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探析

来源 :房地产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1455206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居住环境的舒适程度、城市功能的完善程度,直接体现了现代城市的居民居住水平,也体现了城市的规划建设水平,它所担负的城市功能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坚实的物质基础。舒适的居住离不开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大多数小区的公建配置还不尽如人意,如何对公建进行合理布置和设计,使其既满足居民的需求,又不过分加重开发负担,并能使公共服务设施在以后能自身良性循环,己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研究
  1、居住小区建筑的基本特点
  居住小区的规模是根据城市的发展和所处的地理位置、配套服务设施是否完善而决定。居住小区应具备完善的服务设施,从而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在居住小区内,可以设置各式各样的休闲活动中心,还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各种出口和入口。居住小区内的道路方便居民走路、活动,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避免车辆通行,从而形成独立的系统。同时,还要配备一定面积的绿地,美化小区环境。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要充分以居民需求为基础,既能够方便老年人自由活动、锻炼身体,还可以使孩子受益。
  2、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2.1卫生和安全是居民小区公共建筑设计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对公建的卫生要求有两个层面上的内容:一是对小区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这是小区垃圾站的作用。二是公建本身的卫生,包括其日照、采光、通风是否良好,其产生的噪声、空气污染是否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2.2公建的布置是否有利于小区的安全。主要强调城市住区内要明确划分公共活动区与私有区的领域界限,要对街道进行监视。另外还指在使用公建的过程中是否有交通安全问题。
  2.3公共建筑的便利性,这也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基础和存在的价值。居民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公共建筑设施能够满足居民的要求,在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合理的设置使服务范围缩小,确保居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便捷的方式到达地点。
  2.4满足居民的精神需要。居住小区内的公共建筑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需要在满足居民更高层次上的精神需求,即具有识别性和归属感。居民的识别性、归属感是较高层次上的精神需求,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的追求。公建在满足这个层次上的需求同样能有所作为。可以通过公建功能的多样性造成其形式的多样性来达到其可识别性,可以通过其功能集结而成的小区中心来形成有特征的环境,还可以和小区街道、绿化、广场来共同构成有生活气息的场所,从而使居民产生归属感。
  3、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方法
  3.1市政公用类公共建筑
  (1)车库的问题。目前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家庭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车库的设计对于居住小区来讲必不可少,目前对于车库的设计大体采用分散和集中布置两种方式。多层住宅车库多以底层为主,布置较为集中,而且在设计上要利于存、取车的便利。高层建筑车库多以地下或是半地下为主,也有采取室外集中停车方式进行布置的,其通过高超的技术设计的车棚及外观,不仅没有破坏小区内的整体环境,而且形成小区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2)居住小区内的公共厕所在设置上需要与其他公建设施进行联合设置,其位置不仅在相对隐蔽,而且还要容易找到,可以设置在沿街又不正面对街的地方,这样再利用明显的标志就容易找到。
  (3)垃圾站是居住小区不可或缺的设施,但人人都希望垃圾站能远离自己,但却又被时时需要,所以在进行垃圾站设计时,需要在每个住宅楼前都要进行设置,而且采用盖式垃圾桶,这样可以减少垃圾桶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同时由物业管理部门进行统一收取,运送到垃圾站进行综合处置。
  3.2商业建筑设计
  居住小区内商业建筑设计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对于居住小区来讲,虽然商业建筑的规模较小,而且布局也较为分散,在小区内应该属于从属地位,但其却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为居民生活提供最为便利的服务,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建的小区,由于离城市商业中心较远,这种情况下,小区内的商业建筑则在居民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对小区内商业建筑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首先,小区商业所包含的内容通常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诸如涉及面较广的各类便利店、药店、音像店、花店、面包屋、美容美发、书店、家居饰品、餐饮等等,这些商业服务场所往往由于规模小,所需的面积也较少。其次,为了给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小区商业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通常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另外社区商业作为整个房地产业的一部分,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即其本身作为商品也要做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要能够顺利销售或租赁出去。因此,要做好小区商业就必须对其内在规律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3.3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
  这类公共建筑宜和小区中央绿地结合布置,并和商业服务设施共同构成小区公共中心。如果把居住小区看作城市的细胞,那么小区公共中心就是这个细胞的细胞核,为整个细胞提供养分。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类公建己显得越来越重要。其规模应该扩大,形式应该多样化。这一类公建供居民交往所用,它们有许多名称:居民活动中心、俱乐部、会所、邻里中心等。其功能、性质差不多,具有人情味是其规划布置的重点。
  3.4教育保育公共建筑
  教育保育公共建筑主要指幼儿园、托儿所和小学,旨在为儿童提供看护、教育的场所,为家长解决实际问题,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设置大大减轻了家长日常的负担,同时方便家长接送。
  3.4.1托儿所和幼儿园宜联合设置这样既可以节约住区用地也便于家长的接送。在规划布置中,考虑到安全性和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托幼建筑应满足以下条件:
  1)幼托宜布置在小区中心和入口位置,其服务半径应控制在三百米以内,便于家长接送。
  2)幼托前应留有一定规模的场地以供幼儿室外活动之用,使其得到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空气。
  3)幼托所处的环境应保持相对安静,不能有噪声干扰。
  4)当幼托联合设置时也应相互隔开,避免互相影响小学在规划布置时,应考虑到其本身也是一个噪声源。
  3.4.2小学设计。居住小区学校建筑由于自身功能的限制而具有单元性和多样性。我们可以把这种决定建筑形态基本框架的功能要素看作是具体建筑形态生成的内部原因。居住小区的外部环境则是形态生成的外部原因。而做这类形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与小区协调统一,并丰富小区的形象。由此我们也得出在小区内设计教育类公建的两条原则:
  1)学校应与小区相协调。这种协调反映了一系列关系的平衡,包括学校与住宅的关系,学校与绿地、道路的关系、学校与小区整体形态的关系。因此这种协调应从两个层面上进行把握:a.总平面上,小区的形态与周围的环境是否相协调,还是毫无关系,孤立自存。b.微观层面上的协调,包括细部、颜色、尺度、比例的协调。
  2)学校建筑设计应具有特色,以丰富小区的形象协调不等于雷同,学校特有的功能本身决定了它的异质性。功能相对单一的住宅组成了小区同质的肌理,学校建筑可以很好地成为小区形态的活跃元素,甚至成为小区的标志性建筑。
  4、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小区的服务场所和设备也逐渐完善,满足了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对于居住小区公共建筑来说必须要综合考虑其居民生活的便利性、服务场所和设施满足自身的经营效益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满足居民的要求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童辉.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2]李宏哲.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浅析[J].华章,2014,06:384.
其他文献
军校军事基础训练数据建设存在应用导向不够明确、基础设施匮乏、数据不全面、数据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需要我们从破除思维束缚,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体制机制、区分模块设计等
《大数据起底济南火爆芙蓉街堵街,钱街》/时培磊唐园园等,《齐鲁晚报》,5月1日简介:这一报道以当日《齐鲁晚报》的头版、4版和5版三个版面呈现。头版大图以芙蓉街拥挤的游客为内容,极富视觉冲击力,辅以"大数据起底济南火爆芙蓉街堵街,钱街"的导读标题。4版主要为《2600平米街面一天迎20万双脚》,搭配数据解密《芙蓉街咋恁火》的数据分析图,分析了到芙蓉街的游客数量、性别比例等信息。5版主要为深度解读文章
期刊
《痛客时代》,《南风窗》,2016年第11期,5月18日简介:痛客,是指提出痛点的人。痛客们从需求端出发,挖掘尚未被满足但又有广泛渴望的需求,从而实现"先有需求,后有产品",让创业的目的和方向更加明确。从原创研发到技术创新,从商业模式到政府管理,都有可能是痛客服务的对象。整个策划由《变革时代,中国为何需要痛客?》《痛客:我关注中国人需要什么》《以"痛客计划"推动社会共治》《探索创新创业
期刊
潜在学习能力具有普遍性、无限性、主体性、差异性、可变性等特征.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学习状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财务管理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内部控制是由企业各个层级的人员共同实施,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它持续地流
建筑屋面施工中应该强调屋面防水设计,提高建筑屋面的施工质量。建筑屋面防水设计决定了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后期的运营效益,因此,本文以建筑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建筑屋面的防水设计
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虽然家庭养老仍是目前城市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但由于现代家庭结构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日益弱化
期刊
商标翻译日趋重要,本文从实用角度讨论了商标翻译所适用方法,同时总结了在商标翻译中应遵循的原则,以期有助于促使这类翻译活动更加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