的市民们的热议。  城市样样都好,但你们可有问过
期刊
湖水透着清悠的绿色,荷花下青蛙鼓着肚子叫唤。有一群孩子穿着泳裤,从岸边跑进水中,不时击起水花,嬉闹、尖叫。表弟坐在石头上,看着他们像鱼一样潜入、浮出,露出羡慕的神色。  “妈妈,给我买个游泳圈吧。”  回家后表弟缠起二姨来。二姨皱起眉头,家里并不富裕,倒不是舍不得给表弟花这几十块钱,而是买了游泳圈,接下来肯定还得报游泳班。  “买那个干吗?淹死的都是会水的,哪年河里不得淹死几个孩子。”  表弟知道
期刊
公社干事关新民骑车要到大黄庄蹲点。  上路不大会儿,天下雨了,路面慢慢起泥,他只得下车推着沿路边走,路边有草,车子还能推。很快车轮和泥瓦之间粘满了泥巴,推不转了。他把车子马腿支起,折根树枝掏泥巴。掏净后,推不多远,泥巴又满了,又停下来掏。反复几次,已是气喘吁吁,身上也分不清哪是雨水哪是汗水了。  同志,上哪儿去啊这是?咋搞成这样了?  关干事身后响起闷雷似的问话。关干事转身一看,是一个二十多岁的赤
期刊
桃源是纺织鼻祖卢廷兰的故里,在改革的春风吹拂下,一夜之间纺织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几十家。经纬纺织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王小跳是在公司成立不久后,应聘了销售经理的岗位。  王小跳尽管是销售经理,其实他一个兵也没有,因为公司刚刚成立,业务不是太多,屁大点儿的业务都由他亲自出马,除了总经理乙江龙,王小跳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于是,他经常出入南北,驰骋东西。几年下来,公司逐渐壮大,市场部又增加了几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