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语文汇集了古今中外的佳作,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审美内容,注重学生心灵的体验,提升学生鉴赏及创造美的能力。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问题,以提升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水平。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实施途径
  
  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切实发挥本身审美素养,指导学生学会发现美,进而树立积极审美观,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形成健康人格,实现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
  一、挖掘语文教材审美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是审美教育的承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对教材中的审美内容进行分类,挖掘其中蕴含的审美内容,进而为开展审美教育奠定基础。一是意境美。意境美讲究的是意、象、言三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对文本进行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阐发的一幅美景,通过引申再升华到一个更高层面上。例如王维名作《出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描绘了苍凉的大漠黄昏景,通过“直”、“圆”两个诗眼表现出来,人迹罕至的大漠中孤独漂泊的游子,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苍凉感。二是歌颂自然生活之美、思想境界之美。自然生活之美的文章,往往是通过对大自然以及社会生活的阐发,表达对自然、生活的赞颂。例如《沁园春·雪》描绘的是多姿多彩的北方的冬天,而《安塞腰鼓》则再现了黄土高原的社会风貌,表达对生命力的赞扬。[1]
  二、构建审美教育的良好教学氛围
  初中语文教师开展审美教育,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审美教育的情境,在这一情境当中,教师与学生形成和谐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通过交流能够从更深层面去品味作者创设的各个意象,让学生在品读意象的过程中,更好地去把握作品的美。例如何其芳的名作《秋天》,教师需要从本篇文章的立意出发,营造好的氛围,让学生感受作者想要抒发的一种情怀。把握住作品清静与轻柔的特点,将农闲的美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少男少女之间的纯洁的爱情这一意境美,去围绕意境美,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去描绘出这样一幅图画,让学生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去感受自然生活之美。[2]
  三、传授给学生鉴赏美的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实际上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评价对象的美,进而能够让其心灵受到熏陶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鉴赏美的方法,以更好地去感悟美。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审美想象。语文教材中描述自然景物的诗文一般隐含在活泼多变的结构之内,其为读者提供了多层次的审美空间,蕴藏在美的意境之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行文脉络进行梳理,抓住文章的行文脉络,理清审美对象,进而能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把握。比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蕴藏着生命的灵气与活力,如春天变成了“刚睡醒的样子”,“野花遍地是”,等等,在教学生注意文章的内容之时,更要对文章中的物象的色彩、形状进行品读,并且让学生去体会美景,走进作者的心灵,学会展开合理的审美想象。其次,要教会学生去欣赏文章的语言美。语言是构成课文的基本材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散文的错落美与工整美,童话及小说语言的含蓄美。例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的语言显得简洁优美,生动形象,尤其是其中不断变化的句式、动词的大量运用等都体现了作者创造的意境之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中的“偷偷地”、“钻”写出了春草冲破土的阻挠,在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和作者欣喜的那种感受,这就将本来没有情感的小草赋予了情感。[3]这些句子是从口语中来的,经过作者的加工之后,节奏变得鲜明,具有了更深的抒情味。在描绘春风时,谈到“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将春天比作是“健壮的青年”、“刚落地的娃娃”等,这些比喻不仅贴切,而且富有一定的表现力,显得质朴清新,韵味醇厚。教师尤其要教会学生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另外在句式选择方面也要注意看其是否生动贴切,让学生学会对文章中的语言进行细致的揣摩。再次,要指导学生通过对写景状物片段的研读,学会鉴赏外在形式美。事物外在的形式美指的是其色、形、声等多个方面,例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更有余音绕梁的音乐,等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这些景物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阅读,让学生感悟到事物独有的形式美。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有“设若单单是有阳光”一段时,我用下面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本文的立足点,修辞手法,以及描述对象是如何开展的,等等,在学生读完了本段之后,便让学生明确作者实际上是通过想象,从天空中俯瞰济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济南冬天和其小山“形”之美。然后,让学生倾听录音,更好地感受济南冬天雪景图。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作品深层次美的感悟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寄寓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作者立场鲜明。[4]例如《敬畏生命》一文,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积极展开联想,联系生活实际,将作者抽象的“生命”,转化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本质是逆境中的奋起,默默无闻的奉献。
  四、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有效的课后阅读
  审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对美的感悟及鉴赏能力是综合素养,教师需要在课后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符合学生审美教育的书目,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进行阅读,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形成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揣摩教师传授的鉴赏作品美的方法,提升审美素养水平。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挖掘语文教材审美内容、营造审美教育的良好教学氛围、传授给学生鉴赏美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有效的课后阅读等途径,有效实施审美教育,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森.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
  [2]张云龙,刘立霞.培养审美能力 提高审美情趣——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浅谈[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6).
  [3]张和贵,张克香.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0,(3).
  [4]黃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实践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其他文献
摘 要: 针对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在网络技术条件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性的、自主性学习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网络技术环境 新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物质条件,特别是校园网与互联网的沟通,可以把电子图书馆的资料提供
摘 要: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采用课堂提问和课堂辩论赛等教学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作者采用课堂提问、辩论赛等方法,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经过这样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们的思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法 课堂辩论赛 思维能力 辩论能力    我曾承担08高职语文第二册的教学任务。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经
<正>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治疗药物和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也得到了显著的延长,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肿瘤相关性疲劳(cancer related fatigu
一问题的提出高岭土是以高岭石(Al_2O_3·2SiO_2·2H_2O)为主要成份的粘土矿物,与其共生的矿物主要有石英以及少量的云母、长石和电气石等,一般将含Al_2O_3l7-25%的天然高岭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coli,STEC)又称产Vero毒性大肠杆菌(Vero toxin-producing E.coli,VTEC),已经成为一种可以导致食品污染和引起人类严重疾病的人兽
摘 要: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对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指出:“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  一、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
摘 要: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于是,这两者之间有了交点,从表面上看可以相得益彰,但透过表象,现代教学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的诸多双面效应。  关键词: 现代教学技术 语文教学 双刃剑    
春小麦新品系8132-9选育报告武威地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武威733000)刘立前中图资料分类号S503.1S512.1春小麦是武威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约10万hm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为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及
新课程改革推行已经有多年了,其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已深入人心。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遇到了困惑,特别是对怎样处理学生自主活动和教师指导的关系问题,觉得很难把握,往往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却不见得好。下面先来看一看某老师教学《孔乙己》的一个片段: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成果。  学生甲:我学习的是孔乙己的外貌……  学生乙:我学习的是孔乙己的语言……  学生丙