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橘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回放】
  材料一:“学以成人(Learning to be human)”是首次在中国召开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主题,它启发我们思考:“成年人”不等于“成人”,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
  材料二: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人不能生而为“人”,必须经过教育和学习才能呈现完美之形,提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材料三:著名学者钱理群曾抨击“老奸巨猾”的学生,认为“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是“人生的精算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阅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认识和感悟?请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评委解读】
  考查全面的思辨和归纳材料能力。三则材料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材料一的观点是“成年人不等于成人”。材料二则谈到成人的途径——学习,怎么学?通过哪些方式学?第三则材料表明,(北大作为最高学府)即使学习就一定可以“成人”吗?三则材料间隐藏这一层逻辑关系,因为题目谈到“全面理解材料”,因此我们最好不要仅仅就一则材料而写作,而要在理解完逻辑链条后去写作。可以持批判角度,也可对“成人”提出不一样的理解,但落脚点一定是如何真正“成人”。
  (明 灯)
  作者自画
  卢贝尔,高二学生,现任乐清中学丹霞文学社社长。喜欢阅读与音乐,热爱自然。
  张晓风的《食橘者》里有一个吃橘子的老人,他用小刀割开橘子的皮,一瓣一瓣撕去橘子的经络,文章里说他“以一种玄学家执迷的格物精神,细味那些神秘的金汁溢涨的橘子”。很早之前读过这篇文章,很感叹这位食橘老人的魅力,而不知不觉,我也成了一个食橘者。
  把吃橘子当成一件大事,仔细地完成,我自认为在增加吃橘子的分量。而我的“食橘”也不止用在橘子上。即使在学校里,我也习惯慢慢走,边走边看,于是我能看到那棵绿底里沁出红潮的树,摸到广播里浑圆指尖按在琴键上的触感。这些景色和耳朵里的触压不断地撩拨我的情感,雕饰我的修辞。
  这也许是一件太任性的事情,尤其是当午休时好多刻苦的同學在学习时,我坐在中间不紧不慢地吃二十分钟的橘子,写字的沙沙声简直是扯住衣角快要刺进皮肉的一排细针。
  学以成人,我想不管我们学的是礼乐射御还是仁义礼智信,最重要的不是科目内容,而是学习过程中我们获得的思维方式与体悟。应试教育其实也带给了我很多,合理规划、分类,理性处理情绪,受益匪浅。我也深知它有存在的合理性,我必须为了应试而奋斗,我也很乐意去奋斗。不过我认为,成人应当是做到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应试教育偏向理性,因为感性是灌不进去的。感性需要点火,没有人为我们点火,我们就自己为自己点火。
  这就是我食橘的由来。
  在我心里,所有情感和细碎的欲望都可以变得盛大,我希望我隐匿的欲求都能挣脱面纱,清晰地展现出来。我赞同的是,情感就是人的生命力。
  高一的时候我不顾一切地学,半年下来跟同桌讲过的话竟然屈指可数。可我的成绩却上不去,反而越学越焦虑,最消沉的时候经常偷偷在公共厕所里哭。我记得我当时问过自己:“我在生活吗?”现在想想,答案的确是否定的。我确实不想含苞便死,于是升到高二我改变了学习方法,这便有了“食橘”,让我可以毫无愧意地释放感情,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放在学习上的时间似乎少了,我的成绩却提升了。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所有人都咬紧牙关拼命学的时间,竟然还有人有食橘老人的悠哉,还会有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闲工夫,还会花一个中午的时间看玫瑰,还能无愧意地在与朋友的感情冲突里去自我认知——这好像挺幼稚的。不过我确实有收获,我在银白通透的月亮里感受到冷雨滴顺着脊背滑下来的令人战栗的雀跃。阳光下,每一片叶子都在闪光,我听见“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的高歌,我一遍一遍地读《报任安书》,让“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一遍遍以隐晦的剑刺进我的心。我在感受,我在表达,我在生活。
  我再没有愧疚,对于这些被我“浪费”的时间,因为我认为偷懒和偷闲的区别很大,成人的过程是努力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找平衡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不应该是两者的相互压制,而是促使两者尽情释放,使之在碰撞中融合。正如《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里艾利欧的爸爸最后说的那样:“你只要记住,上帝赐予我们的心灵与身体只有一次……别让那些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我终于对我的情感负起了责任,而与此同时,我并没有对我的理智不忠。
  没有人否定成人的意义,但大多数人总是为了沉稳,对年少的热情与率真进行扼杀,而内心既愤恨不已又无可奈何。其实我觉得,这两者并不是非要你死我活,只有理性或者只有感性都不算成人,成人是找到一个平衡点,释放感情,同时又用理智去稍加束缚——必要时,以理智来承担感性的后果,或者是以感性来将理智脱离机械的泥淖。
  感性与理性的平衡,通俗一点来说,应当是做自己与负责任的平衡,我们从哭闹的婴孩,长大成率真而不乏理智的成人,这种平衡是我们处理自己与外界关系的方法,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要忠于自己,也要忠于他人,做到这两者的统一,便是成人,便是对自己负起活着应有的责任。
  鲍勃·迪伦说过:“我不是什么代言人,我是月光下裸体的舞者。”人活一辈子,没有一日不可不起舞,不可不抒情,迎着节奏起舞,舞便有了意义;顺着本心,舞便有了韵味。
  (指导老师:徐  琤)
  创作感言:
  我自认是一个敏感多思的人,十分感性,并且希望情感可以在我的生活中占据较大的比重,这便是写《食橘》的初衷吧。我十分珍惜自己所能感受到的感情,无论是悲伤还是快乐——也正是因此,我渐渐感觉到在从前的生活里,我的感情是如此匮乏与淡薄。
  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而于我而言,那些从社交媒体或者娱乐节目里获得的感觉并不能充实我,日复一日枯燥地埋头学习也只会干涸我的灵魂,于是,这就成为我“食橘”的动机,也是我阅读、看电影、练钢琴等等等等的开始。
  我从隽永的文艺作品中感受到丰满,从催人泪下的乐曲中感受到充实,从生活中遇见的各种人以及对于他们我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感情里感受到了生命的深刻。
  而当然,我也在尽可能地平衡好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平衡好理性和感情的关系。在我看来,这就是成长的方式与过程。我希望人生可以因为理性而井井有条,也可以因为感情而恣意舞蹈。回忆过去,我为在感情驱使下的冲动而欢欣雀跃,它们应当永远是透明的露水,涤荡我布满泥污的双颊;我也为出于实际考虑而遏制住的感情而骄傲欢喜,当进退维谷的苦涩终于变成不悔当初的浅笑,我看到了成长的痕迹。
其他文献
编者按:  193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时候,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决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又称“五四青年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宣布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2021年5月4日,又一个中国青年节如期而至。本期,我们一起来重温习近平主席对青年人的殷殷寄语,传承五四精神,升华爱国情怀。  1.高度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涌现出不少青年榜样,他们有的扎根基层,有的投
期刊
【题目回放】  边沁是英国十九世纪功利主义哲学家。他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一切社会活动都建立在快乐和痛苦的基础之上,每个人总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这就是“最大幸福原则”。但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是以社会利益为起点,以个人利益为终点。在边沁看来,人们之所以会做出利他的举动来,也不过是出于利己的动机,是利己心理理性博弈的结果。  穆勒是边沁的学生,也是他观点的反对者。穆勒反问道:“比
期刊
作者自画  南大附中高二学姐(也不一定是学姐),靠着文科成绩进的理科班,当然物理挺好,数学成绩飘忽不定。对中外文学几乎没有兴趣,童年的最爱是飞机、汽车、显微镜及各种科学实验器材,没事儿坐地上翻看世界百科全书。花鸟鱼虫绿植宠物齐全,房间是标准化生态园。书架上躺着各种看不懂的科学巨著,对理论型书籍有莫名的兴趣,对世界存在之谜的思考漫无边际,偶尔精神分裂。梦想是天天泡在实验室,闲暇时和“兄弟们”去大自然
期刊
作者自画  王家有女名安琪,品学兼优气质佳。  活泼可爱不八卦,头脑灵活有想法。  踏实奋进不作假,乐于思考肯深挖。  舞文弄墨说真话,慧心巧舌爱表达。  三年求学在红高,学习实践两手抓。  只待放胆作文际,我花开后百花杀。  有人说:“美貌加上任何一张牌,都是王炸。”要我说:“牌的出场顺序不对,照样斗不过地主。”  诚然,在这个被人们戏称为“靠脸吃饭”的时代,颜值似乎成了近几年的高频词汇。人们坚
期刊
【题目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经济学家丹尼尔·哈默米肖在《美貌买单:为何有魅力的人更加成功》中指出:比起相貌平平的同行,外形出众的员工更容易获得高收入和晋升机会。因此,人们为美化形象进行种种改善与投资,也可以被认作是一种理性行为,他将这一现象称为美貌经济学。  社会学家阿什利·米尔斯对此展开更广泛的研究,并在《美丽的标价·模特行业的规则》中阐明:只有极少数模特得到金钱与荣誉,大
期刊
作者自画  我叫李嘉贝,是一个“有很多小秘密,但我不告诉你”的小朋友。跟很多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一样——大约是太想活在梦里了——我喜欢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对真实却常常嗤之以鼻。最喜欢的词语是“星辰、灯火、少年、自由、尘埃”。课余,我喜欢写点东西,画画,唱歌,看B站。没事儿的时候喜欢盯着天空,看看真正无所禁锢、无所依傍的天空。我特别喜欢化学,尤其喜欢进化学实验室,梦想当一个材料学家。我最大的愿望:有一天
期刊
作者自画  顾蒋骋者,姑苏人士也。心性旷达,娴于辞令,博闻强识。骋之少时,恣肆无忌,尝将十数之众,法淮阴之术,背水而阵,欲勉其志。怎奈“敌”多且壮,众皆四散。于是骋孤立无援,境界危恶,“敌”皆辱之,掷之水中,狼狈甚矣。既进学,因家母故,嗜书文,常流连书斋以自娱,少小顽性,渐趋微矣。  骋今成年矣。入学以来,古今典籍,中外名著,可谓“尽入彀中矣”。读《苏东坡传》,慕子瞻遗世独立之超然;观《三国演义》
期刊
作者自画  自幼生活在小城,虽没有出生“书香世家”,但家中书柜陈列的好书,足以栽培我的志趣。我的父亲重教育,重阅读,重修身养性;而我有幸遇伯乐,至此,欢喜踏上写作之路。人这一生可以喜欢的东西有很多,我偏爱电影、民谣和写作,盼望与一切温柔而富有诗意的事物交流一番。相信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也相信可追求理想的自己是幸运的,于是愿拾笔作桨,叠纸为舟,在这生命的苦河之中,以写作自渡。  现实从不似李太白于诗中
期刊
作者自画  喜欢读书,然而不求甚解;喜欢象棋,虽然技术糟糕。  关注电影,爱好写作。  喜欢情节曲折跌宕但结局圆满平淡的故事,觉得完美的人生也该如此。  热爱那些有关于文学的事物,觉得语言和文字都是能被时间磨出美感的东西。  村上春树说,人应该在生活里保留着一份确定的幸运。  文学就是我的小确幸。  “生而为人,你且修身,你且渡人,你且如水,居恶渊而为善,无尤也。”  这是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
期刊
作者自画  我,一个默默写字的学生。我热爱读书,也热爱写作。正如段成式所言:“人不读书,其犹夜行。”我不想做个黑暗中的盲人,所以我捧起了书;我不想做只消声的寒蝉,所以我拿起了笔。我没有什么太大的理想,仅想用笔写下,那些在我梦里炙热翻滚的黎明。  青苔,红砖,瓦。  这是向望从未见过的异乡景象,独特而美丽,却愈发显得自己格格不入。这个已不再年轻的男人脸上浮现出自他出走这十三年来从未显露出的迷茫。他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