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高考”那些糗事:考棚里的苦与乐

来源 :读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沿用前代科举取士制度,那时的“高考”分乡试、会试两级。可谓是一考定终生,甚至一步登天,主考和考生怎能不重视,因此也演绎了一幕幕具有悲喜色彩的趣闻轶事。
  清代的乡试在旧历八月初八至十六日举行,历时九天,每三天为一场。省考试场称贡院,考棚同蜜蜂窝一样密集,又称号子。每十个号子为一弄,一弄之间可以来往,但不能出弄。考生入场后吃、住、作文都在里面。这九天内,连做饭、烧水全要自己动手。每间考棚长一仗,宽八尺,棚顶是树皮搭盖,天晴酷热,大雨要打伞。考生每人携带一种灯、炉两用的工具叫“五更鸡”,照明是它,煮饭、烧水也是它。农历八月上旬天气还热,“五更鸡”用的燃料是桐油或茶油,烧的时候乌烟瘴气,加上饮水不卫生,又不能洗澡、洗脸,一个省几千考生,每人要瘦几斤肉。因此那时有一民谣:“相公苦,背了考篮到省府。考棚号子又漏雨,夹生饭,和盐煮,摇头摆尾做八股。文章做成,肚子里敲锣鼓。”
  当然,也有在考棚中甚得其乐的,大都是一些才高学博的考生,胸有成竹,文思敏捷,一场考试三天,他们顶多一天到一天半就完成了,于是其余时间便在号子里弄吃、扯淡。据传光绪二年 (1876) 丙子科,湖南临湘名士吴獬与曾国藩之孙曾重伯、名门公子魏候平等同住一弄。他们平日里哪里有机会这样畅叙欢情呢?他们携带的菜肴、原料都是较好的,但“五更鸡”的火太小,只宜煲粥、焖肉。
  一天,吴獬在桌板下煲了一锅火腿金钩鸡松八宝粥。三个人聊天聊得高兴,曾重伯把脚一伸,一锅已煲好了一个时辰、眼看就要进口的香粥,倾得钵底朝天,一干二净。三人又恼又笑,吴獬乃填 《踏莎行》 一阕以记其事:“篮重腰酸,人多屋小,今年又作同林鸟。曾南吴北魏中央,谈天直到东方晓。金铸缘空,纱笼福早,荆山自是知音少。若言把握在人为,眼前稀饭全翻了。”
  后来,吴獬名列这一科第一名,成为“解元”,曾、巍亦均高中,传为士林佳话。
  (选自《文史博览·文史》2015年第7期)
其他文献
摘 要: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设计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拓展“通道”,延伸儿童探究之宽度;归还主场,唤醒主体自觉之活度;聚焦需求,提升知行合一之深度,从而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归还儿童的话语权,适应儿童的发展需求。在深度思考中探寻儿童立场,尊重儿童主体性,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助力儿童的道德成长。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
一个不能理解的谜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大约在9至10月间,当时我在重庆军令部第二厅第一处第三科当上校参谋,曾经看到一件美国政府致中国政府的公文,大意是“商请中国政府派出一个由5万人编成的军,协助盟军占领日本事宜”。  这件公文是美国驻华大使馆转来的,是经过了中国的外交部、军委会外事局、蒋介石的侍从室等机关再到军令部的,已有不少人签了字,盖了不少人的私章。其中最显明的批示是军令部部长徐永昌批
摘 要: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与民间美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文章以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五课《小老虎》为例,介绍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模仿制作方法,认识造型特点,了解艺术特色,并且让他们在问题情境中充分调动视知觉经验,感悟艺术之美,体会生活之趣,融入个人之感,生成鲜活有温度的美术作品,以期让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逐渐培养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  关键词:民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核心素养的提出,教育者要做真性情教师,育真性情学子,要从儿童视角出发,融入学生群体,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研究开发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感、知识、才能,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会玩”的校长;课程领导力;真性
摘 要: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相互作用,最终在人脑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通过认知因素和情感心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实现学习的整个过程。小学写字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上好写字课,让学生能够引发对书法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进而通过学习书法开始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形式的审美到文化的认同,是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
摘 要: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应当创造条件让幼儿多接触艺术形式和作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欣赏的内容选择要源于生活、就地取材;欣赏的目标要定位清晰、指向明确;欣赏的环境设置要自由宽松,激发情趣;欣赏的知识要以幼为本,回归生活。教师不再是设计者和指导者,而是观察者和支持者,因此要理解幼儿欣赏时的行为,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关键词:美术欣赏;闽剧服饰;幼儿教育  中圖分类号:G613.6
“文化大革命”浩劫初起,尚昆同志首当其冲,被打成中央领导同志中间第一个“反党集团”——“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集团”的成员,被强加种种莫须有的“罪名”,遭受迫害,身陷囹圄。我们也被批成“杨家死党”,遭到严重迫害。  整个“文化大革命”浩劫期间,我只见到尚昆同志一面。那是1966年12月12日,我已被“审查”,为了接受“教育”、体会“无产阶级专政的铁拳的威力”,我和中办学习班的其他“杨家死党”
1978  不剪不流行,不卷不要钱  “喇叭裤能吹响向四化进军的号角吗?”  1978年,易中天在武汉大学读书。当时社会上流行喇叭裤,也流行老师拿着剪刀守在校门口剪学生的喇叭裤腿。在某些人眼里,喇叭裤代表没落、腐朽,是资产阶级的裤子,穿喇叭裤,是道德品质问题,更是政治立场问题。当“问题青年”的喇叭裤在武大校园里流行,校方高度警惕,挂出一条醒目的标语:“喇叭裤能吹响向四化进军的号角吗?”  很快,有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教学难,这是语文老师的共同感受。作文难,是因为作文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不但有用词方面的要求,而且有谋篇布局、选取材料等多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小学生知识面窄,词汇不多,对作文还处于朦胧的认识阶段,甚至有的学生还不知道作文是怎么一回事。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好作文,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成了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多年的作文教学,使
与季羡林  胡乔木与季羡林都是1930年夏天考入清华大学的。当时季19岁,胡18岁。胡考取物理系,入学后转读历史系,季念外语系。两人虽为同窗,但日后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胡乔木走的是革命之路,季羡林走的是学术之路。  胡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只读了一年多,就因从事中共地下工作暴露身份被迫离校。季羡林在清华四年,专心读书。毕业后,回到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教了一年书,即赴德留学,一去就是十年。此时,胡乔木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