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妇产科教学改革,打造《妇产科护理学》精品课程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an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打造《妇产科护理学》精品课程,要求教师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均有所突破与优化,培养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专业化技能水平、从事护理的专业学生,为国家精品课程搭建平台。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学》 精品课程 教学改革
  一、课程设计
  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所以合格的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综合实践能力、敬业精神与诚信意识、动脑动手的能力等。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护理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妇产科护理学》精品课程的选材内容应包括基础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宽度应以实用、够用为度,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充分反映学科教研优化的成果与进展。
  二、教学内容
  1.理论知识的重组与整合
  按照循证护理,高职院校可优先改革课程设置。教师可重组教学大纲,打乱原有的教学顺序,将全书内容分为六部分,产科部分以症状为线索。知识的传授过程与临床护士的工作过程保持一致,即护理评测——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护理的整体性,使学生在接触岗位后快速进入角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实验室采用小组学习模式
  实验室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通常由1名教师带领9~10名学生,先为其讲解试验内容,然后播放视听教材。在播放视听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负责示讲解。讲解后,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最后由教师检验学生的练习成果,并针对学生错误的地方进行归纳总结,由学生再次练习。这种方式促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独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课间实习采用小组学习模式
  课间实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由1名教师带领9~10名学生,先进行实况参观,然后再利用资源模拟教具,师生共同操作后,再探讨病例。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立评价与奖励机制,巩固基本知识,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强化学生对待工作的责任心。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应采用一带一的形式,每位学生都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进行个体化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自完成护理计划、病历书写以及其他实际操作。实习结束后,教研室为所有学生准备了统一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等。
  (4)护理实践
  教师可以经常开展第二课堂,如举办护理知识大赛、下病房参加实习、聘请优秀护士开展讲座、组织学生为居民做健康指导等。通过这些活动,能加深学生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1.教学实践的设计与创新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通常为校内实验室及临床实习,其中临床实习是由学校统一安排的,与理论教学有较长的时间间隔,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没有及时得到巩固与强化,临床实习时只能从头学起。因此,教师可将实习安排为校内实践、临床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三种,每周安排学生进行临床见习,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将所学的知识在临床中得到验证,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2.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创新
  护理学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专业操作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传统的实验课授课只是在模型上进行模拟,重视操作能力,忽略了语言沟通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或模型人身的方法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体验过程,同时加深学生以人为本的观念。
  3.教学手段的设计与创新
  教师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用案例教材、电子教案、网络教学、标准化病人等。此外,教师可以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师把课件、实习指导、练习题等上传至学校网站,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查阅。
  四、总结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一项长期任务,为了保证精品课程的质量,学校和教师需要不断地改进、优化、更新、总结,才能发挥精品课程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李超,马艳.高职《妇产科护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今年是南风窗创刊30周年。  30年了,这是一个重要的纪念时刻,更是一个静下心来,超然物外,凝望未来的时刻。这次封面报道,既是一次精神上追溯原脉之旅,更是一次对国家未来和南风窗时代使命的深入思考。  “与大国一起成长”,最核心的时代背景是:最近几年各领域的重要事变,说明中国的发展模式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全面反映社会问题,并以坚定的价值观提供既方便获取又权威可靠的深入观察分析,凝聚各方共识,再一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