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汉缝隙间的文化诞生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rrii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回民族的文化诞生及其文化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回民族的形成分析,进而指出伊斯兰文化对其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综合各部分业界专家的论点,就其在文化吸收上所呈现出的双重性特点,提出笔者的见解与观点。
  【关键词】文化心理;文化诞生;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一、回回民族的形成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以及历史学家的分析,回回民族的先民最早来到中国是在唐代,唐代与宋代相关文献中所描绘的“蕃客”一词,指的就是古代从中亚西亚、阿拉伯国家来中国经商的回回穆斯林。在元初,随着其军事势力的不断扩展,尤其是在忽必烈统治时期,大批军士、商人以及工匠、宗教职业者从中亚及阿拉伯波斯地区来到中国内地,而在蒙古人所统治的区域,平民被划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其中回回民族在这一时期从属于色目人行列,仅次于蒙古人的社会地位,甚至很多回回人在元朝中央政府中担任要职,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
  二、伊斯兰教在回族形成过程中的角色扮演
  关于伊斯兰教和回族的关系,有一些业内专家做过探讨和专门的研究,比如林松教授在《试论伊斯兰教对形成我国回族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一文中认为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的总称。从历史上看,每个民族都自有形成和发展、演变、融合以至消亡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错综复杂、难以一概而论的。回族作为一个民族,其兴起于形成,根本原因在于伊斯兰教的传播,是穆斯林大量涌现和繁衍的产物。在研究方法上,林松教授从对回族起源的探索、发展历程的考察、融合成分的辨析、相类民族的比较、分布特点的衡量、风俗习惯的追溯、词汇术语的推敲、心理意识的研究、惯用名称的琢磨九个方面探讨伊斯兰教对回族形成的影响和作用。同时,林松教授还认为包括回族在内,一个民族的形成,离不开经济和政治的原因。例如,回回群众长期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生产活动为其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又如回族能形成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原因在于发展和融合过程中,在各个历史时期既有过顺利生存的社会条件,又有过被迫害的复杂逆境,促使其民族共同心理状态的形成。但就回族的特殊情况而言,林松教授认为伊斯兰教的因素和影响对回族的特殊情况是起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无论从任何角度看,回族的任何特征,都不能完全摆脱伊斯兰教的因素而单独存在。
  笔者相对而言更加认同林松教授的观点,即“伊斯兰教对回族形成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南文渊先生在其观点提出与论证的过程中,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进一步扩展和阐释了林松先生的观点,并且强调了伊斯兰文化对回族形成的主导作用。这也是很多马克思主义学者一再强调的“民族是民族,宗教是宗教,民族与宗教应该分开”。这个推论似乎全面公正,但从来未能说服人,因为按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套用回族的话,人们会发现根据他的论点推出来的结果很牵强甚至在一些方面缺乏理论依据。回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除了汉族分布最广的民族,当然也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他们穿插于其他55个民族生活的地域之中,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态生活着,说他们有共同的地域显然是不成立的;共同的经济生活,如果我们仔细推敲发现这也是不成立的,由于地域环境的影响,生活方式肯定会有所改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三、回族的文化双重性
  (一)对中华文明的吸收
  任何文化的存在都是需要进行更新、融合和再创新,如此才能保持经久不衰和持久的魅力。伊斯兰文化也是如此,作为伊斯兰文化的承载者和继承者,中国回族的先民从唐代来到中国开始,便努力学习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并且经过不断的学习,其中很多人已经拥有了极高的汉文化水平,在这一领域拥有极深的造诣,成为兼通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饱学之士。
  唐代的李彦升(本大食人),是中国回回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其于唐至五代后周(907—960)时期侨居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并有了很高的学识。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卢钧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其曾经任岭南的节度使期间,熟知广州蕃坊波斯人、大食人的情况,正是由于他的推荐,拥有极高儒学造诣的大食人李彦升考中了唐朝的进士。众所周知,在唐代考取进士需要通五经、明时务,换言之,如果李彦升不是对中华文化拥有相当深厚的造诣,是不可能取得这一结果的。陈垣先生在他所撰《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中,将李彦升列为“西域人华化先导”;周敦颐论李词,说他以“清疏之笔,下开北宋人体格,这是很有见地的话”。在唐代,亚洲各国来唐朝学习的人数众多, 为了体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盛唐风度,唐王朝把科举制度运用在了外国留学生身上,专门为留学生设立了“宾贡科”,宾贡及第即中进士。李参加过“宾贡科”考试,各种记载都说“有诗名,预宾贡焉”,“宾贡李”,李属“宾贡登第”。
  在元代,蒙古贵族统治中国,但仍行汉法。回回田园诗人、山水画家高克恭,他的祖先是西域人,父亲名亨,字嘉甫,对于《易》《书》《诗》《春秋》和宋代理学,都很有兴趣,曾受到元世祖的召见;元代著名回族诗人萨都剌于泰定四年(1327年)登进士第。“萨都剌”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其意为真主赐福。其先是西域人,祖父思兰不花,这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布哈拉的安宁。父阿鲁赤。皆以武功为元世祖所赏识。萨都剌的作品中,有积极内容的,是反映在咏史怀古和揭露、讽刺、谴责当时社会情况的篇章中,他的脍炙人口的《金陵怀古》和《登石头城》两词,是成就很高的怀古之作,其气象高远,情调苍凉,豪迈旷达,是历来传诵之作。萨都剌善书画,流传至今的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他的诗集,名《雁门集》。
  回族的诗人丁鹤年出生于元统三年(1335) ,卒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 ,享年90岁。他不仅博览经史,精于算术、方药之学,著有《海巢集》《丁孝子诗集》。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出生于泉州的李贽(1527—1602),是明代后期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元明时期,泉州对外贸易,商业发达,而李贽的先辈,历代从事海上贸易。李贽的著述,主要有《焚书》六卷、《续焚书》五卷,这是理论性的著作,反映了李贽的哲学思想、社会思想、史学思想和文学批评,是李贽的代表作。《藏书》是明代以前的历史人物传论;《续藏书》是明以后的传记。两部书反映他的历史观点。李贽继承泰州学派思想,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否认把孔子言论作为是非的标准,但他没有对孔子采取一笔抹杀的态度,而是明辨是非,分别对待;他反对道学家的虚伪,揭露他们“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雅儒,行若狗彘”。李贽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通过以上提到的这些回族的代表人物,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文化对回回民族精神世界的熏陶是悠久而深远的。到了近代,由于时局的变化,回族的知识分子也勇敢地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爱国保教”这一口号是回族在面临中华被外族蹂躏的情境下喊出的,回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有责任、有义务在祖国被列强侵占日甚的情况下站出来和中国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外御其辱”,历史证明,回族也正是这样做的。这个时期的回族也是人才辈出,马坚、纳忠、纳训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但翻译了很多的阿拉伯书籍,为中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对伊斯兰文化的吸收
  上一部分总结的是回族对于中国和中华文化的吸收与认同,而这个民族对于自己所信奉的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伊斯兰文化的吸收,则从回民出生环境——作为家庭的穆斯林就已经开始了。从回民的“诞生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出生的婴儿在7日之内,必须由阿訇到家里给婴儿取经名,命名后由阿訇念清真言,先诵《古兰经》首章,再分别在婴儿的右耳、左耳旁低念一次“邦克”与“戈麦”,等等。
  综上所述,回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民族,其依托于伊斯兰文化而生,却在对汉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形成了今日的回族,形成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可以说,其是在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融合中,诞生并延续至今的。
  参考文献:
  [1]喇秉德.论回回民族特征[J]. 回族研究,2000,2.
  [2]白寿彝,马寿千.中国回回民族史题记[J].回族研究,2003,2.
其他文献
人总会明白这个:人生只有一次。饱满的、干瘪的、美妙的、庸常的、甜美的、苦涩的、五味杂陈的一个一个瞬间,构成每个人生命的“这段时光”。每一次相遇都是唯一的一次,今天的晚餐、今晚的月光也是今晚唯一的一次。  一去不复返,是时间的特质,是常识。  唯一的童年,唯一的十三岁,唯一的这个星期五,唯一的早晨。  做老师明白这一点似乎更要紧一些。手边的一本作业是一份微不足道的活儿,是秋天落叶般纷纷到来的多少分之
一、缺“心”的小李  小李,六年级男生,他从三年级开始就不肯好好写作业,后来疯狂迷恋手机游戏、电脑游戏。父亲对此很着急,但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很好地监督孩子学习。母亲虽然有时候陪着做作业,但孩子经常半夜起来偷偷地玩游戏。在学校里,小李对老师的要求充耳不闻,与同学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  二、探寻缺“心”的缘由  初见小李,他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来到咨询室后立刻就被书架上的儿童书籍吸引住了,东翻翻西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领域的飞速发展,整体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华留学生的规模逐渐扩大,这给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帮助外国留学生顺利适应中国文化,进而圆满完成学业,应是高校给予重视的一项工作。本文对北京市五所高校的在华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在文化参与及社会支持与学业满意度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进而为提升在华留学生学业满意度提供一系列参考性
【摘要】我国是历史文化悠久且具有独特魅力的大国,特别是其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世界各国人们均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以及底蕴着迷。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民族精神的一大体现,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民族特质的体现,不同文化艺术在与美术的结合与碰撞中产生的精髓与结晶让诸多的人为之倾倒。研究发现,将其有效且合理地运用在中专美术教学中不仅能进一步提升教学品味,更能直接地反映出其总美术艺术的文化内涵。基于此,本文
几个月以前,沈振来先生给华硕的研发团队出了一个题目:开发第二代ULV平台轻薄笔记本。当初他提出了三个目标:性能方面要是第一代的两倍;电池寿命要是1.5倍;最重要是体积跟重量不能增加。如今,华硕研发团队给出了一个让沈先生非常满意的答案—华硕UL系列笔记本电脑。
现在全社会都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转化后进生可以说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而班主任在转化后进生这一还节中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尊重理解,以诚相待   尊重理解,以诚相待,是坚持正面教育的前提。它体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条件。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心理需要的相互印证
曾经听到一位专家说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朝两个方向学习,一是民国时期,另一个是台湾。作为语文教师,我特别渴望能够亲临台湾,看看那里的语文是怎么教的,为什么同样是汉语,教出来的效果就有那么大的区别。  怀着这样的疑问跟随“百千万”的同学们在华师基教院的黄牧航副院长的带领下走访了台湾12所学校,这一行程长达1700公里,前后13天,路漫漫,收获也满满,而我心里的疑问也一一有了答案。  在台湾,彬彬有礼的民
在官园校区上了两年的学生升入三年级,刚刚回到本校,他们既对本校的生活感到陌生,又对本校的校园充满好奇。  一个主题悄然诞生  为了更好地帮助三年级学生适应本校的学习与生活,感受新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赋予的智慧,引导学生从“被动得知”、“被动守规”改变为“主动探知”、“主动遵守”的状态。三年级组教师诚邀各个学科加盟,利用每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1课时,开展主题研究活动。研究什么?确定研究对象就是我
【摘要】闽越王城遗址,1999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南方保存最完整的汉代诸侯王城,蕴含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被海内外专家学者誉为“江南汉代考古第一城”。改革开放以后,公众保护文物的意识逐年提高,与古迹相关的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受到市场的热捧。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护性地开发遗址的价值,让古闽越文化薪火相传是当代文物学者的首要任务。中国在文物的保护和文创产品的开发上走在了世
【摘要】李商隐的诗多以描写自己私人情感为主,因此其诗歌风格多晦涩难懂。他常常会把自己的内心情感通过具体的意象展现出来。而他一生的五百多首诗歌中,代表“弦”意象的诗就占有二十多首。可以说,弹琴拨弦已经成为他的人生所好。因此,本文将从其“弦”意象这个切口入手,并结合他本人的生平履历,来解读李商隐的诗歌,以及认识他丰富充沛的情感世界和独特深刻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李商隐;弦;仕途;情感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