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析几何证明问题的探究反思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t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解析几何中常见证明问题,从考查内容来看,就是探究线段长、角度大小、几何要素之间的位置关系,解析过程要围绕证明问题探究成立条件,利用解析几何的基本技巧、公式定理逐步突破. 文章围绕一道解析几何综合题开展解题探究.
  [关键词] 解析几何;斜率;点差法;数列;设而不求
  解析几何压轴题中常出现证明问题,问题解析往往难度较大,会涉及线段长、角度大小及位置关系等. 解该类问题时需要注意利用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通过代数等量转化、化简变形来完成证明,下面进行解题探究.
  [?] 解题举例
  问题:已知直线l的斜率为k,与椭圆C:+=1相交于点A和B,设线段AB的中点为M(1,m)(m>0).
  (1)证明:k<-;
  (2)设椭圆C的右焦点为点F,点P位于C上,且满足关系++=0,试证明
  ,
  ,
  成等差数列,并求出该数列的公差.
  分析:(1)该问证明直线l斜率k的取值范围,核心条件是直线l與椭圆C有两个交点,并且点M是点A和B的中点. 证明时有如下两种解法:
  ①韦达定理,联立直线与椭圆的方程,采用韦达定理提取根与系数的关系,利用核心条件进行转化;
  ②点差法,利用斜率公式,通过点坐标作差来构建与斜率的关系,利用点M的限制条件求k的取值.
  (2)该问设定点F,构建了点P,给出了相应的向量关系,求证向量模成等差数列,核心条件是向量关系条件,通常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将其转化为代数条件,然后结合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来证明. 基本过程是联立方程,由韦达定理构建根与系数关系,结合点坐标转化向量模,结合直线与椭圆方程进而完成证明.
  解答:(1)解法一:由题意可将直线l的方程设为y=k(x-1)+m,与椭圆C方程联立,整理可得(3+4k2)x2+8k(m-k)x+4(m-k)2-12=0. 设点A(x,y),B(x,y),由韦达定理可得x+x=-. 又因点M(1,m)为线段AB的中点,故=1,即-=2,可解得k=-. 又因点M在椭圆内,故+<1,可解得0<m<,所以k<-,得证.
  解法二:根据题意,设点A(x,y),B(x,y),代入椭圆方程,可得+=1,+=1,两式相减,整理可得= -·. 由斜率的计算公式可知k=,又知=1,=m,所以可得k=-. 点M在椭圆内,则有故+<1,可解得0<m<,所以k<-,得证.
  (2)点F为椭圆的右焦点,则点F(1,0),可设点P(x,y). 由++=0可得(x-1,y)+(x-1,y)+(x-1,y)=(0,0),即x=3-(x+x)=1,y=-(y+y)=-2m<0. 点P(1,-2m)在椭圆C上,所以+=1,可解得m=,即点P
  1,-
  ,k=-1. 联立直线与椭圆的方程,整理可得7x2-14x+=0,由韦达定理可得x+x=2,x·x=.
  由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可求得FP=,FA==2-x,同理可得FB=2-x,则FA+FB=4-=3=2FP,即
  ,
  ,
  成等差数列,得证.
  设数列的公差为d,则2d=
  -
  =
  x
  -x==,所以公差d=±.
  [?] 总结归纳
  上述探究了解析几何中证明问题的突破过程,所涉两问分别是关于直线斜率、向量的模与数列的证明问题,其中涉及了直线与椭圆相交、点的位置等内容. 此题主要考查了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平面向量运算、斜率概念、数列性质等知识,同时考查数形结合与化归转化思想、逻辑推理能力. 问题突破完成后有以下三点需要重点关注.
  1. 韦达定理
  韦达定理是一元二次方程中重要的理论,反映了方程中根与系数的关系,在解析几何综合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用于推导方程的根或反向推导方程的系数. 但其深层应用体现在根与系数的关系中,常与设而不求思想相结合,进行解析几何中的代数运算,如上述利用该定理求解斜率k的取值范围.
  2. 点差法
  上述在证明斜率取值时,解法二应用了点差法,利用点差法获得了直线斜率与线段中点坐标的关系,该方法常用于解析几何的中点弦问题,在给出弦中点的情形下,可通过两点所在方程相互作差来构建中点坐标和斜率.
  3. 椭圆定义
  本题目在求解焦半径时直接利用了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实际上还可以利用椭圆的第二定义,虽然高考弱化了椭圆的第二定义,但利用定义法求解相关线段时依然可带来极大的便利. 在本题目中使用定义求FA和FB的过程如下.
  如图2所示,点F是椭圆C的右焦点,点A,B和P位于椭圆上,则FA=a-ex=2-x,同理可得FB=2-x,FP=2-x.
  4. 常见几何证明转化策略
  解析几何中常见一些几何证明问题,其中研究点、线位置关系是重点,对于如下三大常见问题,可参考如下转化思路.
  (1)证明三点共线,有两种转化思路:一是转化为斜率问题,证明其中两条线段的斜率相等;二是转化为向量问题,证明三点所构的两条向量共线.
  (2)证明两线垂直,同样转化为斜率或向量问题,可证明两条直线的斜率之积为-1,也可证明两条直线所在的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为0.
  (3)证明两共点线段相等,可直接利用弦长公式求证两线段等长,也可证明公共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此时需要引入斜率,求直线的解析式.
  [?] 拓展探究
  上述解析几何问题中以椭圆为背景引入了等差数列,属于创新型考题,实际上解析几何与数列的融合极为常见,除了上述结合等差数列外,还可结合等比数列. 问题突破的基本策略是一致的,设而不求,化几何为代数问题,下面举例探究.   例题:已知双曲线C:-=1(a>0,b>0),点F和F分别为C的左、右焦点,双曲线的离心率为3,与直线y=2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为.
  (1)求双曲线的方程;
  (2)设直线l过点F,与双曲线的左、右支交于点A和B,且满足
  AF
  =
  BF
  ,证明:
  AF
  ,
  AB
  ,
  BF
  为等比数列.
  解析:(1)简答,根据条件可求得双曲线的方程为x2-=1.
  (2)重点探究该问的解析思路,由双曲線的方程可得点F(-3,0),F(3,0),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3),k<2. 联立直线与双曲线方程,整理可得(k2-8)x2-6k2x+9k2+8=0. 设点A(x,y),B(x,y),则由韦达定理可得x+x=,x·x=,从而可得
  AF
  == -(3x+1),同理可得
  BF
  ==3x+1. 由
  AF
  =
  BF
  ,可得-(3x+1)=3x+1,即x+x=-,故=-,解得k2=,从而有x·x=-. 由于
  AF
  = =1-3x1,
  BF2
  ==3x2-1,所以AB=
  AF-
  BF=2-3(x+x)=4,
  AF
  ·
  BF=3(x+x)-9xx-1=16,因而有
  AF
  ·
  BF=AB2,所以
  AF
  ,
  AB
  ,
  BF
  为等比数列,证毕.
  评析:上述在求证等比数列时充分利用了设而不求思想,将数列中的线段问题转化为简单的代数运算,同时充分利用了韦达定理、弦长公式,通过等量代换构建了数量关系. 通常数列问题的证明需要借助对应的中项式,如上述等比数列中的等比中项
  AF
  ·
  BF=AB2,以及原题中的等差数列的等差中项FA+FB=2FP.
  [?] 教学思考
  解析几何中证明问题的类型较为多样,但从证明内容来看主要就是研究其中的线段关系、角度大小以及几何要素的位置关系,透彻理解问题,掌握转化思路是解题探究的重点.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强化解析几何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展解法探究,充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面深入反思.
  1. 知识梳理,完善知识体系
  解析几何探究问题,基础知识是解题的重要工具,也是解题思路构建的出发点. 如上述证明数列问题中,由数列判定的等差或等比中项开展条件探究,基于弦长公式、韦达定理、中点坐标公式进行关系构建. 证明问题要首先理清成立条件,把握基本方法公式,然后进行深入剖析.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围绕问题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同时适度拓展,构建知识关联,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2. 过程探究,培养学生思维
  证明过程中,针对知识点所涉较多、过程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梳理步骤. 这样不仅可以确保解题正确,还可以培养学生解题的逻辑性. 因此教学解析几何证明题时要采用过程探究的方式,即首先根据证明问题思考成立条件,然后逐一探索条件,进行题设条件关联,逐步构建解题步骤. 探究引导过程中要合理设问,让学生全方位思考构建方法,确保解题无缺漏,方法简捷,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
其他文献
本文系统总结了广义马铃苣苔属(Oreocharis)的地理分布范围和花部特征,利用核基因ITS1、ITS2和叶绿体基因trnL-trnF重建广义马铃苣苔属主要物种的分子系统关系,并结合花部特征和地理分布特点分析花部特征的适应性与演化规率。结果显示:广义马铃苣苔属可分为两个支系,一个支系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黄色花冠、雄蕊4为主;另一个支系则集中分布于中国南部与东南部区域,以紫色花冠为主,并出现了雄蕊2的特化类群。广义马铃苣苔属花冠发生了两侧对称向辐射对称的演化。海南岛分布的所有4个物种都是该岛的特有种
[摘 要] 分类讨论思想是贯穿于整个数学活动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其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全面分析问题及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应用分类讨论思想可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将困难的问题容易化,运用分而治之的手段,逐个、逐层地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 分类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考时,压轴题多为分类讨论的问题,因其综合性更强,更能考查学生的综合
在数学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自身角色的定位值得认真思考.教师应当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明确核心素养发展的方向;教师应当是一个助力者,用情境的创设和数学体验的生成来助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师还应当是一个评价者,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相关的环节进行评价,用教学反思来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动力.
[摘 要] 高中数学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视角切入,思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一面获得知识,一面获得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对于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经验”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遵循从“经验”到“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路,既可以让经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让核心素养有一个赖以生长的肥沃土壤. 经验在学生建构数学知识、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经验向
[摘 要] 解析几何是高考数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算量大、题型变化多、数形互化等是其突出特点.随着新课改对学生探究意识和应用意识的重视,解析几何中也逐渐渗透存在性问题.以一道典型解析几何试题为例,从问题的解法探究到问题推广应用进行深刻剖析,以期对此类探究性问题给予方法指导.  [关键词] 解析几何;解法探究;问题推广  解析几何是“代数”与“几何”沟通的桥梁,以数形互化为主要手段,巧妙地将几何问题借助
[摘 要]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要素之一,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更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有效地提问. 文章阐述了课堂提问的作用,并分析了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足,进而结合课例介绍了课堂提问的策略,以期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一种启发、沟通和创新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
对于高中数学而言,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如何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顺利实现?这个问题值得每位一线教师认真思考.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需要界定好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一是给学生设计体验性的学习情境,二是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将默会知识显性化.利用默会知识培育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有两个挑战:一是默会知识的形态以及形成机制把握,二是重视默会知识的作用,并不意味着忽视显性知识的作用,事实上两者是并重的.数学学科是基础学科,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获得核心素养的过程,无论是对
贯顶大帽藓(Encalypta asiatica J.C.Zhao&L.Li)为中国特有种,于2006年首次在河北发现,其后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对2012-2020年期间在西藏采集的大帽藓科植物标本进行了整理和鉴定。通过形态结构的详细观察,新增了对蒴帽横切和气孔器等结构的描述,显示蒴帽横切由1~2层厚壁细胞和1~2层透明薄壁细胞构成;孢蒴表面从上到下密被气孔器。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了贯顶大帽藓在当前气候情景下在西藏的潜在分布区,研究结果表明其潜在分布区面积约为2.84×10
[摘 要] 数学是高中课程的必修科目,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容忽视. 其中,概念教学是重难点,学生对其的理解关系到对学科知识的构建,对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因此,要加强重视,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问题情境,以此辅助讲解,促进学生理解. 文章就结合实例具体阐述问题情境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以此探寻优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问题情境  数学本身是一门抽
利用15对EST-SSR引物对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ung T.Chang)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半枫荷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H e=0.816),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76.63%),但不同地区间遗传分化系数较高(F st=0.176)。半枫荷的17个居群可划分为6个基因库,同时本研究发现半枫荷遗传背景复杂,基因杂合性高。半枫荷居群遗传结构不稳定,有4个居群(40%)经历瓶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半枫荷维持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较高的进化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