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与缺陷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bin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应用日趋广泛。顺应时代要求,代表先进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就成为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它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音频于一体,具备强大的综合功能,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对于古老的黑板、粉笔,它对学生的吸引力可想而知。具体地说,多媒体教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有以下三点优势:
  化静为动。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传统教学中,学生长时间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多媒体教学完全克服了这一缺陷: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抽象到形象。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杂文、小品文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社会群体或特殊现象而写的,而这些社会或自然现象不是所有人都能经历的,这就给文中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多媒体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变难为易。
  化不可能为可能。多媒体教学还为我们认识不可历性过程提供了可能,如高危险性操作环境、日常生活中一般无法观察体验得情况(物种发展、核聚变、核裂变、失重等),高复杂性过程、抽象过程(细胞裂变、磁场、电流等)。所有这些通过多媒体就可以直观、形象、准确的把相关信息、指示传达给学生,进而轻松突破重点难点,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课堂效果。
  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有着巨大优势,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并且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带有许多不容忽视的缺陷。
  环境制约,降低学习效果。在多媒体教室不足的情况下,学生上多媒体课时会有一种新鲜感,潜意识中会以客自居。另外,多媒体教室是教室,但更像一个小小的电影院,为了让屏幕上的画面更加清楚,我们必须拉上厚厚的窗帘。在这样一个宽敞但不明亮的环境中,会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压抑,甚至是窒息。这种昏昏然中,又怎能激发学生阅读、领悟作品的兴趣呢?更何况有些教者早已把文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所以,多媒体课堂总会让人感到远不如传统教学来得有效果。
  学生的主体地位模糊。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可是在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中,这一点无法得到保证。课件应该是具备相当多的超级链接,可以让不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思维去点击使用相关的部分的,可是目前我们的课件大多是按照教师自己的思维设计好了的、按部就班,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程序化、简单化,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不能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创造的空间,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也就不利于鼓励学生发现、探究问题,必将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泯灭,必将使教育已新面孔走老路。于是在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技术的美丽外衣下,仍旧演绎着死灌硬教的教学传统,教师依然是间接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
  文学欣赏具有其差异性,一切文学作品,特别是内涵特别丰富与复杂的作品的尝试与理解,必然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并且永无止境的,决不是单一的,凝固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中描绘的画面也有自己的理解,用一览无余的画面绝对不能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艺术创造,反而会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限制,更使学生失去参与审美活动的机会,文学欣赏的“共鸣”也就无从谈起。甚至有时候由于课件中运用图片、动画特效太多导致学生将注意力过多地分散到一些细枝末节省,而对课文内容不会去认真思考,结果反而喧宾夺主。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可能会下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原来的教师面授改为全部由微机授课,相对来讲对于所讲内容的把握讲述缺乏灵活性。由于教师自身的思维的活跃程度和周围环境的不同,讲课时并不一定完全照着教案设计的那样讲授,由于自己的灵感和临时出现的一个好的想法可能会改变原来讲课的思路,而沿着一种更好的思路讲下去。但使用多媒体教学后,教师的这种灵活性就受到了限制。第二,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受到了限制。教师在传统教授过程中可以随时观察学生听课的精神状态,还可以通过提问来有针对性就个别学生或某个问题了解学生反馈信息,然后有效地采取措施。
  现有一些课件,如市场上出售的,网络上下载的,教师们觉得不好用,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对计算机软件很熟悉,但他们并不熟悉教材,不熟悉学生;其他教师制作的考虑了教材的因素,但由于水平的限制,制作又不精美。有一些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制作的精美课件又不适应自己学生的情况,而一个好的课件必须将教材、学生等因素综合考虑进去,缺一不可。
其他文献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内部动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变厌学为乐学,学习就成为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缺乏兴趣的课程。 
血蓝蛋白(hemocyanin)是节肢、软体动物中的一种多功能蛋白,具有氧气运输、免疫防御、蛋白质储存、金属离子转运、蜕皮激素载体、渗透压调节和表皮固化等多种功能。血蓝蛋白在血
摘要: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当前我国中学英语听力教学来看,还不尽理想,学生听力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本文就影响中学生听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 英语听力 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英语听力教学在在教学活动中的比重得到提高。但是目前中学英语听力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合理、有效提高中学生听力水平,一直是广大教师深深思考的问题。  一、影响中学生听力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思维培养,更谈不上思维创造,问题意识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的源头就是问题。现行数学课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在教学中按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一、促进语言发展,提高学习能力  1、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过去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种硬式的教学方法不但调动不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使学生感到厌倦。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构建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鼓励学生自主运用语言。曾听过一位老师的《草船借箭》一课,上课后,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篇课文怎样学习比较好?”学生们纷纷回答:“有的说,按事情发展的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最基本的条件。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在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不能不承认这么一个现实:我们的不少学生并不喜欢学习物理,“厌学”现象十分普遍。这已不是一个学校、一批学生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界面临的问题。对此我们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改变传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创造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静态、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可以使沉闷、单调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数学 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化静态为动态,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本上的内容虽然联系生活,但都是平面、静态的,学生很容易就感觉枯燥,进而慢慢失去学习兴趣,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