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发声、准确发声、巧妙发声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tk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政法类新媒体是政法类媒体方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适时发声、准确发声、巧妙发声等三个维度对政法类新媒体如何更好地应对突发性舆情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适时发声;准确发声;巧妙发声
  一、引言
  政法类新媒体是政法类媒体方阵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服务国家“依法治国”战略,展示政法战线风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任务,可谓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近年来,政法类新媒体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司法公开尺度欠斟酌,易‘好心办坏事’;个别职业自媒体‘抱团取暖’,为舆情‘火上浇油’;政法新媒体‘公器私用’,有损司法威严。”①
  如何因应突发性政法类新闻舆情,避免“为舆情‘火上浇油’”可谓是这些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因为突发性政法类新闻舆情如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不仅有可能影响到政法类新媒体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此,学界专家学者和业界有识之士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笔者想从三个维度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政法类新媒体因应突发性负面舆情,提升四力的三个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包括政法类新媒体在内的新闻媒体寄予厚望,他指出,新闻媒体“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②。
  怎样才能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政法类新媒体因应突发性负面舆情的四“力”也就是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发声”入手。
  (一)适时发声
  “适时”的“时”从理论上说,至少有两个语义指向,一个是指“时间”,一个是指“时机”。有些人认为,包括政法类新媒体在内的新媒体应该是以快取胜,所以“适时发声”的“时”应该是指“时间”,也就是“第一时间发声”。这种理解在“前自媒体”时代不能说不对,记得当年美军入侵伊拉克战争时,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就是因为比美联社早30秒,比路透社和CNN早10秒报道相关消息而享誉国际新闻传播界的,③但是,那只是“前自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的“游戏规则”!不是说自媒体时代“第一时间”不重要,而实在是因为由于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广播台”,谁也不敢说自己在因应突发性负面舆情的时候能够永远有幸在“第一时间”发出声音,所以,如果把“适时”的“时”简单地理解为“第一时间”,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而已。这种情况下,与其去抢根本不可能完全做到的“第一时间”,倒不如花些心思思考如何抢夺“第一时机”——这里所说的“第一时机”指的是特定时间的特殊机会,具有时间限制性,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最合适的机会。那么,什么才是最合适的机会呢?就是相关新闻传播和舆情应对既要考虑本媒体的诉求和利益,还应考虑到社会乃至民族、国家的利益,不能也不应为了小集团甚至是个人的局部利益而牺牲掉社会集体乃至国家、民族的利益。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应该讲导向,政法类新媒体也不应例外。对于那些后续发展有待观察的突发性舆情,如果仅仅从媒体小利益出发抢夺所谓的“第一时间”,就可能给问题的解决或事件的处置带来不利,反而造成被动。所以,在“自媒体时代”如要帮忙而不添乱“第一时机”可能比“第一时间”更重要。
  (二)准确发声
  所谓“准确发声”主要是指所传播的内容要准确,所传播内容的准确一是取决于相关行为主体的能力,二是取决于相关行为主体的态度,二者缺一不可。
  所谓“相关行为主体的能力”指的是政法类新媒体从业人员自身应该具备的相应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但不限于相关知识搜寻能力、相关知识储备能力、相关知识转换能力和相关知识应用能力等。由于历史的积淀,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不仅走出了物质“短缺”的时代,而且似乎也告别了知识“短缺”!和其他领域一样,政法领域的相关知识也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一篇读罢头飞雪”。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到所需的知识确实需要相应的能力;而将找寻到的知识储备下来也是看似简单实际上很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在信息爆炸,“快闪”流行的当下,前一条知识很容易被后一条知识迅速覆盖,怎样不薄新知记旧知,不薄今人爱古人,把相关知识的“根”留住,确实考验着相关行为主体的能力;据《南史》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有一个大臣叫做陆澄,此人“行坐眠食,手不释卷”,具有很强的知识储备能力,但是,却没有把所储备的知识进行有效而又有益的转换,因而被人戏称为“两脚书橱”!对于政法类新媒体从业人员来说,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是不行的,仅仅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又是不够的,还应该而且必须将所储备的相关知识做当下化、本人化、工具化等的转换,这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毛泽东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就像知识储备不是目的一样,知识转换也不是目的,至少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而且只能是应用。所以对于政法类新媒体的相关从业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在找到相关知识、储备相关知识、转换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运用相关知识,这同样需要相应的能力。
  所谓“相关行为主体的态度”,指的是政法类新媒体从业人员自身应该具备的相应态度。心理学理论认为,所谓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④政法类新媒体从业人员如果想要准确发声的话,究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呢?首先,应该是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其次,是对于自己所要完成的每一项任务的“稳定的心理傾向”。前者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话语加以表述的话叫做“敬业”,后者则叫做“专业”,因“敬”而“专”,因“专”而“敬”,这两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对于政法类新媒体从业人员更好地因应突发性舆情负面事件都是必不可缺的态度。   (三)巧妙发声
  所谓“巧妙发声”指的是要妥善处理好“手段”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准确发声”强调的是“说什么”,那么,“巧妙发声”更强调“怎么说”。同样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表述,可能会得出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的效果。据相关史料记载,清代的曾国藩在与太平天国起义军作战的早期,几乎是每战必败,按照当时的惯例,作为臣下的曾国藩必须适时地把自己领兵打仗的情况向朝廷做汇报,在一般人看来,这些汇报(奏折)铁定是费力不讨好,事实情况也的确如此:每次上奏折,曾国藩都会遭到朝廷的严厉斥责,弄得他几乎怀疑人生了!这也不怪朝廷,因为曾国藩每次奏折上面都有一个关键词“屡战屡败”——您老打败仗,上级能满意吗?!但是,有一个谋士仍然用曾国藩提供的“原材料”—— “屡战屡败”那四个字,只是换了一种表述方式,改成了“屡败屡战”,却立刻赢得了朝廷的奖赏。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怎么说”的重要性。
  从传播学的角度加以考量,“巧妙发声”至少可以有以下路径:
  一是借助特殊语境发声,以收“意在言外”之效果。2017年3月13日,澳门富商何鸿燊之子何猷君的朋友护照丢在飞机上,香港航空因其乘坐的是经济舱不但爱答不理,甚至还在其官微上发题为《关于很“势力”的回应》长文与丢失护照者互怼抬杠,令何猷君及其同机伙伴最后只能露宿机场,何猷君将香港航空的微文放到自己的微博账号上,然后在旁边意味深长地写道“@香港航空,做事做人的态度,了然于纸上。我向你们道歉,不该使用你们的服务”⑤——一句批评的话语没说,但批评之意却跃然纸上,何猷君的做法值得借鉴。
  二是借助特殊人物发声。这里所说的“特殊人物”是指政法类新媒体传播主体之外的相关人士,包括但不限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意见领袖”以及虽非“意见领袖”但却对于相关舆情的缓解乃至平复具有关键性影响的人士。延请“意见领袖”发声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套路了,这里笔者想要特别说一下延请虽非“意见领袖”但却对于相关舆情的缓解乃至平复具有关键性影响的人士发声,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于应对突发性负面舆情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2016年2月14日,一篇名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返乡日记》的文章在某微信公众号发表,介绍了作者“每年都回”的家乡民风败坏、赌博盛行、老无所依,并“披露”令人震惊的一些细节。这篇文章经过各大网站转载后,引发广泛关注。这是一则典型的负面舆情,怎样应对?当时新华网记者不仅深入事件发生地调查,发现“返乡日记”并非“返乡之作”,文中描绘的礼崩乐坏的“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更有力的是还找到“返乡日记”的作者,让他出面澄清相关事实,结果作者承认“春节并未返乡,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均为虚构”。⑥事实证明,新华网记者这次应对突发性负面舆情还是非常成功的。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⑦从三个“发声”的维度发力,相信肯定能够将总书记的要求落到实处。
  注释:
  ①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6年全国政法新媒体发展报告》,人民网,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6/1223/c209043-28973312.html,2016年12月23日。
  ②《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25/c_1124044810.htm,2019年1月25日。
  ③刘上洋:《牢固树立、自觉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战线》2004年 第7期。
  ④详细请参见《百度百科》“态度”词条,https://baike.baidu.com/item/态度/19305?fr=aladdin。
  ⑤《2017上半年危机公关盘点:5个成功案例+5个失败案例》,青瓜传媒,http://www.opp2.com/46056.html,2017年6月22日。
  ⑥新华视点:《2016年,那些网络舆情反转的典型事件》,中国网,http://zjnews.china.com.cn/zjwx/dt/wx/2016-12-26/114108.html,2016年12月26日。
  ⑦《习近平论新闻輿论工作》,《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8月22日。
  (作者系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
  【特约编辑:刘原;责任编辑:韩勇】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思想的发展与创新,主要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期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理论遵循和行动纲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已逐步系统化和体系化。这些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
期刊
【内容摘要】本研究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以国内编辑出版领域的代表性期刊《编辑学报》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其各个发展阶段的关注领域和方向进行归纳,以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编辑出版学近几十年来的发展特征及其未来走向。  【关键词】编辑出版;文献计量;科学知识图谱  新中国的编辑出版学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正朝着大数据、融合性、走出去的方向迈进。1979年,中国出版界第一次“独立地提出”建立和研究出
期刊
【内容摘要】当代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多元文化渗透、他者文化“僭越”,削弱着个体身份归属意识与国家话语力量,也愈发凸显出仪式性电视节目的重要价值。本文以央视春晚为例,从历史、文化、政治和时空等四个层面对仪式性电视节目推进国家认同的逻辑和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仪式性电视节目;国家认同;春晚;符号展演  新媒体技术的勃兴与渗透,前所未有地拓展了民众信息往来、社会交往的空间。然而民众在享受新媒体技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评论谢清果教授的新作《华夏自我传播的理论建构》为切入点,对华夏传播学视野下的内向传播等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华夏传播学;内向传播  一、引言  华夏传播学在中国的开端与西方传播学学科建设者施拉姆和他的学生余也鲁有密切的联系。1978年,施拉姆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其间多次参加“中国传播学研讨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3年,施拉姆所著《
期刊
【内容摘要】做好媒介融合在于要真正解决好“从0到1”的创新问题,而不是进行“从1到100”的大规模复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探讨了媒介融合的“宽”与“窄”的问题,认为县级融媒体成功之道的关键在于走“宽融合”之路;进而分析了媒介融合中的“竞”与“合”,指出融媒体建设中传播通路“失灵”问题的解决应该建立在对于既有互联网传播体系的“搭载”上,以“我”为主的狭隘思路必须打破;最后,媒介融合应确立正确而有
期刊
【内容摘要】如今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迭代迅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相关数据,以上海航空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航传播”)主办的《上海航空》杂志及新媒体为例,探究在传统媒体的渠道生态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媒體优势,促进杂志出版和新媒体的融合,以期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关键词】渠道媒体;新媒体;跨媒体;媒体融合  上航传播属于东航下属机构,其主办的《上海航空》杂志在航空热
期刊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看到《教育传媒研究》“口述历史”专栏里前辈同行、业界精英的文章,仿佛拨动了内心深处的那一根心弦。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这是结缘教育电视近30年的记忆,是回望一路成长的步履。  电视初心:电化教育显身手  1989年,我进入西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学习。西南师范大学一教楼电教系专业课教室1206的旁边就是学校电教中心的演播室,常常看见老师在里面操作摄像机拍电视,相对于制作投影
期刊
【内容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情感调解类节目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河南广播电视台《百姓调解》抖音短视频为例,从传播学、心理学等视角,对情感调解类节目的短视频运维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情感调解类节目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媒体融合;情感调解;抖音短视频;运维;分析与建议  一、引言  互联网时代,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信息已经从单向传播
期刊
曾庆瑞老师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校广播电视文学系创系主任。他长期致力于学术研究,涉及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电视剧等诸多领域,为创建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体系作出卓越贡献。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8年被授予“中国传媒大学突出贡献教授”称号。代表作有《曾庆瑞赵遐秋文集》(18卷,2017年,与赵遐秋合著)《曾庆瑞电视剧艺术理论集》(25卷,2018年)等。  
期刊
【内容摘要】本研究选择“郭敬明百度贴吧”作为个案,通过深度观察的方式方法,试图探究粉丝群体自我身份认同的建构心理和过程,以此进一步了解在这一过程中,粉丝社群建立的原因、过程和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化,由此进一步总结和审视媒介在粉丝社群建构中的功能和价值。  【关键词】郭敬明;媒介迷群;自我认同;社群建构  伴随互联网的应用发展而兴起的新媒体正在改变着粉丝行为。新媒体为青少年的粉丝崇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