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 走进先生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308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作品是高中语文教学一个难以翻越的大山,虽然经过了一些删减,但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里鲁迅的文章占的比重依然是最大的。从编者到教师甚至包括学生,没有人否定鲁迅文章的价值,但目前不容回避的一个现状是除了《阿Q正传》,学生们普遍对鲁迅作品不感兴趣。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一方面是鲁迅文章作为刚刚兴起还不很规范的白话文与今天的语言特别是中学生所接触到的语言环境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理解起来有些艰涩。二是鲁迅思想的深刻程度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无人可以望其项背的,要一个涉世不深的中学生去理解这些连教授们都未必理解透彻的东西,恐怕有点揠苗助长,不切实际。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现在所处的时代与鲁迅所生活的时代相差太大,缺少了现实基础,所以他们要完全读懂鲁迅作品自然会有一些障碍。
   与学生不喜欢鲁迅作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们的态度。据我了解,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对鲁迅都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在给学生讲鲁迅作品的时候都是滔滔不绝,惟恐遗漏了什么而愧对先生。而教师最大的困惑在于,无论怎么讲,似乎都不能穷尽鲁迅深邃的言外之义,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学生似乎都是漫不经心,即使愿意听讲的人也只是一知半解。
   我想,这里既不能责备鲁迅的深刻也不能批评学生的浅薄,关键还是我们教师没有找到一条既符合学情又能更好地传承鲁迅思想的办法。笔者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曾做过一些粗浅的探索,写下来与诸位同行交流。
   在高三学完中学所有的作品后,我考虑到学生从小学到现在已经接触了鲁迅不少作品,即使没有太多的理性认识,起码也积累了不少感性认识,至少也零星记住了鲁迅作品里一些振聋发聩的言语。而这些言语肯定是超越了时代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能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比较透彻地理解十几条甚至几十条出自鲁迅的名言警句,也许鲁迅的思想就会在他们的头脑里生根发芽;如果他们能将这些名言警句细细咀嚼品味,也许他们会离真正的鲁迅越来越近。针对以上思考,我设计安排了一个“管中窥豹——鲁迅金句研读”的教学专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因为研究的内容是鲁迅先生超越时代的“金句”,所以第一课时我没有重新介绍梳理鲁迅的生平、作品、思想,而是直接从鲁迅作品里挑选出一些很有生命力、让多数人都有感可发的句子投影在大屏幕上,然后教师先挑两三条自己感兴趣的“金句”,先解释本身的内涵和外延,然后结合现今社会现象谈谈自己的理解。一定要提前备好课,不能信口开河,主要是给学生起一个示范的作用。然后请学生思考片刻后,找两到三个平时对鲁迅作品比较感兴趣的学生挑选其中一两条谈自己的理解,学生回答时老师可以通过对话探讨的方式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拓展他们的思维广度,加深他们的思维深度,其他学生在观摩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课后作业为:通过翻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式,搜集自己感兴趣的鲁迅“金句”三条以上。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全班交流各人搜集的鲁迅“金句”。具体做法是:使用多媒体将学生提供的鲁迅“金句”投影在大屏幕上,要求每个学生现场说明自己选择这条“金句”的原因,其实就是谈自己的理解。课后作业为:要求从今天课堂所展示的鲁迅“金句”里找出一条自己理解最深刻的句子,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拟,要求所选的“金句”必须在文章中出现。
   第三课时,分三个阶段。先是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要求每个人都要看完本小组的所有文章,不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投票选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篇文章。第二阶段,被选出的四篇优秀作品在全班朗读交流,师生共同点评。第三阶段,学生简单交流自己本次学习鲁迅“金句”的感受,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不再觉得鲁迅和他的作品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而且每个学生或者是听了别人的阐述,或者是自己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都比较认真地学习了几十条鲁迅的“金句”,因为对每一条“金句”的研读,都比较充分地联系了社会现实,有了这些“量”上的积累,那么学生对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超时代性以及社会现实的理解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先生的思想光芒必将影响他们一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思考·领悟”方面提出的要求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而“鲁迅金句研读”这一教学尝试充分体现了课标这一精神,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反映看,也基本达到了走近大师、深刻领悟鲁迅思想的教学目的。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只是扮演了一个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
   鲁迅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而鲁迅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将鲁迅的思想传承下去。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面对新课程的挑战和“90”后的特点,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鲁迅作品教与学的新路。
  
  (作者单位:西安航天中学)
其他文献
一  如果不是网络发达,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个故事了。如果不是网络发达,也许就不会害死故事中的那个人了。可是,这能怪网络吗?  北方小城滨江市有一对夫妇,男的叫陈蒙修,女的叫周燕,平时日子过得还算和睦。他们育有一子,名叫陈少达。陈少达从小衣食无忧,脑子也还算灵光,只是贪玩儿,不爱学习,高考成绩一般,最后总算读了一个二本。大学毕业后,母亲通过关系帮他找了一份还算说得过去的工作,但他不思进取,三十岁了,像
一  每到值夜班,米小虎就特别兴奋。他的兴奋基于一个带普遍性的事实:所有的鸡鸣狗盗都是不能见光的,这也是为什么案子大多发生在夜晚的原因。所以,值夜班就会增加破案的机会,就容易出成绩。  米小虎急切需要成绩。  入警小半年了,米小虎还没正儿八经办过案子,心里十分着急。按局里规定,新警先要下基层锻炼五年,干出一番成绩后方可申请调动,否则,可能还要在山上执行第二个“五年规划”。那样的话,米小虎可就惨啦。
每年的5月18日是全国血管健康日,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CCEP)项目组共同倡议并发起。日期的设定,源于人体血液内总胆固醇异常的临界值5.18毫摩/升,旨在呼吁人们重视并维护血管健康。  “三四十岁的年龄,六七十岁的血管”看似一句玩笑话,却是当今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国家,而且越来越年轻化。吃得好、运动少、压力大以及熬夜、吸烟饮酒
《林黛玉进贾府》中连用十多个“忙”字,涵泳品读,细细揣摩,一个简单的“忙”字亦能传其神,见其人。    一、写出贾母的地位和个性    文中多处运用侧面描写显示出贾母在贾府中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位。林黛玉刚一登上贾府,早已有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忙着迎上来”。着一“忙”字,写出奴仆对贾母的命令不敢懈怠和贾母对黛玉的疼爱,按照贾母的吩咐,奴仆早已在此等候,“三四个人争着打起帘头”,一面“回话”。  借
在浙江嵊州市剡湖街道新北社区北门小区,104岁的梁耀东和92岁的金雪华是一对恩爱夫妻。两位高龄老人相扶相伴,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梁耀东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离休干部,他能拥有高质量的百岁生活,与他们一家的良好家风息息相关。  读报、剪报、散步、作画,老年生活质量高  脑清目明齿健,104岁的梁耀东这样介绍自己。除耳朵有点听不清楚,104岁的他可以独立起床、吃饭,并且坚持每天阅读、看电视,始终关心国家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中介与凭借,没有语文教材,或者没有好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都不可能有好的效果。但有了好的语文教材以后,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有好的语文教学。因为这里还有一个教材的教学处理问题,也就是教材的教学化问题。如果语文教师不具备足够的文本解读能力,不能将教材中的意义元素充分转化为教学元素,那么教材的中介作用和教学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就无法有效展开。  教材的教学处
微量元素镁虽然知名度不及铁和锌,但是对人体健康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國《临床营养学》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称日常饮食中镁摄入量越高,代谢性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等)的发生风险就越低。  为了探讨镁摄入量与代谢综合征危险性的具体关联,美国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研究员丹尼尔·T.迪巴巴博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研究员陈澄(音)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对6802名45岁以上的参试者展开了研究。  
一  赵大愚被绑架了!  虽然是意料之外,倒也在情理之中,且不说他上亿的身家,单论那些躲不尽的桃花债,也迟早得有这一场是非。在他看来,美女如狐,越是美人,生而丽质动人、玉叶金柯,就越会退而隐避,虽偶以情爱相假,但狡猾诡谲、吝于施赠,闪避而不可捉摸。其深藏不露,出之以狡猾,其惊鸿一瞥,也出之以狡猾,其春情之魔力,因闪避而愈演愈烈。这也让他一生奉行:“好东西想要就要去争取,虽说争取不一定会有,但不争取
近日,73岁的李婆婆大清早去菜市场买菜,刚下楼没走多远,就晕倒在马路边上,幸好被附近的一位邻居发现,及时通知李婆婆家人,将其送往医院。  神经科张主任说,李婆婆来院时已没有认知功能,记忆力丧失。张主任建议她做个脑部CT,最后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门诊观察两个小时,恢复记忆后,持药回家治疗。  据李婆婆的家人说,李婆婆有高血压病史8年,平时都是她出去买菜,但事发那天清晨她忘服降压药就出门了。谁知,
《台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全文以父亲的儿子—— “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通过描写父亲耗尽毕生精力修造台阶的动人故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身上透露出的吃苦耐劳、朴实善良,以及为改变生存现状而锐意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作品在描述父亲建造台阶的过程中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正是因为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态,决定了“父亲”这一形象具有比较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