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作文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要写作文?问题很简单,却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因为学校有这门课”,这可能是背着书包上学不久的孩子们的想法。“因为有些场合要考作文”,这可能是上学已久将要离开学校的大孩子们的想法。“因为有些意思,不只要说,还要写下来,甚至不必说而必须写下来”,这可能是近于三十而立直到老成持重的许多人的想法。
  所谓“必须写下来”,情况各式各样。想要告诉的人不在跟前,说话听不見,只好写。有时候,虽然人在跟前,但为了表达得更委婉,更恳挚,却宁可写而不说。还有时候,并不想告诉人,却为了备忘,必须记下来,如日记、札记之类。更多的时候是有所思、有所想,自认为应该传于广大读者,包括十世百世的后来人,这就是各种性质的著作之类。这最后一种情况,古人也早注意到,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的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个说法,我们现在来发挥,似乎可以说:有所思,有所感,只说不写,就不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发挥得积极一些就是:有所思,有所感,写下来,就能打破空间的限制,让千里以外甚至全世界都知道,并打破时间的限制,让千百年后的人都知道。
  一般说,作文之必要,理由不过如此而已。这就又碰到“写话”问题。“言”是“话”,写成书面形式,成为“文”,于是可以行远。这样说,作文不过是把语音变为文字,其为必要,或说优点是可以行远,即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个优点分量很重,因为如果没有这个优点,文化就几乎会断种,或至少是停滞,人类的文明自然就难以滋生光大。但作文的价值是不是就止于此呢?应该说不止于此。有文化的成年人都听过大量的话,读过相当数量的单篇文章和整本著作,如果两者的内容像物一样,都可以集成堆,然后察看、比较,就会发现,话的一堆和文的一堆,且不管“量”,在“质”的方面原来就有相当大的分别:话轻文重,话粗文精,话低文高,等等。
  总之,文传的不只是话,而远远超过话。这超过的情况有多方面,这里说说主要的。
  一是精确。精确又可以分作三个方面:(1)简练。同一种意思,同一个人,用话表达,常常会不经意,因而难免冗赘、拖沓、重复;写成书面,总要经过思考斟酌,因而会简练得多。(2)有条理。说话,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没想到,说了话不算了,他……”“中午下班,剩两车没卸,还……”“……忘说了,那是上午布置让下午讨论的。”“重九登高总算大家团圆了;中秋赏月大哥出差,没参加。”而写成书面语,就多少要用一些组织的功夫,就不会出现这样颠三倒四的情况。(3)确切。同一种意思,用以表达的词句可以不同。不同的词句,有价值相等的可能性,但不多,经常是有高下之别。譬如由高到低可以排成如下的行列:恰如其分,大致明白,意思模糊,似是而非,大错特错等。同一个人,用话说,常常脱口而出,所用词句未必是恰如其分的;用笔写,选词造句总要费些心思,甚至还要修改,达到恰如其分的机会就大多了。
  二是深远。深远的对面是浅近。话,从理论方面说自然也可以不浅近而深远,但实际上,与文相比,总是偏于浅近。因为习惯如此,所以无妨说,想表达深远的内容,我们要用文,不宜于用话。
  这所谓深远的内容,可以包括种种方面,这里作为举例,只谈两个方面:(1)难明之理。最典型的是哲理,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像这样深微的内容,用文表达,词语典重而意义精辟;用话表达不是不可能,但总是很难的。(2)难表之情。最典型的是诗词,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像这样的幽渺之情,不用文而用话,总是很难表达的。
  三是优美。话可以说得美。《论语》推崇宰我、子贡的口才,说:“言语,宰我、子贡。”可惜没有举例。《左传》《国语》等史书里还保存不少所谓辞令,像《红楼梦》里凤姐的巧言也是好例。不过比起书面的花样,那就显得寒俭多了。书面的花样,文言里尤其多。最突出的是韵文,由《诗经》开始,之后的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还有我国特有的骈文,四六对句,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都是大家熟悉而百读不厌的名句。散文写得美的也很多,写景的如《水经注》和柳宗元的游记,言情的如晋人杂帖和苏东坡的小简,都值得反复读,仔细吟味。“五四”之后,白话作品写得美的也有一些,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这种种优美的精神财富是文创造的,用话,恐怕很难,而且由于不成文法的分工,如果话一定要越俎代庖,我们听着也许会感到过于造作吧。
  由此可见,文是话的书面形式,却又超过话的书面形式,它有大本领,有大成就。从利用它的人这方面说,它是表情达意更好的工具,学会使用它就会有大成就,才能有大成就。这样,人生柴米油盐,杂事无数,还要不惮烦而用力作文,其原因就是非常明显的了。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莲南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尽管“教课文”与“教语文”仅仅一字之差,但涵义却大不相同。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借助全脑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走出“教课文”的误区,走进“教语文”的境界。《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美丽的景色和槐乡孩子的美好品格。一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巧妙地将槐花与孩子融为一体,既赞美槐花,又赞美人,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0年前一提到石油,大多数人只会联想到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和黑油这3个关键词,那时老百姓对石油用途的认知还很浅显。而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油已让更多人会首先将之与自己的生活联想到一起。  要将石油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用的产品,需要在炼厂进行一系列加工,其中加氢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加氢技术一方面是生产清洁油品所必须的技术,另一方面它也是将炼油与化工结合在一起的必要手段。可以说在绿色发展理念
记者:许老师,您好!您的“雉水名师许友兰工作室”已经成功培养了两期学员,当初成立工作室的源起是什么呢?  许友兰:名师是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品牌和资源,是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特色和风格。区域教育的健康、持续、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名师的打造和培育,离不开名师的支撑与引领。培养新一代名师,将优秀青年教师中的杰出者逐步培养成学科领军人、教育家和教学名家,是振兴区域教育事业的重要战略举措。2008年,如皋市教
一、梦蝶飞飞,飞入元曲世界  师:同学们,我们先一起观看一个小视频。(课件播放《庄周梦蝶》)  师:今天这只蝴蝶飞出了庄周的梦里,飞到了我们的身旁。  (师课件播放诗文《咏大蝴蝶》)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仔细看,这首曲词和我们平时吟诵的唐诗有什么不同呢?  生:题目不同,唐诗的题目只有一个,可这首曲词有三个。  师:猜猜哪个是题目?  生:咏大蝴蝶。  师:那其他是什么呢?  
在我们工作室举办的一次培训活动上,我们邀请汤俊老师为大家执教示范课《北京的春节》。听完汤老师的课,我心里很激动,暗暗为他树起了大拇指:真是一节有借鉴意义的好课!  先说说我的好课观:第一,学生有没有收获,尤其是语文学习方面的收获;第二,学生有没有动起来,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动起来;第三,师生的教学活动是否符合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第四,教师的教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  综合以上几点来看,汤老师的课无
【教学理念】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课文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风景,不管是人们为他人着想、相互谦让还是尊敬老人,都将乡亲们纯朴、善良的美好情感表达了出来。本课的设计意图主要是以句带篇,用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串起所有的内容,通过不同的画面来感受乡亲们的善良、淳朴,最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升华情感。同时注重学法的迁移
这一段时间,我重温了朱永新先生的《我的教育理想》,心中的熊熊大火再次被点燃。由于在讲台上奋斗了这么多年,所以我不自觉地由理想的学校、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教师,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我希望我们所有的理想都能在课堂里变为现实。那么,我理想中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心中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浸润其中的。课堂上,孩子们精神抖擞,全身心地参与,对新的知识充满了渴盼,对学习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每一
一、“多感官”与“全脑教育”  1.“感官”概念  所谓感官,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感受客观事物刺激的器官,如眼、耳、口、鼻。通过这些器官,我们可以得到各种感觉,还可以去认识外部世界。可以说,感官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值得一提的是,大脑是一切感官的中枢。如果说其他感官是“兵卒”的话,那么,大脑则是统领这些兵卒、发号施令的“司令”。  2.多感官教学  多感官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不同,传统
行事有制度,教学有范式,这是我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始终不渝的追求。范式是框架,是样式,是约定,从大处来说,也是一种宽泛意义上的制度。语文教学范式“测、导、研、写”四个环节直击目标,顺势而来,相互关联,以帮助师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老师们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努力寻求适宜的教学策略。  一、板块分解法  “测”,检测预习效果或第一教时的学习成果;“导”是重头,在合理取舍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组
当我打开电脑,敲击键盘,追忆贾志敏老师对我人生引领、教育导航的时候,他老人家却与世长辞,到天堂去为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了。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育泰斗贾志敏老师于2019年2月5日13时53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痴迷的小语教坛……从此,小语界失去了一位令人敬仰的好师长,我亦失去了一位顶礼膜拜的“教神”,失去了一位默默指引我前行的恩师。虽然我与贾老师只有几面之缘,但他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